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使用2001~2010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剩余收益模型为基础对会计盈余和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实证检验,通过进一步计算准则实施后不同会计信息的偏相关系数,检验了二者的增量贡献.实证结果显示,新准则实施使盈余信息和净资产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均得到提高,但相关性提高的主要贡献来自于盈余信息,净资产信息的贡献度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
从决策有用性的角度看,盈余信息的有用性应从收益和风险两个角度进行考察。本文重点对盈余质量的风险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考察盈余信息的风险含量。通过拓展CAPM模型,构建了公司超额回报对公司特有风险溢价的敏感系数R-loading,从而考察了公司盈余信息中的风险含量。进一步对R-loading与盈余质量、盈余质量替代变量和投资者行为即盈余反应系数ERC的关系进行检验,证实了R-loading的合理性。本文研究拓展了现有对盈余质量的研究内容,为公司盈余信息含量研究提供了风险研究思路,有利于投资者更加全面地理解公司盈余信息及其风险后果。  相似文献   

3.
基本信息的价值增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探讨基本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尤其是在不同盈余质量下的价值增量相关性。通过统计检验,特别是依据E/P对基本信息进行分组检验后发现,某些基本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但与盈余指标相比,基本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较弱,在统计意义上不具有价值增量作用,投资者也不会因为公司盈余以暂时性为主而增加对公司基本信息的权重。这反映出中国投资者对基本信息价值的认知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4.
信息含量表示年度会计盈余与年度股票收益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1992-1998年间中国股市的全部数据样本,利用ERC模型检验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发现中国股市的信息含量十分显著且逐年增强;同时通过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探究,揭示了股市的利润驱动特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理论上阐明盈余与现金流量两者的差异,进而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应以盈余为主,现金流量作为必要补充。并加以实证检验,得出结论:我国上市公司所公布的会计盈余能向投资者传递决策信息,现金流量也能向投资者传递决策信息。但与现金流量相比,会计盈余对投资者决策行为解释力更强。可见,在实际操作中,投资者也是较多地根据会计盈余来决定他的决策,而现金流量信息作为必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现金流量分析方法可以检验会计盈余的质量,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增量信息。对我国证券市场上ST类上市公司现金流量信息功能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投资者在对ST类公司作投资分析和决策时,并没有考虑到公司现金流量信息;投资者的累计非正常报酬率与会计盈余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ST类上市公司的经营现金流量对公司的财务失败具有较好的预警功能。  相似文献   

7.
由于农业行业的特殊性,涉农上市公司的盈余信息质量一直受到投资者和监管者以及准则制定者的关注.尤其是投资者能否辨别涉农上市公司正常盈余与非正常盈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检验了我国涉农上市公司的盈余结构变动的市场反映后发现,投资者对不同盈余信息的持久性反映有所不同,而且农业上市公司盈余信息质量并不高,整体信息含量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8.
现金流量分析方法可以检验会计盈余的质量,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增量信息。对我国证券市场上ST类上市公司现金流量信息功能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投资者在对ST类公司作投资分析和决策时,并没有考虑到公司现金流量信息;投资者的累计非正常报酬率与会计盈余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ST类上市公司的经营现金流量对公司的财务失败具有较好的预警功能。  相似文献   

9.
本文考察企业内部薪酬差距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通过实证分析检验了可能的影响机制。我们发现:第一、企业内部薪酬差距显著降低了盈余管理水平。第二、薪酬差距影响盈余管理的过程中,外部监督机制和管理者薪酬机制发挥了显著的作用。结果显示薪酬差距吸引了信息中介的关注度,加强了对企业的监督作用,进而降低盈余管理水平;由管理者较高的绝对薪酬或者较大的相对薪酬溢价,导致了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较高的相对薪酬,会降低管理者的盈余操纵动机,进而降低盈余管理;第三,该结论在改变了薪酬差距的测度后有效并稳健。本文的研究不仅给企业薪酬设计提供了依据,也给监管层制定有效的企业薪酬管理制度提供了明晰的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10.
信息的不对称及会计的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理性的企业必然对盈余信息加以管理.中立的盈余管理能适度弥补契约的刚性和不完备性,有助于提高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并前瞻性地引导资源配置.但充斥着机会主义的盈余管理使之背离中立原则继而导致恶劣的经济后果.而改进证券市场监管制度.有助于减少盈余管理的政策诱因;加强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建设,则会缩小盈余管理的操作空间;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水平,可以健全盈余管理的内外部约束机制;积极倡导"德治",有助于增强管理层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律能力,令其自觉减少机会主义地利用盈余管理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关系始终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收入差距,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一个无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将直接影响改革的顺利进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民心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演进出发,分析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初次分配也要注重公平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新形势下我国实现初次分配公平的具体建议:树立全方位改善民生的观念;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建立规范、公平、合作的劳资关系;正确理清注重公平与效率优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劳动力流动、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与城乡收入差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资地区趋同、行业差异区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与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比同势变化的中国城乡经济特征事实,表明劳动力用脚投票,流向差距小的地区,同时也发现劳动力流动、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和城乡收入差距存在因果循环关系,并运用1990-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建立联立方程模型进行计量分析,检验结果表明:农民受教育水平与人均工资性收入呈现非线性关系.劳动力流动是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及份额提高的重要途径,增加地区的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份额是改变城乡收入差距空间格局的重要手段.因此,流入地中城乡收入差距大的地区可以通过吸引更多农村流动劳动力而改善本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流出地则可以通过增加更多的流出人口缩小该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然而从流入地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在区域间所占比重看,容易形成“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民工资性收入份额低—城乡收入差距大”的恶性循环.从农村劳动力流动视角解释城乡收入差距空间格局保持不变的原因在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会使流入地的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及份额增加幅度、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幅度均超过流出地.  相似文献   

14.
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是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一个难点。文章从经济环境、政策、体制、农民收入结构、农民自身素质 5个方面分析了近年来农民收入减少的原因 ,提出了加大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扶持力度 ;调整农业产业、产品结构 ,搞活市场流通 ;加速农村城市化建设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搞活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根据农民的不同职业和占有资源的不同状况 ,将一部分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减轻农民负担 ;提高农民素质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不公、财富占有不均的现象极为突出。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 ,经济活动中存在不公平竞争 ,经济结构不合理 ,更加之严重的非法经济活动和腐败问题的存在。过大的收入差距会激化社会矛盾 ,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6.
基尼系数与我国的收入不平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尼系数并不能有效反映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的真实状况,而我国居民的绝对贫困率水平是更能反映收入不平等实际状况的判断指标,比基尼系数更能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能真正反映收入分配的合理程度。政府应该采取适当措施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和福利水平,包括在城市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以提高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发展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也持续拉大,而此也成为我们今天共建和谐社会的掣肘之一.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党关于收入分配理念的演进充分说明了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背景下,农地被认为是苹果种植户最重要的家庭资产,而均分土地的产权制度安排造成农地细碎化问题突出,难以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抑制了农业经营收入的提高,但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工具的应用重新形塑了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的具体情境,提高了农户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深刻改变了农业要素配置效率,为促进农业经营收入创造了重要机遇。文章基于降低农地流转市场交易成本和提高农地产权稳定性认知等角度,构建信息化、农地流转与农业经营收入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OLS模型、Logit模型和有序Logit模型以及762户苹果种植户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手机等信息化工具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在5%的水平上显著提高农业经营收入,还有助于在1%的水平上显著扩大农地转入规模。进一步地,农地转入规模是手机等信息化工具提高农业经营收入的中介变量,且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文章使用替换代理变量、排除竞争性机制和工具变量法等方法进行检验后发现,上述研究结果是稳健的。从影响机制角度,手机等信息化工具的应用通过降低参与农地流转市场的搜寻成本和谈判成本显著促进农地转入规模,改善农地要素可得性,且搜寻成本和谈判成本是信息化扩大农地转入规模的部分中介变量。但手机等信息化工具的应用并未显著改善农户的农地权属认知、转让权和抵押权等农地权利认知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再延长三十年认知,这可能是因为农业经营者并未通过手机等信息化工具了解农地相关信息。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文章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支持和鼓励手机、电脑等信息化工具在农村的应用,提高农业经营者参与要素市场的信息获取意识和能力;深化以降低产权风险预期为目标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利用多种信息化工具宣传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内容,改变农业经营者传统观念或认知,提高农地产权稳定性预期。文章的研究结论既有助于理解信息化情境中农地流转市场的运行机理,也有助于提高农业经营收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我国实施个人所得税法以来的税收情况的简略回顾 ,探讨了个人所得税在起征点、征收潜力、税收宣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使其更好地发挥其调节个人收入分配、聚集财政资金、造福社会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非营利组织所得税税务筹划的思路和方法,对企业进行所得税税务筹划的理论与实践以及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的区别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非营利组织应根据所得税一般计税机理和相关法律法规,从纳税主体身份、收入、税率3个方面进行所得税税务筹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