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苏州昆山的菜市场,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肤色黝黑的印度人来买菜.你可别以为他是个厨师,其实他是一位科学家,一个有着30多年工作经验的生态毒理学家.他光顾菜场,买的不仅是自己的食物,还有实验所需的材料.他就是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的生态毒理实验室负责人汤姆森·马泰(Thomson Mathai)博士.  相似文献   

2.
以前只有人生产出的产品被人包装。而如今人们却把包装这个词用在了自己身上赋予了它新的、更多的甚至是神秘的色彩。演员要包装才能上屏幕歌手要包装才能上舞台上市公司要包装才能挤进股票市场……当我们把这个词用到亚弧焊工高凤林身上时、高凤林很不以为然.自己又不是演员又不是歌手要什么包装?但我们还是把这个词用到了他的身上因为不管是刻意的还是非刻意的。在他30多年的人生履历中他确实是在做着包装自己的事使自己成为一个看似普通平凡实则不普通不平凡的人物。试问在我国亿万工人兄弟中有几人是国家认定的大能工巧匠?在万千航天…  相似文献   

3.
那天早上,公司新来了几名员工——是地位比我还要低的临时工。在他们中有一个人吸引住了我。他的年龄比其他人稍大,身上穿着工作服。公司没有发放工作服——事实上,只要你按时来上班,公司一点也不介意你穿什么衣服。但这个家伙身上却穿着漂亮的紧身褐色长裤和工作衬衫。口袋上绣着他的名字——吉姆。我想这件工作服是他自己订做的。  相似文献   

4.
电影《中国合伙人》中,当邓超饰演的孟小骏成功拿到签证的时候,他骄傲地喊出“美国,我来了!”然而,出国时下定决心再也不回来了的孟小骏,却背着“美国梦”回到了中国。从在国内轻狂洒脱,到在美国遭遇茫然窘迫,再到归国后的收放自如,众多海归在孟小骏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经历了“出国热”和“归国潮”,90后新生代海归们如何选择?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同龄人、从北京的理想云端落人云南边陲严酷现实的青年、工农兵大学生、恢复高考后第一批硕士研究生,法国里昂贝尔纳大学博士、四川最早的"海归"之一、博士生导师、临危授命的大学校长。在见到刘家铎校长之前,我虽然想不出这样一个集中国时代变革于一身的传奇"海归"应该是什么样子,但当我们在成都理工大学见到刘家铎校长时,还是大大出乎我们的意外:他儒雅谦逊,笑容都带着书卷的气息。在他身上,我们没有看到命运的沧桑,没有看到多年地质工作留下的粗糙,只有一份岁月粹炼出来的从容和淡定。教师、专家、管理者,这是刘家铎的三个身份。一般人做好一个领域就相当不错了,因为无论有多少雄心壮志,人一天毕竟只有24个小时,而他在每一个领域里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在认识他的人中,他被视为一个"传奇人物"。  相似文献   

6.
德国前国防部长舒尔茨学历虽然不高,名言却留下不少。在他担任国防部长时,有位记者调侃他:“部长先生、做国防部长与做水泥匠两者有什么共通性?”没料到部长轻松地回答;“两者都必须站在高处而头不晕。”其实舒尔茨最有名的名言还是用在选妻上。他担任水泥匠时,有一天他从高高的脚手架上看到一个妇人向地仰望,他觉得“肯向上望的女人一定贤德”,于是他娶了她。他的选择妻子的标准影响了很多年轻人。一般人都认为,名人因羽毛丰满,对自己的恋情守口如瓶。其实这只是一般人的错觉而已,名人中有许多像舒尔茨那样,敢于把自己的罗曼史…  相似文献   

7.
我从小生长在一个权威型的家庭,小时候在饭桌上父母就对我说:“大人说话小孩子不能插嘴”、 “小孩子不能顶嘴”.这样的家庭教养方式让我一直害怕与他人冲突矛盾,总是当老好人.但在外教身上,我看到了他们的热情与直截了当.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也慢慢努力表达自己的想法,变得直言敢谏.  相似文献   

8.
2008年,作为一名游客,史凯撒第一次接触中国昆明,仅仅一次短短的旅程,他自己也不会想到,3年后,会在这个距离自己家乡8000多公里的地方长期工作和生活。在此之前,史凯撒在江苏苏州工作了一年。这一年的时间,他感受到了中国的美,再次回到瑞士,心中便萌生了要留在中国工作的念头。在香港、上海和昆明抛来的多个橄榄枝中,那颗在苏州种下的种子,最终在昆明开了花。在香港和上海这样国际化的城市可能更利于史凯撒的生活,但在他看来,那里的外国人太多,学习汉语的机会相对少了很多。而昆明的宜人气候和辣得过瘾的食物,让他立刻就下定了决心。  相似文献   

9.
梅子在报社工作。那天.一位做生意的朋友打来电话.说在报纸上看到她写贫困学生的故事.自己很想帮助他们.因为能力有限.只能资助一个孩子.请梅子哪天方便时.给那几个孩子拍些照片.他想自己选择资助对象。  相似文献   

10.
《国际人才交流》2016,(2):30-31
一位外教说,天津的夜景让他想到了自己非常喜欢的歌剧《图兰朵》,它讲述了一个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传奇故事。里面有首歌叫《今夜无人入眠》,看到津城夜景,他就想高声歌唱:“那因爱情和希望而闪烁的星光!等黎明照耀大地,星星沉落下去!黎明时我将获胜!”本期通过选取的一组外教摄影作品,让更多人看到天津的美景。  相似文献   

11.
张锦芸 《人才开发》2011,(12):33-35
他活在一个远离现代文明的山区,却竭尽全力为山区播种文明的种子。房价不停地上涨,因为这是一个"城市"的年代,有能力的人都往大城市靠拢。在城里拥有房子是成功人士的标志。年轻一代不再苛求自己衣锦还乡、荣归故里。每个人都愿意做城市的"青年才俊",  相似文献   

12.
有人曾告诉我这样一个故事一在大西北山区,有一个贫穷的老山农。一次偶然机会,发现了一个金矿,这个金矿作为国家开采价值不大,但他个人却发了大财。为厂表明自己有钱,老山农买了一部汽车.每到节假日他就将车开到附近的城镇,看到左边有熟人,就将车开到左边与熟人打招呼,看到右边有熟人,又将车开到右边与熟人打招呼。他的车忽左忽右。但却从没撞到一个人。为什么呢2原来他在车的前面套了一匹马。他不知道只要将钥匙拧动,汽车发动机的动力可以顶上几十匹马的力量,但他偏要用一匹蹩脚的马去拉车。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也正是如此,明…  相似文献   

13.
博物馆长     
李乃庆  水木 《人才瞭望》2016,(21):87-90
一 博物馆馆长周星宇心乱得很. 他还在车上坐着时,满脑子的疑问,因刚得到博物馆副馆长马鼎立的死讯. 马鼎立家已来了很多人,他看到马鼎立被压在一个书柜下面. 博物馆的杨艳红也赶到了,泪如雨下.  相似文献   

14.
范清海.原兰州军区某团政委.1988年他脱下了军装.转业来到了有1500名职工的国营企业——焦作水泥厂,担任厂党委副书记,1990年5月担任党委书记,1990年底任焦作水泥厂厂长.范清海从一个团政委成为一个优秀企业家和省劳动模范.在他的二次创业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实现了自己的二次选择.用他自己的后讲,服从组织分配,是目己来到企业的初衷,成为一个合格的企业家,则是这些年来环境和思想磨炼的结果、范清海在部队曾3次立功,20多次受奖.担任企业领导后,仍不负众  相似文献   

15.
简单道理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鱼肉的鲜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就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相似文献   

16.
有人曾经问过一个抢劫犯,他选择的作案对象都是那些人?抢劫犯回答:他会挑选那些踽踽独行、埋头赶路、看到他时似乎有点害怕的人。 这个抢劫犯能够在短时间里,凭着自己的直觉,从路人的身体语言所流露出来的情绪,作出谁是最佳猎物的判断,这就毫无疑问地向人们表明:给别人留下好印象是多么地重要!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才能给人留下好印象呢?请看社会学家们的见解: 发挥自己身体语言的长处 我们在与别人见面时,七秒钟就能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这个人作出评价。这种评价往往无需语言,而是通过我们的眼睛、面孔、身体和态度来表达,并互相触发一连串的情绪反应。在与别人的接触中,你的身体本身就是最好的语言。如果你发挥自己身体语言方面的长处,别人就会喜欢与你在一起。请你细想一下自己的  相似文献   

17.
翻看旧照片,把十年来的照片一一编号,一年一张,放到一个文件夹里,为它取名《岁月》。一路翻看下来,无论自己再怎么不愿意承认,还是看到岁月的风霜在我们的身上、脸上留下了太多的痕迹。  相似文献   

18.
综合性经济改革 春秋时期, 齐国的齐桓公是个有政治理想的人, 他既想坐稳国君的位子, 又想在诸侯争霸中抢得先机, 但摆在他面前的现实却与目标相去甚远. 齐桓公知道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任用能人, 他看中了一个人, 名叫鲍叔牙, 但鲍叔牙认为自己的才能只够辅佐齐桓公做一个守成之君,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 于是推荐了自己的好朋友管仲. 齐桓公于是拜管仲为国相.  相似文献   

19.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报道:一所音乐学校,一年的课程结束之后,音乐老师组织了一场汇报演出,以便让家长看看孩子的进步.孩子们一个个走上舞台展示自己的演奏才华,直到最后一个孩子.但他的演奏效果不太理想,采用的演奏技巧也不对.演奏结束之后掌声寥寥.他的父母很失望,就去问老师失败的原因.老师说:"他不用我教的演奏技巧,所以才会失败.他最好不要在这里浪费时间和金钱了.  相似文献   

20.
怀念白求恩     
在加拿大,白求恩故居和纪念馆参观者络绛不绝。白求恩大夫的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震撼着每一个人。人们从这里看到了白求恩大夫的人格魅力,也看到了他永不磨灭的人生轨迹。两次离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