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教的神仙观念不仅以各种道教经文来表现,同时也通过各种神仙传记来形象传播.与传统道教经典比较,道教神仙传记更加准确地表现了道教中的民众宗教意识和倾向,以及道教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通过对道教神仙传记作品的分析,可以研究不同时期道教神仙观念的同与异,以及道教在不同时期对神仙内涵、修仙观念和道教伦理等问题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2.
神仙集传是道教传统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列仙传》起,几乎历朝历代都有道徒将神仙故事和传记汇集成书,以证明神仙之实有,并弘扬道教的修行方式,为后世修道者树立楷模。而进入明代之后,道门并未继续在这一方面有所建树,反倒是江南一带的文士及从事商业出版的书坊主等世俗社会成员积极地推出新的作品。以屠隆为首的慕道文人依据自身对道教神仙的理解编纂了神仙集传,而书坊主不仅重刻了《列仙传》等经典的神仙集传,还编纂并出版类似作品。由于社会身份的差异,他们在编纂、刊刻这类作品时也怀有不同的动机和心态。而在出版文化的语境中,神仙集传的编刻不仅衍变为一种社会性的事务,而且其内容也因编刻者、读者身份的变化而有了通俗化的倾向。   相似文献   

3.
在道教典籍中,葫芦被视为中有日月的小宇宙"壶天”,彝族丧俗亦认为人死后魂归"壶天”(祖灵葫芦).道教与彝族信仰如此相近,是因为道教吸收了先秦方士的神仙思想,而神仙思想源出西羌,彝族正是远古羌人的遗裔.彝族魂归"壶天”、"洞天”,正是道教仙境"壶天”、"洞天”由来的民俗基础.  相似文献   

4.
论白玉蟾对南宋道教科仪的创新--兼论南宗教团的雷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玉蟾是南宋著名道士,被尊为金丹派南宗五祖.白玉蟾的南宗教团倡行内丹道,并将内丹修炼与斋醮仪式相结合.白玉蟾在斋醮科仪申融入雷法的仪格,以增强斋醮济世度人的法力,这既是宋代雷法盛行的时代背景所决定,也是白玉蟾对道教斋醮科仪格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5.
神仙传记是道教中归为记传类体裁的重要经典,其主要以形象化的手法表现道教所涉及的经义内容,是道教传经布道扩大影响的方式.《道迹灵仙记》是六朝时期产生的一部道教典籍,该书突出了地下鬼神世界的描写,展示了六朝时道教神仙传记描写中鬼神世界和神仙传记的结合,构成了相对完整固定的神灵体系,成为道教传记经典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6.
历来认为白鹿洞得名是因为其创始人李渤蓄养一白鹿,人称白鹿先生,而白鹿洞的地形四面环山,回合似洞,故名白鹿洞.在道教系统中,白鹿常与神仙相伴,多为神仙坐骑,而"洞"则指神仙真人居住之所,李渤是道教史上的重要人物,曾撰<真系>一书,为道教上清系排列谱系,自拟为第十四代传人.所以,李渤取名"白鹿洞"完全是出于其个人的道教信仰.  相似文献   

7.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形成于民间,又对民间风俗习惯产生较的影响。苏州道教源远流长,苏州的民俗节日中有浓厚的道教色彩,民间的神仙信仰习俗则是道教的神仙谱系、科教仪式和修炼方法等在民俗中的具体表现。另外,道教对民间生活习俗如丧葬、祛病、消灾等方面的影响也很大。剖析道教对苏州民俗的影响,旨在更好地把握苏州民俗的品格特性。  相似文献   

8.
唐末五代是道教神话发展的高峰时期,崇道的时代氛围和神仙信仰的世俗化为道教神话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背景。这一时期的道教神话作品众多、类型齐全、弘教功能突出,在道教神话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神仙信仰世俗化转变的轨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承前启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晋代道教学者葛洪编著的《神仙传》是道教史上重要的神仙传记,该书收集了历来流传的神仙故事,成为其宣扬神仙道教思想的形象例证,展示了以金丹为主以及心性修养、积功累德的成仙方法,具有鲜明的宣教辅教色彩,同时也是当时神仙思想较为盛行的产物。《神仙传》与其理论著作《抱朴子内篇》所阐述的神仙道教思想相互印证,反映了道教当时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启了后来道教通过神仙形象来传播教义教理的先声。  相似文献   

10.
老子在道教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其思想是道教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从道教教义、修炼方法以及神仙信仰等三个方面,分析并阐述了老子及其思想对道教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仙境是道教神仙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神仙人物的落脚点,也是道教彼岸世界的物质环境。从方仙道开始,仙境一直是道教建筑其神仙谱系的重点之一,因此道教关于仙境的叙事,不仅成为道教小说的内容,如《十洲记》、《神仙传》,而且波及六朝志怪小说的洞穴描写,进而影响了唐传奇的创作,丰富了传奇小说的叙事艺术,提高了传奇作家的艺术想象力,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宗教如何适应现实社会,应对西方科技的挑战?陈撄宁先生调适道教与科学的关系,将道教的神仙养生术独立出来形成独具特色的仙学体系,认为仙学与科学相近,并援科学以改造仙学,弘扬道教的神仙养生之术.这是一个宗教改革家为挽救道教而采取的迂回战术,既坚持传统的仙道学说,又把科学融入仙学.这也是道教神仙学术与时代同步发展的必然道路.  相似文献   

13.
道教神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道教神仙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研究现状、类型、特点和总体评价及其开发等几个方面展开,对道教神仙文化遗产及其旅游开发作一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4.
同为中国古老传统文化,周易哲学和道教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道教思想体系的形成深受周易哲学的影响,包括其长生不老的神仙信仰,其创世纪说,五行方位说,其符系统,丹道理论,以及其中蕴涵的辩证法思想。而魏晋时期,士族学者也以老庄学说为核心的玄学来解释周易,使易学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李颀是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一位重要诗人,其思想有浓厚的道家色彩,形诸诗篇,便形成所谓的"玄理诗".李颀玄理诗,一方面通过想象表述了道士们的神秘生活及神仙面貌,流露出对道教神仙的钦羡;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自身体验,提炼出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极具警世价值.  相似文献   

16.
道教神仙思想与中国民间信仰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道教神灵的产生离不开民众的参与;道教一系列敬神仪式因为不断迎合民众的需要而富于旺盛的生命力,在中国社会长盛不衰;民众也期望借助于神灵来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与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7.
《列仙传》《神仙传》作为前后相承的神仙传记,演示了道教伦理建构的渐进历程。二书在神仙形象内涵、神仙度人机缘和宗教伦理方面的转化,体现着道教建构神仙信仰体系、确立宗教独立性的努力。神仙观念变化的背后是宗教伦理与世俗伦理的博弈。仙传在反映道教发展进程的同时,也出现滞后、多元并存乃至自相矛盾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嵇康的养生术和游仙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嵇康接受道家学说和道教神仙思想 ,相信神仙存在 ,认为神仙不可学得 ,又主张养生可以久寿延年。这种养生思想作为道家、道教思想的发挥 ,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和养生思想相关联的他的独特的神仙观念 ,也具有突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而在他的创作中 ,这两个方面被转化为文情和诗思表现出来 ,在文学史上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9.
李贺诗《李凭箜篌引》中繁密的神灵意象来源于道教神仙谱系或神仙故事,诗中表现出的音乐效果与道教音乐理想契合,在审美追求上该诗又与道教文学的审美情趣具有一致性,因而整首诗的意象或意象群为道教文化所牵系,形成了以神仙世界为图景、以道教音乐理想为内核、以道教文学情趣为总特征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文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南宋著名学者高似孙受道教的影响极为明显,这不仅体现在其人生经历上,也体现在其作品中。高似孙山水诗创作深受道教影响,主要表现在:一、寄情山水,隐逸山林,以消解内心的苦闷;二、表现手法飘逸浪漫,大胆夸张;三、多次或直接或间接地引用道教词汇,对神仙世界进行勾勒描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