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聚”     
吾师王迈,训“完聚”之“聚”为“村落”解。深中肯綮。学生循其解,得例以补之,以申师说。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第一册《郑伯克段于鄢》有“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句,课本释“完聚”道:“完,修葺,指修城。聚,指聚集百姓。”我们认为此条注释不确。“完”注“修葺”已可,多注“指修城”三字;“聚”也决非“指聚集百姓”之意。“聚”在此应作名词“村落”解。因为“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一句均为述宾结构,把“聚”也解作动词“聚集”,与“完”并称,于上下文意难通,安之句子结构不  相似文献   

2.
《春秋左氐传·稳公元年》中的“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选本都以《郑伯克段于鄢》为篇名)一句,历来对“聚”的注解有两种意见。一种以“聚”是聚集粮食或粮草,一种以为“聚”是聚集民众。东汉服虔作《春秋左氐传解谊》,首先提出“聚为聚禾黍”的意见,后杜预为《左传》作注,在“太叔完聚”下云:“完城郭,聚人民。”唐孔颖达疏云:“服虔以聚为聚禾黍也。段欲轻行袭郑,不作固守之资,故知聚为聚人,非聚粮也。”从此两种意见并行,各家取舍不同。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解释为“聚集百姓”(见第一册第11页),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等几位先生编著的《古代汉语》注同上(见上册第129页);杨伯俊先生的《春秋左传注》则以为是“聚粮草”,  相似文献   

3.
王力教授主编之《古代汉语》于海内外颇具影响。笔者使用此书于训释异同略有所及,兹不揣谫陋,借学报一隅,求正于诸家。一、《郑伯克段于鄢》:“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课本p.10.下省“课本”二字)注[1](p.11):“完,修葺,指修城。聚,指聚集百姓。”案:完聚、缮甲兵、具卒乘,皆为动  相似文献   

4.
释“完聚”     
《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庄公战胜其弟公叔段于鄢一事。文中有这么一句:“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讲了公叔段为武装夺取全国政权做了一些战前准备。按一九六二年出版的由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的解释,这些战前准备即修城和聚集百姓  相似文献   

5.
“二三”一词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或实指或虚指,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意义。本文就汉乐府长篇叙事诗《焦仲卿妻》“共事二三年”的“二三”谈谈自己的看法。 “共事二三年”一句,朱东润先生解释为:“共事,共同生活。我们共同生活不过两三年。”(见《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381页)朱先生和许多注家理解为实指。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6.
“耳提”解     
“耳提面命”乃是沿用了两千几百年的一句成语,它出自《诗经·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其意在于形容教诲他人时的殷切态度,这显然为世人所公认。然而,有些辞书在具体解释其词义时,似乎并不十分确切,甚或曲解了它的意思。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所编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9年)解释“耳提面命”道:  相似文献   

7.
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采用了“常式句”和“变式句”的说法。所谓“变式句”,主要是指“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和定语、状语“挪到中心语的后面”(关于复句的偏正倒置,本文限于篇幅,不拟论及)。这种主谓倒置、定状后置的说法,目前几本有影响的现代汉语教材也都讲到。对于这种“变式”说,我有不同的想法,在此提出来,就教于诸位先生。一、关于主谓倒置  相似文献   

8.
李贺的《马诗》(其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清人姚文燮在《吕谷集注》卷二中说,此诗的主题思想是:“边氛未静,奇才未伸。壮士于此,不禁雄心跃跃”,表现了诗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状志。怛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却认为,这是一首表现诗人渴望自由的诗。其说与姚说分歧的主要根据是对“何当金络脑”‘句的解释。《唐诗选》注曰:“何当,安得。络脑,指马络头。马戴着金络头,说明是被人畜养着。末两句是说,如何能使得那受人羁勒的马回到空阔的沙漠,自由奔驰呢? ”我们认为,姚说是正确的,《唐诗选》的解释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9.
释“之”     
“之”是个多义词,但究竟有几个意义,几种用法,各家说法却不一致。刘淇的《助字辨略》提出十二种,裴学海的《古书虚字集释》列出二十九种,杨树达的《词诠》举出十二种,吕叔湘的《文言虚字》指出七种。对于文句中“之”的解释,各家也有不同,甚至同一研究者对同一情况下的“之”,也会作出前后矛盾的解释。例如“华则荣矣,实之不知”中的“之”,有的说是连词,相当于“则”(见《经传释词》),有的说是句中助词,“宾语倒置于外动词之前时用之”(见《词诠》)。又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有的释“之”为“到”(见王力《古代汉语》),有的释为“是,这样”(见《历代文选》,中国青年出版社)。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三册)中贾谊《论积貯疏》“岁恶不入,请卖爵子”一句的注解是:“年成坏,不能纳税,(朝廷)卖爵位(来增加收入),(百姓)卖子女(来度过日子)。“不入”指百姓纳不了税。卖爵,汉朝有公家出卖爵位以收取钱财的制度”。我们认为,此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昭假”一语,经戴震解释之后,一般认为是指祀上帝而言。北大中文系选注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在注释《周颂·噫嘻篇》中的“既昭假尔”时都是采用这个说法的。①戴震在《毛郑诗考正》中说:“诗凡言昭假者,义为昭其诚敬以假神,昭其明德以假天;精诚表见曰昭,贯通所至曰假”。②郭沫若的解释与上不同。他曾在《由西周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一文中,将既“昭假尔”一句译为:“我们的主子周成王既已经召集了你们来”,其中的“尔”译为“你们”,指  相似文献   

12.
“寄意寒星荃不察”是鲁迅诗《自题小像》的第三句。对这句诗应如何理解,长朝以来也有争论。大概有这样几种说法: 一、“述同胞未醒,不胜寂寞之感”(许寿裳说); 二、“说母亲对他的不理解,无法申诉(‘荃不察’是楚辞成语,‘荃’原指君,现借指母亲;荃既不察,自己只好寄意于寒空的星斗了)”(锡金说); 三、“将自己的心意交托给寒星去作说服、宣告的工作”,“托了寒星表达了我的忠诚,可借我的同胞仍在昏睡来醒”,“鲁迅要把爱祖国的热诚托寒星转达,可是祖国人民还  相似文献   

13.
《论语·公冶长第五》中有一句话:“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对此句中的“加”字,自汉代以来就有多种解释.一种说法认为“加”字是“凌辱、驾凌”的意思,另一种说法认为是“施加、施与”的意思.通过考证,我们认为“加”字释义为“凌辱、驾凌”更为符合《论语》中该句的原意.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编第二册《载驰》一诗懈题》把《左传·闵公二年》传文“归夫人鱼轩”句之“夫人”理解为许穆夫人,确属望文生义、曲解原文。本文肿列历代学者的说法以明其非,并从人情物理、上下文意、章法逻辑等几方面证说“夫人”应以释“卫戴公夫人”为是。  相似文献   

15.
《木兰诗》开篇第一句“唧唧复唧唧”中的“唧唧”一词,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均解释为“叹息声”。《汉魂六朝诗歌鉴赏集》说木兰“‘当户’而织,说明木兰是一个辛勤劳动的妇女,而不是侯门小姐。本应听到她织布的声音,而听到的却只是她‘唧唧复唧唧’的叹息声。”黑龙江省高师函授教材(1978年编)也说:“这里  相似文献   

16.
《辞源》(1980年修订第1版)1379页“方”字条下共列了十八个义项,第一个义项,亦即“方”字的本义是“方圆之方,指形体正直者”;第二个义项是“并船”,“也指竹木编成的筏。”我们认为,关于“方”字的本义,《辞源》的解释是错误的;当依《说文》,释作“并船”。 首先,《说文》的解释可以证之于古文字。“方”字的篆文写作,基本上保存了古文字的特征。甲骨文的“方”写作(见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见  相似文献   

17.
《孟子·公孙丑上》有这样的话: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其中“吾不惴焉”一句,从汉代赵岐以来,不知费了多少训诂学者的笔墨.赵岐《注》:“不当轻惊惧之也.”连同上文,赵岐的意思是,自己理亏,即使对待一个普通人(“褐宽博”者).也不应轻易侮慢,使他惊惧.金代王若虚认为“不字为衍”(转引自焦循《孟子正义》),清代王引之认为“不,语词.不惴,惴也”(见《经传释词》),他们说法虽然不同,却都是说原文应该去掉“不”字来理解,意思是连一个普通人也畏惧.清初顾炎武说  相似文献   

18.
一、 “秋门”别解 鲁迅的《湘灵歌》,解释上分歧很多,而根本问题在于:是歌颂革命根据地人民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呢?还是暴露国民党反动派大屠杀的罪恶?因此对“湘水胭脂痕”“皓月窥彤云”等句就有截然不同的理解,但有一句倒是没有异辞的,那就是结句“太平成象盈秋门”。一致认为“秋门”即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首都——南京。对于全诗的理解,这里不想多说,以前的《札记》中已曾涉及(我是赞成上述两说中的后一说的);我想对“秋门”的解释谈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子鱼论战》是新编《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入选的篇目之一。我们在学习有关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对“大司马固谏”一句的注释有所不同:《中华活页文选》第二册(62年版)的注释是:“大司马——指司马子鱼,司马是统带军队的高级长官。固谏——坚决劝阻。”《春秋左传集解》第一册(77年版)的注释是:“大司马固,庄公之孙公孙固也。”根据我们对有关当时历史资料的初步了解和对作品内容的粗浅分析,认为《文选》的注释是正确的,《集解》的注释(即杜注)是不当的。理由有四:  相似文献   

20.
《叶公好龙》这篇寓言《中华活叶文选》 (以下称《文选》)及江苏人民出版社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称《古选》)都选入了。这两本书对“钩以写龙”等三句的解释,都觉不尽令人满意。我们认为解释这三句话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理解“以”、“钩”、“凿”三个词的词性及其意义。关于“以”的解释,《文选》及《古选》都认为是介词,作“用”解;我们认为这种解释是行不通的。如果把“以”作介词“用”解,一、二两句讲通了,第三句就讲不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