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诗人这个行当应该取消,每个人都要做自己的诗人。——《三十而立》我们习惯性地把与李银河的相遇作为解读王小波的起点。那是1977年,王小波二十五岁,经历了云南兵团三年劳动、山东省牟平的三年插队和乡村教师的生活,终于回京后的王小波在西城区半导体厂当工人。 相似文献
2.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7,(5)
王小波在1991到1997年大量写作,他的小说中充满了非叙事性话语,本文将小说中非叙事性话语分类:公开的评论、隐蔽的评论,通过形式分析其中所体现的王小波追求智慧、有性、有趣、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2007年4月,国内媒体都在炒作一则新闻:“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反对公开展示著名作家王小波裸体雕像”,说的是4月11日王小波辞世10周年纪念日前,广州美院雕塑系学生郑敏创作了一尊王小波的裸体雕像,受邀参加在上海开幕的“上海国际雕塑年展”。但此事却受到王小波家属的强烈反对,王小波之妻李银河还写信给主办方,要求不要公开展出这尊雕塑。 相似文献
4.
“你好啊,银河。”王小波给李银河的情书总是这样开头。我喜欢这样的开头,简单、率真,却能读出写信人的至情至性。我说这才是典型中国人的情书。王小波的文字除了他住天堂写的我已经全部读过,最后是他给李银河的情书。如果有哪个爱抬杠的朋友质疑我为什么王小波就一定去了天堂那旮儿,那么这个问题很好回答:能写出这样率情率性的情书的人,地狱的管理者不敢收。“你要我告诉你我过的什么生活? 可以告诉你,过的是没有你的生活。这种生活可真难挨。”这样的文字,会把地狱都变暖的。 相似文献
5.
汪夕禄 《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纪实)》2012,(3):51-51
他也想学理发师对着树洞说出心中的秘密,鼓足了勇气,对着一棵桂花树说出了自己的秘密:"我喜欢彦老师。"声音很轻,像一阵呓语。五岁时,由于妈妈的疏忽,他烫伤了脸。本来俊美的面目,一下子变得狰狞起来。从此,他的人生,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他走路低着头,说话低着声,他觉得在同学们的眼里他只是个丑陋的影子。 相似文献
6.
7.
8.
大学毕业之后,家境殷实的他没有找到工作,而是和同学一起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他们很幸运,凭借着经商的天分,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不错的运气,很快便在同行中站稳了脚跟。 相似文献
9.
10.
11.
提起湿疹,多少还有一些神秘感。因为在医学上,能够查出病因的皮肤病被称作“皮炎”,而查不出病因的皮肤类疾病,则被称为“湿疹”。其实,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具有对称性、瘙痒性、多形性、渗出性和复发性等特点。简单说来,湿疹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是皮肤的表皮或者真皮浅层发炎的象征。如果患了湿疹.会具有剧烈瘙痒、形状不定、渗出水分、反复发作等特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部位、任何季节,但常在冬季复发或渗出倾向加剧. 相似文献
12.
1867年,清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宴请即将离任的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蒲安臣在任期间,奉行与华友好合作政策,清廷许多官员都对他颇有好感。当时,清廷正忧虑欧美列强重修条约之事,打算遣使赴欧美说明立场。但是, 相似文献
13.
14.
正伊丽诺不明白为什么祖母总是爱忘记,像她忘记把糖放哪儿了,忘记付账单,忘记去购物的时间。祖母出了什么事?伊丽诺问道,她一直都是个有条不紊的人,现在她看上去好像失魂落魄,而且总丢三拉四。祖母正在逐渐衰老,母亲说,她需要关怀,亲爱的。 相似文献
15.
前年,笔者学校实习工厂接获10万件不锈钢三通接头(如图1)的加工任务,要求交货期为两个月。而笔者学校此时实习工厂能参与加工的设备主要是C6140车床13台,显然如采用传统的加工方法——用三爪卡盘很难完全加工好工件,只能加工直通的两端;而用四爪卡盘装夹该三通接头加工,三个端头分别要一次次的装夹、校正、车削,速度既慢,工效又低,劳动强度太大,质量和工期很难保证,并且成本高,更主要的是无法满足交货期的要求。为提高加工效率,改进加工方法便成为主题。为此,笔者设计了一套专用加工夹具,经过多次调试、实践,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很明显地提高了工效,既满足了客户需求,效果又非常好。 相似文献
16.
17.
某工厂接获10万件不锈钢三通接头的加工任务,要求交货期为两个月.此时工厂能参与加工的设备主要是数控车床13台,采用传统的加工方法--三爪卡盘很难完全加工好工件;而用四爪卡盘装夹该三通接头加工,工效低,质量很难保证,且成本高,无法满足交货期要求.为此,笔者设计了一套专用夹具. 相似文献
18.
同居两年后,因为现实的压力,我带着完事的身体离开了他,但心已经在他身上。“被处女”,即便以真爱的名义来诠释,仍然有许许多多挥之不去的无奈…… 相似文献
19.
我从未见过我的父亲。1953年2月24日我在黑龙江双城堡五十军留守处出生的时候,父亲正带领着五十军在朝鲜战场上鏖战。留守处立刻把我出生的电报发到了前线指挥所,正在前线指挥战斗的父亲见电报“欣闻喜讯”(见《前线书信》1953年3月9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