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中西文艺理论交流中,王国维作为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大师级学者,对中西文化的碰撞有其独特的看法和选择,即以外化内,中西交融,中西二学“化合”论。并以此进行学术研究,建构自己独有的美学范畴和理论形态,这对于中国近代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即使在今天,也给研究和学习西方文化以诸多启迪  相似文献   

2.
中西文化之争是中国近代美学发生发展的广阔背景。它决定了中国近代美学的发展取向和逻辑必然 ,即努力探觅西方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二者之间的契合之处 ,以求在这两种美学的支撑下对中西美学的综合创新 ;从而显示出分别以反对封建传统的感性启蒙、会通中西美学的综合创新、探索意境理论的自觉努力、近代审美理想的伟大变革为内容的时代特征、思想特征、理论特征和目标特征  相似文献   

3.
张公让是广东近代著名医学家,《中西药典》为其代表著作之一,属药物专著。全书中西并举、中西相较、中西汇通,同时融入个人临床用药心得,博引时医治验,为我国早期的中西结合药典,对中西医知识交流有一定促进作用,是一本方便临床使用中西药的工具书。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文学史发轫时期(1900—1910),一批以近代大学堂、中学堂、师范学堂"中国文学"科教科书身份出现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其内容除传统文章流别外,还包括传统小学、文法、修辞、文章作法等,与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史模式迥然不同。这种早期文学史"另类"模式的形成是晚清教育改革、近代学术体系变迁、中西交流背景下传统学术复归的精神诉求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西学东渐"的产物,早期中国文学史编撰不免会受到西方、日本外来资源的影响。这其中,来自日本"汉文典"的重大影响往往被学界所忽视。以保存"旧学"为出发点,以"普及汉学"为教育旨归,以中国传统学术为主导,套用西洋语法著作模式外壳的日本"汉文典",最早实现了中西学术的有效整合,并与晚清教育改革"中体西用"的价值观念相契合。日本"汉文典"被迅速引介入华后,不仅对新式国文教育下的文法教学产生重要影响,也为文法教科书及中国文学史编撰提供了借鉴。梳理日本"汉文典"内容、体例模式及其实践路径对早期中国文学史编撰产生的影响,能够明确早期中国文学史如何接受与吸收以"汉文典"为代表的外来资源,以及中西交流背景下传统学术体系如何尝试完成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5.
廖平的古今中西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处在新旧交替的历史转变时期,为寻求中国的出路。不同的思想家们提出了形形色色的古今中西观。研讨这些古今中西观,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近代的思想和文化史,又可以从中吸取某些历史的理论经验教训。学术界关于古今中西观的研究,已经卓有成效。但对近代中国经学家的古今中西观,却几乎没有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西之间的文化冲突表明,文化屏障不仅确实存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着双方之间的交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西文化就此形同陌路,难以调和。因为冲突中恰恰还存在着沟通。本文拟从与上述结论相悖的视角,来谈谈近代中西文化关系的别一个侧面,即双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各自对此所持的态度问题。  相似文献   

7.
浅谈近代中国绘画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历代所传之画十分丰富,20世纪以来,由于社会革命和西方思潮的影响,美术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中国绘画如何传承与发展本土艺术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道路。本文截取处于中西绘画交流与冲突的近代这一历史阶段,围绕外来派、传统派和融合派的发展道路论述。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降,以汉字承载的中华文化遭遇了一场古今转换、中西互动相交织的大变局;近代新名词、新术语的生成与演变则是这一大变局的产物与表征。关于近代新名词、新术语生成的研究,长期受到多国学者的关注,迄今成果丰硕。其中,术语的语义学研究与历史学、文化学研究的融会,  相似文献   

9.
在中西近代美学史上,相继出现了崇高这一审美范畴.中国近代崇高理论,由于历史、社会诸多原因的影响,其主客对立性发展不够充分,而其统一性却一直占主导地位.西方近代崇高在其历史发展中,主客对立很明显,很彻底,因此其统一性就比较微弱.尽管中西崇高在近代存在着如此差异性,但从现代性的发展态势看,它们都将会以统一性作为未来的祈向.  相似文献   

10.
<正>四、中原文化的衰落与探索期: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中原大地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同潮共涌,近代中原地区的风云变幻是整个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缩影。近代中国以“五四”为界可划分为两个段落:前80年和后30年。在这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  相似文献   

11.
亚洲电影电视正在崛起,亚洲影视业新格局在不断变化,中国应该发挥文化优势,进一步进行影视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影视文化产业,力争在亚洲影视业新格局中处于领先地位,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我国影视业的文化定位。我国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影视类型多种多样,发展潜力应该超过其他亚洲国家。亚洲一些国家与欧美合作,制作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合拍片,这对我国影视业的发展是一个促进。我们在合拍片中既应与国际接轨,又应保持民族特色,这是我国影视业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2.
我国大学信息披露理论研究与欧洲经验借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学信息披露是我国高等教育新形势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当前,我国高校在信息披露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仍存在较多问题。欧洲大学借鉴产业领域的智力资本管理和报告理论,开展大学信息披露的探索和实践值得学习借鉴。我们必须借鉴欧洲的经验,在大学信息披露方面加强理论研究,有组织地实施,并培养研究人才,从而推进我国大学信息披露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宪政发端于西欧,伴随着近代商品经济在全球的蔓延,并成为衡量现代民主国家的重要尺度。由于不同经济发展状况,政治体制以及文化差异,宪政运动在不同国家呈现出了不同的态势。作为有着几千年华夏文明儒家传统的中国,引入宪政观念不过百年,其间曾有过宪政的光芒,然而传统与时局的力量使得宪政的机会稍纵即逝。因此,笔者试图从地缘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与西方的宪政化的本土资源方面作为比较分析,从而析出根植于我们的制度层次面下的一些深层的地理,文化,宗教等方面的本土因素。  相似文献   

14.
哈尔滨俄侨文学与报刊在20世纪上丰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边界》、《曙光》、《传声筒》等报刊成为俄侨文学的重要载体,《边界》更是培养了A.涅斯梅洛夫、B.别列列中等一大批俄侨作家,形成堪与欧美俄侨作家媲美的中国哈尔滨俄侨的文学力量.哈尔滨俄侨文学的题材主要分为俄罗斯题材和中国题材.俄侨报刊不仅传承了俄罗斯传统文学与文化,也丰富了中国东北文学,对加强中俄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两汉时期,随着中国与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往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同时开辟了经印度通往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三国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交往更加密切,不仅有曹魏与邪马台国的交往,割据辽东的公孙氏政权和江东孙吴政权也展开了积极的对外往来。本文试就辽东、三韩、东吴三边关系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两姐妹与蛇丈夫——"蛇郎”故事的中华文化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蛇郎”是一个覆盖欧亚土陆,以它的奇光异彩与丰富内涵为世界所注目的幻想故事.中国“蛇郎”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西史东渐与中国近代新史学的发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以挽救民族危亡、改变国家政治状况为宗旨的资产阶级政治斗争风起云涌,史学革命应运而生.一批留学欧美、日本的学子积极译介域外新知,域外史学的大量成果及信息源源不断地被输入中国,形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引进国外史学的新高潮.西方史学思潮的大规模输入对中国社会尤其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大大开阔了国人的眼界和思路,为新史学倡导者批判封建旧史学、创立近代新史学提供了新的思想理论武器和效法的模式,推动了中国近代新史学的形成和发展,并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确立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堪称中外史学交流史上的精彩篇章.  相似文献   

18.
中欧之间的文明交流源远流长。受制于欧洲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现实及中欧之间的文明比照,中国形象在欧洲的不同历史时期也产生变迁,甚至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跨越千年历史,主要探讨从古希腊时期起到中世纪欧洲人眼中一直保持正面的中国形象及其从模糊到逐渐清晰的演进。这对于梳理中欧文化交流关系、国人正确认识自身历史都有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9.
17至18世纪意大利人对中国的印象和想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意大利,关于中华帝国及其文化的详细知识是从16世纪就开始流传的,但这些信息为更多人所知却是在17和18世纪。对中国的大规模发现始于访问过中国的耶稣会士寄回的各种报告的出版以及他们向欧洲介绍中国经书的译作。这些知识在学术界被不断地讨论,最初是耶稣会士和宗教阶层,接着是启蒙运动的信徒。它们同时也成了整个欧洲就福音传道方法或"礼仪"的种类而引起的广泛辩论中所使用的工具:中国的贤明形象、自然神论、开明的专制政体,这些都为意大利及欧洲的思想家们的辩论提供了有趣的素材。同样的,关于"中国礼仪"的争论最初只限于教会内部和不同教派之间,但慢慢地就冲破了宗教论争和福音传道方法的限制,牵涉到了更广泛的议题:儒家学说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体系还是一种宗教?讨论的对象也变成了对宗教本身的定义、文化与信仰的关系、对上帝的看法、不同社会的价值观相对性这些问题。这些信息从而被用于更深层次的辩论之中,中国的体系被当作是这样或那样的国家的和道德的观念的标准。启蒙运动将辩论的焦点集中于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中国体系的"合理性"上。因此,一种或多种关于中国的传说就如在欧洲其他国家一样在意大利滋生出来。我们将介绍几种观点,其中从无条件的赞美到苛刻的批判都有。意大利的作家们参与了欧洲关于中国问题的论战并考察了最新出版的关于中国的著作。我们可以把他们分为三类:"亲华者"、"排华者",及以调和的方法破除关于中国的早期传说者。  相似文献   

20.
发达国家尤其是以美、欧为代表的文化强国都非常重视本国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并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为本国文化建设保驾护航。这不仅能有效地维护本国文化的安全,还能强劲地提升本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成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一个新的"动力推进剂"。这些国家在文化建设实践上积累的许多成熟、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能对我国的文化建设产生积极的比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