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燮《原诗》是继《文心雕龙》之后又一部系统性很强的诗论之作,然其所述诗歌本原与创作的论述两相悖违。他的创作论强调“感触起兴”、“克肖自然”,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又前进一步,形成了自具面目的理论系统;但当他进一步阐释这一理论,向诗歌艺术的本原论方向归返和靠近时,却又被“天地备于六经”的陈腐保守思想所拘囿,强调诗歌源于道、又服务于道的观点,因而窒息了他的许多闪光思想  相似文献   

2.
叶燮将与时运诗运相关的“正变”隔绝在《三百篇》。对后《诗经》时代,则将“正”限制在建安诗,打破了诗体正变论,是为“诗风正变”论。其中汉魏至宋诗的“变”包含“启盛”和“有因”两个因素,否定了“因=盛”,改传统的“变=衰”为“变=盛”,直指明七子要害;而对“变”中有“因”的强调,也有力地批驳了楚风。叶燮将诗歌史视为“盛衰因变”的动态发展过程,并用“变而不失其正”贯穿关联。宋以后,“变”则是一般意义上的“改变”之意。叶燮指出“有意为工拙”为宋诗的突出价值,并达到踵事增华的顶点。  相似文献   

3.
论叶燮的《原诗》及其诗歌理论〔德〕卜松山(KarlHeinzPohl)著王文兵译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与文学理论的繁荣极少有巧合之时,通常是在诗歌繁荣之后才出现对诗歌的反应。如所周知,六朝后期文学批评的第一次繁荣就是对此前汉、魏、晋三朝诗歌兴盛所作...  相似文献   

4.
叶燮“理、事、情”说三者的客观性似已成为定说,但笔者认为其中“情”的虚位性正是破解三者非客观性的关键。本文从叶燮对“情”规定性的重新解释,以“情”的虚位以待性,“情”在诗歌中的实现性,“情”在阅读中的延展性,围绕诗歌意象的特点,情境再造中意象的释放,来说明“情”的通向性和在诗歌审美创作活动中不同阶段的不同指向,因之,客观“理、事、情”之“情”与中国古代抒情言志主观之“情”的背离一说,也似应该重新考虑。  相似文献   

5.
论叶燮的《原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主要是关于诗歌的理论。宋代欧阳修写作《六一诗话》以后,“诗话”成为诗论的主要形式。“诗话”的长处是便于理论结合作品实际,短处是理论的系统性、概括性在表达上受到限制。清代的“诗话”著作很多,大约有四十几种。这其中,发挥了诗话的长处,又重在论证辨析的,当推叶燮的《原诗》。  相似文献   

6.
诗歌是史上诞生最早的文学样式,古今中外诸多文学理论,都涉及诗歌形式、符号探讨。如修辞、话语规则、句法结构搭建了诗歌的表层结构,象征和比喻又构成了其情感深层表达的“有意味”的空间。研究诗歌的艺术性、审美性,文本形式和符号学意义分析方法是基石。从三个方面解读余光中诗歌:(1)形式表层:韵律、句法、词汇主题;(2)“符号”示意:比喻、组合与联想、直陈或曲现“虚幻的生活”;(3)“合式”原则。  相似文献   

7.
孟姜女:按照先秦的女子称呼,孟姜女其名在前,即“孟”;其姓在后,即“姜”。“孟”在此处是排行的称谓。在古代的排行中,老大称“孟”或“伯”,老二称“仲”,老三称“叔”,最小的称“季”,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姑娘”。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穆木天前期美学思想的特质,即“写实的象征主义”美学体系中种种深刻的矛盾统—关系.“纯粹诗歌”理论是其美学核心;“交响”论、“暗示能”是其艺术表现;“写实”论是其哲学渊源.  相似文献   

9.
孟姜女按照先秦的女子称呼,孟姜女其名在前,即“孟”;其姓在后,即“姜”。“孟”在此处是排行的称谓。在古代的排行中,老大称“孟”或“伯”,老二称“仲”,老三称“叔”,最小的称“季”,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姑娘”。  相似文献   

10.
叶燮,这位清代最伟大的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他的文艺观点和美学思想已为众多研究者所推崇,然而,他那具有创见性的诗歌创作论,却未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甚至遭到少数人的误解和非难。实际上,如果说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理论,贯穿着一条从钟嵘到王夫之强调“即目、即事”带有古典型艺术特征的红线,并由王夫之对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和美学特征作了全面的总结,建立了古典美学体系,那么,叶燮的诗歌创作论,恰恰是对近千年来统治诗坛的古典美学理论的否定与突破,从而使诗  相似文献   

11.
“感物”一方面注重自然景物,将景物视为作家创作的源泉与诱因;另一方面,又重视主体情感与客体景物的融会,讲究心物交应、物我同一。从“感”的原始义出发,萌生了传统的“天人感应”之说。进人中国古代音乐领域后,以心物感应为基础触发了艺术创作与审美思想;“物”有几种不同含义,体现了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三个阶段。钟嵘、王夫之、叶燮等人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感物”揭示出的是中国古代以心物感应为基础的主客关系认识,显示出心物之间“随物宛转”、“与心徘徊”的交融关系。  相似文献   

12.
王绶青诗歌的艺术色彩丰富多样:一些表现重大题材和深刻主题的作品,或沉郁凝重,或气势磅礴;一些“生活牧歌”、“山水记游”之类的作品,则或玲珑剔透,或隽永含蓄,或明丽如画。王绶青是一个“苦吟诗人”,非常讲究炼字、炼句、炼意。其诗歌善于用比,善于艺术夸张。其叙事诗的创作,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表现了严谨而崇高的现实主义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3.
论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诗歌美学中的重大命题——意象,刘勰提出:“窥意象而运斤”,以完整概念使诗歌表现领域从直接抒情扩大到间接抒情,表现方法走向形象化;庞德、沃伦等提出“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的意象界定标准,而运用意象的手法则可以是隐喻、象征或其他。中西诗歌理论对意象的阐释不同,但又互补、相通,认真对比研究,于诗美创造颇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吸收古往今来优秀诗歌的创作经验和审视前人师古误区的基础上,叶燮提出了他的师古之论。叶燮始终从诗歌发展流变的维度谈"师古"问题,他的诗歌师古论贯穿于其整个诗学体系的建构之中。在"师古"的前提上,他主张"识其升降";在"师古"的范围上,他倡导兼综百家;在"师古"的方法上,他注重"得其神理"。在总体上,他的师古论是比较通达的。  相似文献   

15.
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江南长洲人。他一生经历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是“格调派”诗人的代表。其诗歌创作十分丰富。三十岁左右就有《留饭草》、《一一斋诗》等诗歌结集,他的老师吴中诗古文名家叶燮为之序称:“确士向刻《留饭草》,此确士于今人中辟门仞处;今刻《一一斋诗》,此确士于古人中辟门仞处。”①四十四岁,被张维  相似文献   

16.
论叶燮的主体性诗歌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燮是中国古代杰出的诗论家,美学家。他的诗歌美学思想是建立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这一点广为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所肯定。我们认为,叶燮的诗学尚有更精采更富有创见的东西,即系统地探讨了诗歌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构成,诗歌艺术审美创作的思维中介,诗歌创作的物化能力诸方面,充分肯定了诗歌创造的主体能动性。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西方叶燮《原诗》研究领域的突出代表,霍松林和卜松山两人研究的显著差异在于叶燮诗歌本体之"志"与"情"的倾向性不同,主要表现为:切入问题的角度不同,研究思维方式上的不同,理论视点上的差异和范畴阐释上的差异。霍松林以国学的功力和本土化的视野着力于唯物辩证的阐发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挖掘叶燮诗歌"言志"之本体;卜松山则以西学的根基和跨文化的视野致力于文本细读与范畴阐释,咀嚼叶燮诗歌"缘情"之"怎是"。  相似文献   

18.
王士祯的“神韵说”是清初“四大诗歌理论”之一,涉及到诗歌的创作、评论诸多方面,包含的范围十分广泛。“神韵说”中有关诗歌创作理论的脉络十分清晰,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层面:“识自本心”、“伫兴而就”,强调作家的悟性和创作灵感;学力深,始能见性情,强调作家的学识;“舍筏登岸、无迹可求”,学养、悟性、灵感结合后达到最高创作境界。  相似文献   

19.
清代文论家叶燮以气论诗,回归气的本义,其气为贯穿诗歌三要素理、事、情的生命之气.这种贯穿诗歌理、事、情的生命之气,源于诗歌所反映的客观外界的理、事、情所蕴涵的生命之气,所以充满蓬勃生机.叶燮还从气生命观入手,重新审视了崇尚自然的诗歌创作,揭示了在气生命力驱动下的崇尚自然的诗歌创作所具有的变化多端的特点,叶燮论诗中的气论蕴涵着气生型创世神话的原型.  相似文献   

20.
元明之际的铜火铳崔树华“火铳”一名始见于《元史》卷一四五及《明实录》卷一六。有的文献中,或称“火筒”①,“亦谓之炮,又谓之铳”②,或称“铳炮”③;实物上的铭文,或称“筒”④,或称“炮筒”⑤,或称“铳筒”’⑥。所指都是本文所述之铜火铳。铜火铳,这种金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