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企业,纯粹留老人不难,单一招新人也不难,难就难在既要留老人又要招新人。那么,成长型企业该如何既招来新能人,又留住老能人,同时又尽量不打破原有薪资结构以控制薪资成本呢?薪资结构是招聘时的常见难题。如果是相对成熟的企业,或者是招聘基层员工,按原有的薪资结构办理就是  相似文献   

2.
《人才瞭望》2006,(11):86-86
“招、训、用、留、挖、裁”,这是百度人力资源部门工作的“六宇诀”。那么,百度的“六宇诀”将在人力资源战略调整中如何体现?对其企业文化又将产生什么影响?  相似文献   

3.
2000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实施之前,建设工程发包由业主一把手说了算,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极易滋生腐败现象,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招投标法》实施之后,施工企业想要承揽业务,就必须通过公开招投标活动取得,但是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一些个人和企业为了中标而不择手段进行串标,入围的几十上百家企业,实际上就掌握在少数几个人手中,串通起来也就极为方便。在实践工作过程中,由于串标行为难发现,难查证,监管部门也显得束手无策,串标行为已经成为招投标过程中的毒瘤。  相似文献   

4.
入职培训误区及规避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发现,入职培训之所以难叫好,关键是因为大家觉得它难——要在短短的几天内帮助受训者完成从新人到正式员工的转变,难!要满足各层次,从企业领导层到普通员工的需求,难!要让领导满意还要员工满意,难!既然难,“那就这么着吧”,从前怎么做,今天还怎么做。不承想,在“墨守成规”中,入职培训已陷入种种误区。  相似文献   

5.
“年薪制”:开创现代薪酬体系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薪资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重要问题。自从人类出现雇佣劳动以来,人们就一直在研究它。薪资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劳动力的价值,同时它也有着其他侧面的含义:对于企业而言,它是成本。而随着社会的进步,薪资不仅仅作为劳动力价值来简单的衡量,同时,随着“人力资本”观念的日渐深入,薪资也不能简单地看成企业的成本和负担。特别是对于一些价值不能简单地量化的特殊的劳动者而言,以“年薪制”为代表的一些创新的现代薪酬体系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6.
王聃 《人才瞭望》2016,(17):81-82
用工成本再次被聚焦。“不涨工资,招不来人;工资涨上去,企业吃不消”“降成本,别的成本还有戏,用工成本,我看难!”记者在浙江省的杭州和嘉兴、河南省的郑州和洛阳采访时,企业普遍反映用工成本上涨迅速,特别是在近年企业效益不理想的情况下,对企业构成较大压力。郑州日产列了一张用工成本表:一名月薪1万元的员工,扣除个人缴纳的社保及个税等,拿到手的部分是7300元,而企业总计为其支付约1.6万元。  相似文献   

7.
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的广州市,继广州商品交易会之后,又搭建了与世界进行人才交流的桥梁——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留学人员广交会连续举办了几年之后,人们已经习惯称它“留交会”。1998年12月28日首届留交会举办时来自世界各地的300多名海外学子参会,在广州寻求发展机会,其中的一批莘莘学子圆了他们归国创业的梦,进入广州市及全国各地的留学人员创业园工作。 前不久闭幕的第五届留交会的规模创下历届之最。参会的代表达3000多人,来自海外的留学人员代表1354人,全国各省市有40多个代表团参加项目洽谈和人才招…  相似文献   

8.
《人才瞭望》2007,(4):100-100
企业在给员工进行薪资的增减时,除了自然增薪与减薪外(如按工龄通过设置电脑程序),有时遇到特殊的情况企业必须增减薪。当然加减薪是较慎重的事,在相对时间短或事件不突出的情况下,最好以奖金或罚款的形式处理为妥,因为奖金或罚款是一次性的,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9.
蛇年的爆竹还没燃尽,心急火燎的中小企业老板们便早早排兵布阵,奇招迭出,有企业把招聘台摆到火车站设点"抢工",更有企业直奔劳务输出地区试图从"源头"堵截。尽管如此,诸多企业渴求的普工仍然短缺。近日在武汉招聘会上,一家台资企业55个普工岗位竟无一人报名,而行政、技术岗位则很快报满;成都一家企业设摊招80名普工,也迟迟无人问津。普工已成为近年来用人单位争相揽聘的人力资源,招工难,说到底就是招普工难。  相似文献   

10.
吸引人才,企业是主体。企业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薪资、福利、职位、股权等物质的和精神的因素吸引人才,增加人才对企业的向心力,不但能引得来,还要能留得住。  相似文献   

11.
一、基本情况2011年4、5月份,漯河市人社局组织人员对该市各产业集聚区企业招用工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通过调研发现,该市产业集聚区企业用工短缺难题得到一定缓解,但普工供给偏紧的矛盾依然存在。为破解用工难问题,该市各县区、各企业进行了大量探索,积  相似文献   

12.
企业如何建立有效的薪酬管理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强 《人才瞭望》2006,(6):35-36
A公司是一家生产制造型企业,随着业务的迅速发展。企业的经济实力近几年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更好地留住关键岗位人员,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进入企业,公司决定在原有基础上大幅度地提高员工的薪资水平。公司修改了原有的薪酬制度,并对所有岗位的薪资按比例进行了提高,工资总额大大提高了,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人才流失的情况并没有减少,员工工作积极性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提高,人才引进缺乏进展。问题摆在了公司高层面前:薪酬管理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更有效?  相似文献   

13.
随着市场的全球化,中国公司日益参与国际竞争,并且越来越多的公司抢滩中国市场,国内企业不仅要面临自身的日益残酷的国内竞争,而且还要面临跨国公司的围追,随着新的管理技术和方法的融入,形成了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局面。随着新一轮人才流动热潮的兴起,许多企业发出感叹:人才难留。如何防止人才流失、怎样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流失危机管理系统已成为众多国内企业管理层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管勤积 《人才瞭望》2008,(10):90-90
创业团队的分裂,始终是大家关注却又在遗憾当中无可奈何的事,似乎也只能慨叹一句共苦易,同甘难的千古名言而已。然而在大家对着数不胜数的案例出神时,却很少有人将这一规律式的宿命,加以归纳,总结出共性,并在进一步分析之后拿出药方,尽管谁都希望能有这样一个药方。本文则给出了防止创业团队散伙的10招法宝,供广大合伙人参考。  相似文献   

15.
报载,某县一缺德“秀才”5年间曾在乡镇长位置上两上两下,不久前,县委讨论干部时,又以其“才可补德”为由,又一次把一个镇长的“桂冠”戴在他的头上,结果“好景不长”,他又因在班子中闹不团结,争权争利,再次从镇长的位置上栽了下来。 之所以产生上述用人失误现象,究其原因是“以才补德”、“以才代贤”的错误用人观所致。近一个时期以来,有人借口市场经济就是“能人经济”,提出要敢于使用“两头冒尖”的能人、“两头冒尖”的干部,所谓“两头冒尖”的能人,这里不言自明,既然称为“能人”,“才”的方面肯定不错,因而所谓的缺点,毫无疑问是对干部的德讲的,问题是什么样的缺点,是原则性的缺点,还是非原则性的缺点,含糊不清。要大胆使用“两头冒尖”的干部,就是指要大胆使用“才强德弱”的人,这种似  相似文献   

16.
如果公司急需某一领域的高级人才,但既聘不起,更养不起,作为公司经理,你该怎么办?如果有少数高级人才因种种原因被闲置,而单位又不得不为此支付高额薪金,作为负责人,你该怎么办?如果你身怀一技之长,在单位不能充分施展,备感苦闷和压抑,却又不愿贸然离单位而去,你该怎么办?──走近“人才租赁”,或许能给你一个惊喜。 记者日前在某地采访,发现该地街道上的灯箱广告栏内张贴着一张张醒目的“人才租赁”广告。现录其一则: 人才租赁 租赁说明 企业可根据需要向本公司提出人才租赁需求,租用人员的薪资标准及管理办法由租用的企…  相似文献   

17.
程斌 《人才瞭望》2008,(5):48-49
现代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人才竞争,除了给予有竞争力的薪资报酬,HR部门还不得不用尽方法来设计提供员工多种多样的福利制度,在体现企业关怀,希望员工认同,融合乃至共同创造企业文化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人心平了,人心快乐了,部门协调,凝聚力、忠诚度、工作效率都能提升。  相似文献   

18.
一、企业培训在观念上普遍存在的误区1.认为培训是“为他人做嫁衣”企业中人才的高流动率使培训工作面临这样一种困境: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培训工作上,培养了需要的人员,但却留不住,最终是为别人做嫁衣,得不偿失。这样一来,即使企业高层管理者认识到培训对企业的特殊意义,也会减少对培训工作的投入。另外,对于“没招好人”这个问题,有些高层管理者认为只有通过人员调整来解决,而不是通过培训来解决。2.认为培训是一种福利福利是对主要利益的附加,例如对薪资的附加,常见的福利如交通补贴、餐费补助、医疗保险等。现今很多人只关心工…  相似文献   

19.
国内不少企业还没有大规模裁员的经验。如果只为了节约成本而轻率裁员减肥,往往会弃巧成拙,造成该走的不走,该留的不留,反而使得企业的经营雪上加霜。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来到企业就业,或多或少都有一个心理调节和环境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越短、心态调节得越彻底,对新人厂大学生尽快融人企业、早日适应岗位工作需要越有利。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新人厂大学生要缩短心理适应期,关键还在于自己。这就需要新人的大学生注重自我心理的维护和行为习惯的调整,改变与企业工作生活制度不相一致和不相适应的地方,以积极健康的心态,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环境和条件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