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语文"新课标"的"阅读教学建议"第四条中扼要阐述了如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新课题,其目标主要是想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来"拓展思维空间"和"提高阅读质量"。阅读,让人变得懂事、文明;阅读,让人变得高尚、完美;阅读,使人类走出了蛮荒;阅读,使人类有了自己的历史……人类的文明与阅读密不可分,一部文明史便是一部阅读史。教会学生阅读是"大语文教学观的要求",也能够体  相似文献   

2.
文字的力量     
刘航 《21世纪》2001,(1):50-52
文字的力量是巨大的。文化蕴育出文字的时刻、才是文明和历史的滥觞。对没有文字的时代,人类学家只能描其轮廓,文字的记录才能为我们提供人类生活的各个细节——历史、信仰、名称、日期、思想和感情。 也许除了轮子的发明,没有任何其他发明的影响可与文字的出现相提并论。文字使三大宗教得以保存,那些宗教的信徒被古兰经称为“书人”。从语言向文字的过渡必须具备充沛的激情、才华、艺术和科学精神。就像《保罗书信》、阿里斯托芬的幽默还有迈蒙尼德(译注:犹太教法学家、哲学家,1135—1204)的散文中所孕含着的那样。 文字揭…  相似文献   

3.
如果没有汽车和摩托车,世界将会怎样?这一点很难想象,其实这些机器在我们人类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今天,我们想要启动一辆汽车或摩托车,只要拧一下钥匙就可以办到。可是,汽车是怎么发动起来的呢?如何让上百个机器零件一起工作,带动着轮子转动呢?  相似文献   

4.
论生态文明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纵观人类发展史 ,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灿烂的文明 ,人类历史先后经历了采猎文明 (原始绿色文明 )、农业文明 (黑色文明 )、工业文明 (灰色文明 )三个发展阶段。进入 2 1世纪 ,人类社会开始向生态文明 (绿色文明 )迈进。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对工业文明造成生态危机从而危及人类生存的深刻反思的结果 ,是生产力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使人类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是人类文明意识不断提高使生态文明成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主导的结果。而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 ,森林的兴衰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森林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  相似文献   

5.
人类历史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生态文明的崭新时期。在"生命自觉"中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意识,自觉践行生态理念,反思现代化进程中"见物不见人"的教育,聚焦于对人类终极目标的关切,是当下高校育人的主旨。本文分析了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历史逻辑进程,对当前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释,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对推进高校生态文明的路径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的理论规定,不仅包含着一种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信念:现代社会既然负有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创造条件的历史使命,它也必将随着这种历史使命的终结而被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而且体现出一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态度:只有从社会发展、社会批判与社会革命这三个相互联系的角度,才能科学地认识现代社会是如何"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的资本逻辑与历史逻辑相统一的生成与发展路径,由此把资本主义的伟大文明性与其历史狭隘性区分开来,把资本主义作为人类历史时代的必然性与作为民族社会形态的局限性区分开来,把人类物化历程在商品经济阶段的客观规律与人类制度历程在资本主义阶段的历史缺陷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7.
英国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对原始部落遗址中"愈合的股骨"的阐释,涉及到人性生成这个古老的学术问题。原始人类对失去劳动能力的伤、病、残、老人产生了怜悯心理,这无疑是人类由野蛮迈向文明的重大进步,但是将其归结为原始人类开始懂得了怜悯,这就是把因果关系本末倒置了。历史唯物主义深刻地揭示了历史发展客观规律:人类由野蛮社会进化到文明社会的动力和根据,不应该用人类的情感、道德、人性来解释,而应该到人类的生产实践中、到社会经济关系中给予说明。人类不是因懂得了怜悯而进入文明社会,而是在文明社会渐次到来的过程中才逐渐懂得了怜悯。从"愈合的股骨"阐释中折射出两种历史观对人性阐释之根本对立,其焦点在于:到底是用历史解释人性还是用人性解释历史。唯心史观用人性解释历史,唯物史观则用历史解释人性。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语     
<正>工业革命以来,能源成为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塑造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直接推动力。檹檹檹檹可以说,现代人类社会的文明形态是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人类现代文明的制度、文化、价值均直接受能源因素的形塑影响。正如莱斯利·怀特(Leslie White)所说,人类的历史是不断寻求利用新能源资源的历史。现代社会在政治、生态、文化、价值、信仰等方面面临着种种问题,追根溯源,答案可能都藏在"能  相似文献   

9.
对人类历史作出整体描述,这在中西历史叙述史上都是重要的传统,并因文明视域的差异而形成普遍史与循环史的不同叙述模式。西方普遍史将"非西方"降格为历史总体进程中的低级阶段从而将其纳入以西方为"历史终结"的"普世文明话语"中,其实质是一种殖民与驯化。中国历史循环观是"天下"观念下"大一统"政治图景的历史表现,建构了历史演进中断裂与连续之间的张力,彰显了传统史学"形而上学"与"实际历史"之间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0.
"五生"指生物、生命、生产、生活和生态。"五生"理念是在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面临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全球生态危机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一种新的观念,其以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构建生态文明为终极目标。"五生"理念的价值取向在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五生"理念的实践诉求与归宿,"五生"理念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进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轿子灵魂     
轮子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但是,在中西历史上,作用却并不相同。西方人重视轮子,借助力学的原理,使用动物和机械的动力,发明了种种车辆,以致有些国家被称为“装在轮子上的国家”:中国却从使用轮子的车子蜕变为迷信人的脚板,成为轿子的国度。  相似文献   

12.
人类文明的终极问题是什么?不是"人应当如何生活"的道德问题,而是"我们如何在一起"的伦理问题。这一问题的哲学辩证要求调整关于文明的理念与态度,由"轴心文明"走向"对话文明",回到"我们"的第一人称复数,回到人类文明史的简洁智慧,回到人的生命和生活本身。苏格拉底之死、上帝之怒—孔子周游、老子出关,中西文明的诞生史虽万种风情,却以悲剧和喜剧的不同体裁演绎着同一主题,这便是人类从伦理世界中分离和回归的悲怆情愫。"上帝死了—尼采疯了"、"打倒孔家店",现代文明的"青春期危机"反绎了同样的文化密码,只是问题式由"我们如何在一起"的终极追问,演进为"我们能否在一起""这个世界还会好吗"的终极怀疑。走出危机,有待哲学地反思:"‘我’,如何成为‘我们’?""‘我们’的世界缺什么?"。"我们在一起"的和而不同,需要两大哲学条件,一是伦理,二是"精神",它凝聚为一个口号和信念:"学会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探求文明并谋求发展进步的历史。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推进,当今世界遭遇严峻的生态难题与文明发展“困境”。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生态文明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的价值选择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相依共存、和谐共赢、良性循环、全面发展与持续繁荣的社会文明状态,而且是涉及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变革的文化伦理样态,彰显出特有的伦理自觉性、生态持续性、整体有机性与和谐共生性。生态文明不仅是人类对工业文明的批判继承与生态化的反思和超越,也是拯救自然并拯救人类自身的伦理启蒙和生态觉悟。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与生态正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生态文明内涵着生态正义,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实现生态正义.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文明创造的不同阶段和过程,创造了多彩多姿的物质文明,在人类所创造的形形色色的器物之中,总是从最初的简单、粗笨到复杂、精心,乃至美轮美奂。更为重要的是,许多器物不仅体现了人们不断探索和完善的努力,也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时期和阶段的历史印记、价值取向、审美追求和时尚,许多器物从最初的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到发展成为既有实用功能,又具有一定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甚至最终由于实用功能的退化与丧失,演变成纯粹的文化艺术品.一个器物的演变过程,也往往生动地记录了一个文化和审美的演变过程,其中无疑承载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与历史内涵。由器物的演变来观察文明发展演变的历史,既可以欣赏人类智慧的结晶,也可以从中品味出文明进程所镌刻,沉淀下来的价值理念和审美意蕴,当然也可引发和激起人们全新的历史感悟和美学思考。我们开设"随感图吧"这个栏目,就是希望能借助这样一种形式,让人们在回首人类过往的文明创造中,去感受和体悟,去品味和审视.我们期待有更多学识深厚、思维敏锐的专家学者能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指点和评说人类智慧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16.
生态危机的发生特别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和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需要反思和重新界定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人类担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责任。这种责任从生态伦理和生态哲学的角度究竟如何界定、界定为什么,尚属仁者见仁、智者见者的问题。笔者通过对"看护自然""人是自然界的看护者"观念的探讨,主张以"智爱自然"替代"看护自然"的观念。"智爱自然"的历史逻辑始于人类的诞生、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其基本内涵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结合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的时代趋势,可以阐发为:以"智"为前提,以"爱"为核心,坚持生态整体思维。它强调尊重自然、遵循自然、保护自然的科学性、实践性和道德性,倡导人是自然界的智爱者。  相似文献   

17.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携手各国共同应对全球变局、推进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具有合理的国际定位.当前,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失灵,人类面临着严重的治理危机,全球秩序调整和变革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适应全球治理需要,并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政治互信、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引领全球变局,促进沿途各国共同发...  相似文献   

18.
文明是实践的事情,不同的文明观塑造着不同的世界秩序。近代以来的世界秩序深受西方文明观尤其是西方文明中心论的影响。立足于新时代,跳出西方文明观"一元、等级、冲突"的文野拘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站在人类数千年文明发展史与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交融互补的制高点上,提出了新时代文明观:揭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等本质特征,指出不同文明兼收并蓄、交流互鉴的共处之道,提出"文明超越"主张,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作出科学判断,有力驳斥西方的"历史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集中展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刻思考。新时代文明观,不仅在思想上引领了世界秩序的变革,而且在实践上为重塑世界秩序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从科技的发展看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科学技术推动力,指出近代以来人类错误的科学技术观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深层思想根源,提出人类应由古代的农业文明、近代的工业文明走向未来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呼唤生态技术。认为生态技术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一技术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化和谐,还要实现每一技术之间的生态化和谐,实现"技术生态"。  相似文献   

20.
<正>一部人类史,既是人类合作、互助的历史,又是人类冲突、对抗的历史。文化、文明、宗教形成之后,这种冲突提升到新层次即心灵或精神层次。人类文明或宗教冲突的历史说明,冲突与对抗既可以发生在跨文明或跨宗教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同一文明乃至同一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