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在阐述《西游记》版本校勘意义的基础上,对封其灿先生的《〈圣教序〉在〈西游记〉中错误百出》一文提出了商榷,认为从指导思想上明确小说不是史料,校勘应遵从版本,比勘其文字、篇籍的异同,纠正讹误,力求接近真相是校勘的基本态度.在此基础上,针对封文指出的《西游记》中所引用的《圣教序》的“错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古传《西游记》是全真教龙门派开创者丘处机所撰。“五四”后 ,鲁迅胡适等新进学者据清代非主流见解 ,依明代天启府志 ,推定吴承恩是唯一作者 ,完全否定《西游记》与龙门派的关联 ,几乎成为定论。本文在引述大量有关文献的基础上 ,侧重从元初关中陇山道教文化区有关史实分析出发 ,首次提出小说《西游记》的直接祖本《西游记 (平话 )》系丘祖高徒史志经弟子作。  相似文献   

3.
在以往的《西游记》研究中,对于玄奘史实与小说的关系,以及玄奘史实在小说成书过程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玄奘史实之最终衍变为“神话”,究其原因,是由玄奘事迹本身的超一般想象、宗教题材的神秘性、民间传播渠道的调制三端所共同促成。而《西游记》小说中的游戏色彩、诙谐滑稽特征、取经主人公与实际主角发生错位等特征也是在不同程度上,经过民间渠道的传播后所打上的历史印痕。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作为一部内蕴十分丰富的神话小说,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挖掘其价值与意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传统的写美女爱情的词句理解为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这种创造性的阅读方法及其得出的“三境界”结论,对我们重读《西游记》极具启迪意义。《西游记》表现出来的正是一种追求崇高理想,为之努力奋斗,历经艰险,终于到达胜利彼岸的精神与过程  相似文献   

5.
《坛经》是禅宗的重要经典,记载了唐朝六祖惠能多年宏法的经历.成书于明中叶的《西游记》通过孙悟空学道、唐僧取经贯穿的一连串故事,形象地展示了《坛经》的“自心即佛”的顿悟佛法.可以说,在构思、情节与人物言行上,《西游记》有很多是取材于或说灵感发源于《坛经》的.对此,分别进行了深入分析.相较于《坛经》的纯说佛理,《西游记》可以说是一部形象化的《坛经》.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考察繁本小说《西游记》宗教描写的迁移情况。从本事缘起的角度看,《西游记》的写定者对于《心经》作用的特定呈现,体现出宗教情感思维依然是小说创作的内在依据;历代僧传中的高僧感通故事及其在民间的广为传播,对于《西游记》小说创作具有文本拓展意义。小说中宗教意识与世俗观念的贴合,以及宗教描写向现实人生的转移,隐现了时事缘起的写作意图,代表了宗教描写艺术转换的主要进路。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作者素来有所争议,但吴承恩作《西游记》成为学界的主流学说。以此为立足点探讨了吴承恩的身世,其中吴承恩在湖北荆王府,任“纪善”一职,佛国广济的深厚文化和山水风情对其写作《西游记》有很大帮助,考察《西游记》文本,广济的历史人文和民间传说载入《西游记》中甚为普遍,在此基础上探讨广济与吴承恩写《西游记》之谜,认为广济应为《西游记》创作背景地。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在总体艺术构思、具体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都达到了幻和真、虚和实的辩正统一,正是这种艺术辩证法使《西游记》在众多的神魔小说中独树一帜,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9.
关于《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历来众说纷纭,诸如“主题转化说”、“反动说”、“破心中贼说”等等,至今仍没有定论。笔者认为,作品的主题思想应当是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实际内容中反映出来的;而作品的实际内容对于主题思想的分析和确定则更为重要。《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分析《西游记》的主题思想,首先应当从神魔小说的特点出发。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任何伟大的艺术作品都不是社会现实的简单翻版;任何光辉的艺术形象都不是简单的阶级概念的化身。神魔小说尤其如此。神魔小说在反映社会现实矛盾时,采取了投影的方式,而不是直接地反映;不是以现实的具体的社会矛盾为依据,而  相似文献   

10.
论吴承恩《西游记》小说及其成书之前的取经故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吴承恩《西游记》小说成书之前,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便以戏曲、小说、说唱等多种艺术样式广泛在民间传播,这无疑为吴承恩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这里依据《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等相关文献,从取经人、取经故事、取经故事的寓意等三方面,比较《西游记》成书之前的这些原始材料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的异同,以此考察吴承恩作为小说家的独特创造性.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是从高丽(918-1392)末期开始传入我国的。在明代通俗长篇小说《西游记》以前,宋元时期已有关于《西游记平话》的介绍。译官们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里已经有关于《西游记平话》的部分内容——《车迟国斗圣》。现在在韩国对《西游记》的研究虽不能算活跃,但也始终没有间断过。经调查,现有博士学位论文4篇,硕士学位论文8篇,小论文数十篇。在韩国,不但有关于《西游记》的学术研究成果。而且,人们对于《西游记》的翻译出版也怀有极大的兴趣。现在不但有几种全译本,而且精读本及童话书籍也有几十种之多。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中的故事多有本事可考,本文聊举十则。孙悟空龙宫得到金箍棒、祭赛国索回佛宝、金兜洞丢失金箍棒皆取自《法苑珠林》。孙悟空偷蟠桃后遭天兵围剿取材于《太平广记》。孙悟空与如来斗法的故事与《大般涅槃经》的相关记载大同小异。人参果似是《神异经》与《酉阳杂俎》里的两种异果"杂交"而成。孙悟空与鹿力大仙的比赛内容是《拾遗记》里提到的浣肠。女儿国最确切的原型是《后汉书·东夷传》里的女国。木仙庵谈诗的场景完全来自于《东阳夜怪录》。比丘国以小儿心肝入药的故事脱胎于《新唐书·杨虞卿传》。孙悟空随处召问土地的情节则来自于《吴越春秋》。  相似文献   

13.
<西游记>把传统文学的"七复"模式用为章回说部叙事节律的重要依据,扩大了"七复"模式应用于文学篇章结构的范围.同时,其以"七复"写神变的具体手法为独特的创造,至于观音菩萨为取经人"释厄"与"八百里"山与水"的循环暗藏"七复"之玄机,更是全书叙事之大密谛.<西游记>对"七复"模式的运用,不仅能化腐朽为神奇,而且别出心裁,为中国文学特别是小说叙事提供了新的经验,创造了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福建顺昌宝山“齐天大圣”、“通天大圣”神位的发现,有助于对《西游记》成书过程中几个问题的探讨,《西游记》成书应该与福建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毛泽东从早年到晚年多次阅读《西游记》及有关文章时 ,发表了各种评论、感想 ,并在自己的文章、诗歌中多次涉及。本文分别从《西游记》主题思想、孙悟空及其他艺术形象两方面 ,引述了毛泽东的见解 ,并作适当评论。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中所见佛教经目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西游记》实际所涉及的佛教经目44种进行考证,认定其中与佛教经目全同者计19种,基本相同者计11种,无此佛教经目然与佛教有一定关系者计10种,查无所据者4种。这说明,《西游记》的作者并不是如鲁迅所说"尤未学佛",《西游记》中所见佛教经目亦并非完全"荒唐无稽"。然作者亦不是虔诚佛教徒,其创作《西游记》亦并非有意宣传佛教。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日本学者中野美代子的著作<〈西游记〉的秘密(外二种)>进行了评论.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的多重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多年来《西游记》的主题思想之所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关键就在于大家都是从自己认为正确的角度去展开阐述的,而忽视了这部魔幻现实小说的文化内涵的多义性。《西游记》的文化意蕴是多重的:既有对现实生活底蕴的揭示,也有超现实的传奇化描写所造成的魔幻意趣,无论是人物还是故事给人留下的是永无止境的审美回味,其所蕴含的宗教的、哲学的或其他方面的哲理思考,又都给人以深刻而又隽永的启示。从生活、传奇、审美、哲理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小说是世代累积型的古代名作。如何探究《西游记》立象演变中的脉络,古今中外都要贯通,但要着重体悟中国美学立象学说。从书名变迁看,《西游记》书名变化重“游”字,“西游”不是以前“诗话”本所述只是一次到达西天取得经文,而在孙行者经历来说,到达西方却是多次。这是唐僧师徒形象组合为象征人生不同功能的写法。看似离开玄奘取经故事历史条件的后代文辞运用,却正好把寓言立象中如何象其物宜的历史文化印迹留下来了,把参与改编、写定及介绍、传播《西游记》故事的人们那些知识、情感与情趣留下来了。这是审美阅读不可忽视的。从角色看,《西游记》小说在世代积累而成中几经变易,唐僧五众角色之间矛盾的解决,差异的调理,终于促使和谐团队的形成,集体实现了新的成就,《西游记》小说立象寓言特征的演变情况放在唐僧取经团队建构上说,有多层次、多角度体味形象所具审美价值的可能性。对这样的审美创造的特定取经团队的形象,应该立足于中国美学立象学说,兼融西方和其它国家、民族美学或审美经验中的有益东西,加以会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