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边贸易联系及市场份额的大小、贸易商品的差异化程度、币值的稳定性等是影响两国(地区)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选择的主要因素。利用中国与中亚五国相关数据,测量中国对中亚出口市场份额、贸易结合度指数(TCD)、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以及汇率的波动率,并对中国与中亚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潜力和障碍进行剖析可知:中国对中亚国家出口份额的扩大,中亚对中国贸易依赖程度的加强,中国在某些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上显现出的比较优势以及相对稳定的人民币汇率,为中亚地区人民币计价结算提供可能,但美元使用惯性、卢布的传统影响以及贸易相关国金融体系不完善仍将制约人民币在中亚国家的使用。研究提出以中亚国家"去美元化"为契机,优化贸易结构,增强出口商的议价实力,选择石油及附属贸易品、天然气等大宗商品实施人民币计价结算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新开放宏观经济学为基本分析框架,通过引入本币充当国际计价货币条件,研究了汇率制度选择以及汇率制度改革的配套政策问题。结果表明,本币充当国际计价货币条件下基于福利标准的一国汇率制度选择应考虑本币充当国际计价货币程度因素,同时也认为在充当国际计价货币的条件下,人民币灵活弹性汇率机制的形成应配以产业升级的政策。  相似文献   

3.
除了传统研究所关注的实体经济因素外,金融因素特别是货币发行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对于一国货币的国际化与国际地位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5种世界主要货币的国际地位进行双向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发现:货币发行国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发展与金融深化,对于其货币国际地位都具有显著为正的影响。此外,一国的贸易开放程度、宏观经济稳定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于本国货币国际地位的提升也具有积极作用。这意味着,为了有效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必要大力发展中国的金融市场,将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两个层面的努力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1999-2013年美、日、欧、英、瑞、中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面板平滑转换模型(PSTR),分析一国金融市场发展对其储备货币地位的非线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市场规模和效率对一国储备货币地位具有显著的非线性影响,影响系数在高低体制构成的区间上进行转换;金融市场效率的影响整体上大于金融市场规模;加大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不应成为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的捷径.  相似文献   

5.
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因素、政策配合与监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人民币逐渐走出国门,被其他国家所接受,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必然趋势,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文章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认为经济基本面、金融深化、币值稳定和网络外部性对货币的国际储备份额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此,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可行性,并进一步讨论了人民币国际化与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之间的配合,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监管问题.  相似文献   

6.
基于外贸视角的人民币国际化微观基础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企业在对外贸易中选择计价货币的行为是由计价货币发行国的经济实力、贸易规模、贸易结构以及汇率稳定性等基础因素决定的.实证分析表明,目前人民币国际化主要由宏观经济基础支撑,基于外贸的微观基础稍显薄弱但已具备一定力度.在外贸微观基础的三个要素中,规模要素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支撑力度最强,结构要素作用的发挥有一定滞后性但具有较大影响潜力,风险要素的力度最为薄弱.因此,应进一步强化人民币国际化的外贸微观基础,特别是可以通过优化外贸结构并加强汇率风险管理来实现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7.
从居民扩大人民币持有动机出发,审视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微观行为基础。首先构建基于货币替代条件的微观主体货币选择模型,再以香港为样本实证检验人民币区域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预期汇率变动对人民币区域化的冲击短期且剧烈;即期汇率对人民币区域化的冲击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当地非货币资产收益水平对人民币区域化存在滞后的负面影响。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丰富境外人民币金融产品,加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设是夯实人民币区域化微观基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对于新兴经济市场而言,由于众多诱发因素的存在,国际资本可能在短时间内集中外逃,由此引发国内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为此,本文通过对影响国际资本外逃因素的分析,构建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检验国际资本外逃规模对影响因素变动的敏感性。基于我国1986—2013年相关数据对资本外逃规模进行测算进而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资本外逃规模与外国直接投资、人民币币值变动率之间存在正向关系,而与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性、银行及贸易信贷规模之间存在负向关系;其中,除外国直接投资以外的三个变量对资本外逃规模的影响均存在滞后效应。由此,提出防范国际资本集中外逃,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欧货币互换协议是中欧央行在货币金融领域合作的最新法律实践。它除具有政府间货币互换协议的一般特性外,还具有自身的特征:体现了中国与欧盟之间加强货币合作的共同意愿;设定了人民币与欧元之间的互换安排;关系着中国与整个欧元体系成员国之间的流动性互助机制。该协议的产生,是后危机时代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中欧经贸关系发展以及人民币离岸中心竞争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实施,有利于促进中欧双边贸易与投资便利化、增强中欧金融市场稳定性、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但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一系列挑战。中国应直面挑战,深化货币体制改革、完善金融市场建设、加强金融风险监管、促进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的今天,如何开展国际金融合作以防范化解货币危机是各国共同面对的难题。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不同国家政府、贸易企业和货币投机者的博弈模型。研究发现,如果各国独自应对货币危机,则需要持有足够多的外汇储备来防范货币危机及其不利影响,各国外汇储备的最优持有规模内生于自身的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币值脆弱性以及外汇储备能力。反之,如果各国签署央行货币互换协议以联合应对货币危机,则相当于构建了货币危机的互助机制,各国需要持有的外汇储备规模较独自应对危机时明显降低。然而,由于不同国家的互助关系不完全对称,央行货币互换协议帮助危机国以更低的成本维护币值稳定和经济稳定,但增加了救助国的救助成本,唯有当救助国的宏观经济足够稳健时,货币互换网络才能实质性地改善各国的社会福利。本文为以国家为国际金融参与者进行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人民币演进为国际货币应具备三个必要条件: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需要健全的金融体系性和一定的金融市场规模;稳定的人民币购买力。  相似文献   

12.
对日度和月度数据的实证分析都表明,2005年7月至2008年8月,人民币已经成为林吉特和新加坡元的锚货币。对日度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2010年6月至2014年9月,人民币的锚货币地位有所提升,印尼盾、林吉特、新加坡元和泰铢的货币篮子中都检测到人民币的存在;而对月度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人民币没有充当东亚地区的锚货币,东亚经济体汇率制度弹性在增大。除此之外,研究还发现,美元在东亚地区的锚货币地位有所下降。中国应充分考虑东亚汇率制度的变化,积极采取措施降低美元对人民币的影响,提高人民币汇率制度弹性。  相似文献   

13.
人民币国际化即人民币参与国际货币竞争的过程。货币发行国综合实力、货币自身特性、地缘政治、货币规模效应等是影响国际货币竞争格局的重要因素。对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人民币等货币发挥国际货币各项职能衡量指标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美元仍在国际货币竞争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欧元、英镑对其垄断地位进行了有效的挑战,人民币在竞争中崭露头角并已小有斩获。基于货币替代的人民币与美元博弈分析结果显示,采取补偿货币被替代国铸币税损失等措施,能够有效增强人民币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的货币供给受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越来越强。文章在用相关性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回归分析的实证方法就人民币汇率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我国的货币供给是正向的影响;对不同层次的货币影响强弱不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之后,人民币汇率波动与我国货币供给的联系更为密切;使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加。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GARCH模型测算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并根据考虑货币替代因素的汇率决定数理模型,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采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和Johansen-Jusdius迹检验方法,对相关月度数据进行了变量之间长期关系的检验、最优滞后期的估计以及短期动态效果的考察。实证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波动性受货币替代因素影响较小,而受其前期自身变化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国际货币的网络效应是一国货币获得国际货币地位并得以维系的基础,网络效应从理论上解释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但是当前网络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阐释仍然缺如。以石油美元为切入点,梳理石油美元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分析美国是如何通过对石油生产的控制,配合国内深度发达的金融市场,使得美元全面主导石油的计价权、定价权、交易媒介、结算货币、风险管理、富余资金投资等多个领域,从而形成了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美元国际货币网络效应的基础; 进一步分析了石油美元体系潜在的脆弱性、近期涌现的石油贸易去美元化现象及其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研究认为,鉴于目前以石油美元体系等为基础所形成的网络效应,以美元为主导的现行国际金融体系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 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应发展以人民币计价的原油期货等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场,促进大宗商品计价、定价与贸易结算等人民币化,培育人民币使用的网络效应。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利用VAR模型,分别以Granger因果检验法和向量自回归分解法检验中国同业拆借利率、货币供应量对人民币有效汇率的解释能力,及利率变化对汇率波动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利率对人民币汇率波动都具有贡献度,且利率的变化对汇率波动的影响比货币量对其的影响更快也更多。货币供应量、利率对人民币汇率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根据科学图谱分析结果,对货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进展和热点进行透视;系统梳理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构建包括经济基础、货币特性、金融体系、东道国区域差异等的完整理论框架;以此为基础对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改革完善国际货币体系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一国货币国际化可为该货币发行国带来增加铸币税收入、降低汇率风险、扩大国际影响等好处 ,同时也使该国遭受国际经济与金融动荡冲击的可能性加大。我国入世后 ,加快了金融市场开放的步伐 ,同时也推进了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进程。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诸多矛盾的解决需假以时日 ,预计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将在 2 0 0 8~ 2 0 10年之间完成。  相似文献   

20.
从欧元区的经济规模和实力、欧元区经济的对外依赖程度、欧元区的货币和金融市场状况来看 ,欧元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仅次于美元的国际货币似乎顺理成章。然而 ,欧元能否真正成为第二大国际货币 ,主要不是取决于欧元区的现状 ,而是取决于欧元区经济在近几年的走势 ,取决于欧元在近几年能否成为稳定的货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