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中国古代的货币形态问题是货币银行学中货币的起源研究的课题之一,货币形态背后的深层内涵又与货币的本质、货币制度等有密切关系。讨论中国古代的货币形态,不仅是个历史问题,也是个现实问题。中国古代货币形态的最大特点是内方外圆,这种流通了二千多年的铸币最早是由战国时期的环钱演变而来。关于方孔圆钱的讨论和研究,已经很多,学者们从历史、美学、经济、文化等  相似文献   

2.
对于10至13世纪一体多元的宋夏民族关系格局,出土货币是研究这一问题的有力线索。西夏东南边界附近的铁钱窖藏和钱币法反映出宋夏之间存在事实上的货币制度“西传”交流,宋朝货币成为西夏这一中国境内的民族政权自铸货币学习效仿的典范;西夏通过对宋朝“先进货币经验”的学习,铸币经历了“西夏文自铸币—西夏文汉文自铸币—汉文自铸币”这一演化过程,反映出宋夏之间“一体多元”的文化交融进程;而对南宋境内西夏钱币出土状况进行统计,使得我们可以用量化方法实证分析宋夏之间“通货共用”的经济交往史实。宋夏民族政权间的货币交流与经验传播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历史进程,也是对这一区域内的货币经济与贸易体系的“再塑造”,更推动了宋夏之间民族深度交融、国家趋向统一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3.
秦系铸币实为先秦至明清时历代所沿袭的流通货币,流行观念中秦系铸币的造物思想一直被视为仿物造币、型象天地、奉天承命及行寓外圆;然而经由现象学等的分析发现,崇阳、重礼、通情、致用等才是秦系铸币在由陶石龟贝等实物货币到随机查验的称量货币,再到圆形方孔钱等铢两货币乃至宝文货币的发展中,曾被早已忽略和掩没的思想;当前秦系铸币的这种本原思想经由形神意趣转化,对时下民族金融企业标志设计,走出因囿于流俗观而陷入设计雷同和创新乏力或因背叛而面临不被认可和接受的困境,不无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4.
地跨豫、鄂、皖、鲁、苏的淮河流域是先秦货币的重要流通区域。尽管先秦文献没有淮河流域货币使用情况的记载,但这一地区本世纪50年代以来出土的大量先秦货币资料为我们探讨先秦流域内的货币文化提供了可能性。淮河流域货币文化源远流长,至迟在商代中期已经使用天然货币———海贝。春秋时期天然海贝逐渐为金属铸币的空首布所取代。战国时期,淮河流域分属楚、魏、韩等国,货币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先秦四大货币体系中除刀币和圜钱极少流通以外,布币、贝币等均在流通,楚国黄金货币———爰金的使用尤为突出。淮河流域还是我国先秦货币的重要铸造地区  相似文献   

5.
在陶瓷学术研究中,王洪伟不仅是致力于钧窑学学科建设的先行者,也是钧窑综合性研究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他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致力于从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前沿理论方法等多元视角,构建中国陶瓷史研究新体系,在综合性、跨学科研究中国陶瓷史上有开拓之功。《中国陶瓷史研究方法论反思》是王洪伟十余年中国陶瓷史研究“跨学科”转向、“社会科学”转向的学术新成果,也是反思中国陶瓷史研究方法论的一个阶段性总结。  相似文献   

6.
湖北东部铜、铁等金属矿藏丰富,在两宋铸币业的发展中,这一地区出现过一些重要的钱监。北宋和南宋时期鄂东钱监的类型和地住不同,其中铜钱监在唐五代的基础上虽有明显发展,但在全国范围内影响较小;而南宋时期鄂东地区集中了当时四川以外的多数铁钱监,铁钱铸造量巨大,在南宋货币及矿冶经济中占有突出地位;而且这一地区的铸币业在两宋历史上所表现出来的延续性在各矿冶区中也很罕见。  相似文献   

7.
铸币税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政府非税收入,是货币当局通过发行纸币所获取的财富。为弥补财政赤字,扩大财政支出、降低失业率,政府有获取铸币税增加财政收入的动机。作为货币发行机构的中央银行容易受到政府的干涉,通过超发货币以获取最大化铸币税。由此会引发货币扩张、通货膨胀等问题,最终损害到公民的财产权。现有的货币规则无法保证中央银行独立执行稳定货币的基本职责,惟有建立一种宪法性的制度安排,才能在促使货币当局担负起货币责任的同时,限制其权力的任意扩张。  相似文献   

8.
铸币税即政府发行货币所取得的收入 ,一般可理解为货币发行成本和货币面值间的差额。在通货膨胀情况下 ,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 ,政府的实际铸币税收入小于其名义铸币税收入。铸币税问题的讨论一般是同财政赤字货币化问题相联系的。我国当前的积极财政政策是以增发国债为核心 ,财政赤字经常化。政府可以从财政赤字货币化中得到多少铸币税收入受制于三个因素 :经济增长对基础货币的需求 ,经济的实际增长率 ,以及货币需求对通货膨胀和收入的弹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金融刑事法制文化源远流长。信史证明 ,中国古代至迟在秦代开始就有关于金融犯罪的立法 ,以后各代相继发展。中国古代的金融犯罪包括三个方面 ,即货币制造方面的犯罪、货币流通方面的犯罪和借贷方面的犯罪。其中主要是货币犯罪 ,特别是铸币犯罪。比较而言 ,唐朝及其以后各朝关于金融犯罪的立法更为完善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寄寓个人感兴 ,以“诗心”作史 ,塑造了一个伟大的“人性”丰富的文化巨人 ,孔子的形象代表着中国文化史上“人”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一、纸币的历史中国纸币的历史,始于唐朝的“飞钱”。据考证,“飞钱”的起源是随着唐朝工商业的兴起与发展而产生的,由于交通的发达,进一步促进了贸易的兴旺,从而扩大了铜钱的需要。唐朝建国之初,即把货币纳入国家计划,并以开元通宝铜钱为法定货币。虽然历代重复不断地鼓铸,但对繁荣的商业需要,仍不能适应,经常导致铜钱的不足。加之民间对铜的喜爱,铜的价格不断上涨,因此,出现了销毁铜钱,偷铸佛像、铜器等情况,而从事黑市交易的所得利益,比铜钱作为货币使用的所得利益还多。  相似文献   

12.
战国时期燕国货币上的“晏”字冀小军(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研究所)战国时期,燕国的主要货币是一种被古钱学家称为“明刀”的刀形铸币。“明刀”的面文只有一个字。对这个字的释读,前人曾有过许多猜测,①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明字说”,“明刀”这个名称就是由此而来的...  相似文献   

13.
钱荒,是金属流通货币相对不足而引起的一种货币危机现象。在我国货币流通史上,第一次钱荒形成于唐代贞元年间,历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帝,持续了五十几年。钱荒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通货紧缺,钱重物轻,货币购买力直线上升,物价急剧下跌。据文献记载,唐代钱荒风潮中,绢每匹自四千文跌为八百文;粟每斗自一百文跌到二十文;米每斗自二百文跌到五十文。甚至有“天下大稔,斗米有直二钱者”的特别便宜价格。  相似文献   

14.
一、私钱泛滥的根源北宋末期(主要是宋徽宗统治时期),由于“旧铜窟消耗,苗脉不兴”,铜产量不足,致使铸钱原料严重缺乏,每年铸钱数量大大下降。然而,自从宋徽宗即位以来,政府的各项财政开支却空前浩大,同时封建统治集团已经极端腐朽,挥金如土。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和满足自己奢侈生活的需要,北宋封建统治者曾经采取了滥发货币掠夺人民的通货膨胀政策。其具体做法有:铸当五、当十大钱,造夹锡钱等劣币、滥印纸币。北  相似文献   

15.
关于契丹铸币上限,《辽史·食货志》载:“鼓铸之法,先代撒拉的为夷离堇,以土产多铜,始造钱币。太祖其子,袭而用之,遂致富强,以开帝业。”五十年前,郑家相作《辽钱考》,据当时所见钱币实物资料,维护《辽史》关于契丹铸钱始于建国之前的说法。同时代人袁寒云等也持相同意见。①但由于元朝官修辽史素有成书草率,考订  相似文献   

16.
不论是在易学史、中国哲学史,还是在在中国文化史上,“太极”和“太极图”的地位都是显赫的。我曾经认为,“太极”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有如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中的“逻各斯”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太极图”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就象“十字架”在西方文化史上的地位一个样。在世界近代文化史上,中国的“太极”,尤其是中国的“太极图”受到了西方科学家们的特别重视。丹麦的物理学家玻尔将中国的“太极图”作为他的“对应原理”的最理想的表现方式。近来,一些学者将“太极图”视为宇宙模型、思维方式、进化过程、科学灯塔、突变模型、光学原理……等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对铸币税及铸币税率计算方法进行概述的同时,对美、日、中及东盟等相关国家/地区铸币税率进行了详细比较分析,并进一步分解说明了完全货币替代后这些国家/地区铸币税率损失情况,得出如下结论:顺利推进一国货币国际化进程,实现对他国货币替代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对被替代国的铸币税损失进行补偿,且再分配效应值(RE)占总损失率越高补偿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8.
清代前期地居华中,素称“九省通衢”的汉口镇,以其繁盛的商业被称为“天下四聚”和全国“四大名镇”之一,而矿产品是其市场营销的六种主要商品之一,尤以铜铅锡等币材为大宗。因而武昌宝武局的铸币生产与汉口币材市场的规模及其盛衰密切相关。两者相辅相成,兴衰与共,构成了武汉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本文就试图从这一角度入手,对清代前期汉口币材市场与宝武局盛衰的历史过程及其相互作用进行探讨,从而为古代城市史和铸币史的研究提供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19.
银钱比价是清代货币史研究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清代实行银钱平行本位制,“钱与银相权而行”,虽然顺治四年政府定制钱“每十文准银一分,永著为令”,从此在法令上维持银钱一两比一千文的比价,但实际上并没有能力维持这一规定。有清一代,银钱比价变动不居,不但因时而异,而且在不同地区也有各自的特点。本文所要讨论的是清代广东地区银钱比价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20.
“中国印”的成功与遗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 2 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以其强烈鲜明的中国文化符号形象 ,在奥运史和标志设计史上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 ,“中国印”在表意、选材上仍有值得商榷之处 ,其形态设计上也存在某些细小的瑕疵 ,探讨“中国印”在设计上的成功与遗憾 ,将对今后大型活动的标志设计产生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