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央行2007年先后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六次上调存贷款利率,2008年又先后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现存款准备金率已高达17.5%,并采取央票、国债等工具加大对冲力度,以缓解流动性过剩、抑止通货膨胀等问题。这些紧缩性货币政策直接传导至市场资金面,作用于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票据市场等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对整体经济运行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的生命之本,它不仅关系到单个银行的存亡,更牵连着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的稳定。而流动性过剩更是被视为导致潜在通货膨胀、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等经济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但是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愈演愈烈,具体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存贷差加大、超额准备金攀升、金融市场利率走低等。笔者通过对造成流动性过剩的现状的分析,提出了解决流动性过剩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通货膨胀理论的基础上,从物价上涨、CPI、PPI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发展状况,并从流动性过剩,生产成本增加等两个方面研究了我国当前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VAR模型,选取1978~2011年CPI及流动性过剩、人民币汇率和农产品价格这三个变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实证发现:通货膨胀受流动性过剩和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十分显著,而农产品价格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较为微弱。本文对此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2006年起,流动性过剩成为困扰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去年2月上旬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6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提出:"对冲过剩流动性仍将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任务",并将"加强和改进流动性管理"列为2007年货币政策取向七大措施之首。今年3月23日央行公布的《2007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去年年末,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  相似文献   

6.
当前国内绝大多数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表现突出,流动性过剩带来的流动性风险的危害也已显现,人民银行充分利用了货币政策,多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各家金融机构也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合理的流动性风险监管体系,着力培育新的中间业务增长点,合理化解流动性过剩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相似文献   

7.
当前货币政策工具使用情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以来,为防止经济过热,缓解流动性过剩,国家启动了新一轮的宏观调控。央行今年以来连续采取了多种手段,使出了包括加息、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调控的"组合拳"。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及其对微观经济实体的影响,并就商业银行未来如何应对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谢康 《经营管理者》2009,(15):61-6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通货膨胀的现象也随之而来。针对通货膨胀的现象,国家在08年加大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力度。然而,在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障碍因素,这导致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局限性。本文先对比分析我国以往通货膨胀时期影响货币政策的效力的因素,并对如何提高货币政策的效力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国面临严重的通胀压力,我国近年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外汇储备增加、货币超发和流动性过剩等,中国未来将长时期面临物价快速上涨的考验。如何防范和缓解通货膨胀,已经成为当前经济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文章从我国近期经济现状着手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结合政府已经采取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尝试探寻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0.
张娅 《管理科学文摘》2011,(23):157-158
自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务院决定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已走过27个年头。其间,人民银行先后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制度也从最初的法规上升为法律赋予人民银行的一项重要职责,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于人民银行加强流动性管理,防止通货膨胀发挥了显著作用。因此通过对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梳理和把握,研究分析基层央行准备金管理中存在的棘手问题,对于基层央行进一步加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的管理,贯彻落实货币政策,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维护辖区的金融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蒋茜 《经营管理者》2014,(32):19-20
通货膨胀预测已经成为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一个关键性变量。我们在研究国外学者对通货膨胀预测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1990年1月到2013年12月的CPI月度数据,运用ARIMA模型,对我国通货膨胀进行分析和短期预测。实证结果表明,运用ARIMA(3,1,1)模型为我国的通货膨胀提供了较好的预测,如果央行能依据通货膨胀预测的结果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将有利于正确地引导和稳定市场预测,最终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2003年尤其2005年以来流动性过剩成为理论和实业界讨论的焦点,有关流动性过剩的内涵、成因、正负面效应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等研究众多,没有形成共识。本文结合中国特色从高位储蓄的角度研究我国近年来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提出储蓄过剩我国近年来流动性过剩的基础,因此着重从调节储蓄的角度出发分析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以及应该采取的相关举措。  相似文献   

13.
张琳  张宏 《经营管理者》2011,(14):25-26
近年来由于我国外汇占款一直呈刚性增长,流动性过剩问题日渐凸显,在国债市场发展不够健全的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于2002年推出了央行票据这一货币政策根据来对冲外汇占款、抑制通胀。不可否认,中国人民银行所创造的这种信用工具,在短期内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然而,通过与国债对比,央行票据作为公开市场操作工具逐渐凸显其弊病。本文从发行央票所带来的成本效应、"滚雪球效应"、发行滞后性、挤占债券市场最终导致社会福利降低,影响国民经济稳健发展几个方面来分析其局限性,最终指出国债应该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调控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4.
把通货膨胀预期因素纳入通货膨胀治理框架中,是我国通货膨胀治理的重大进步。论文针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因素进行了详细阐释,并结合2009~2012年期间经营者、消费者、货币政策方三方进行了实证分析,从改革货币政策目标,降低通货膨胀率,消除信息不对称三个方面提出了有效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2009年是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呈V型反转的关键的一年,虽然经济才开始起好,但是经济是否能够持续高速增长、通货膨胀是否会卷土重来、流动性过剩等问题又成为经济学家密切关注、热烈讨论的问题。这些热门的话题无不与货币相关,货币作为现代信用经济的主要媒介物,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央行的货币政策对一国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非常重要。在央行的货币政策中,为宏观经济的发展提供流动性是其主要任务之一,而且是一项非常复杂与艰难的任务。究竟保持多大的货币供应量增长才是恰当的?这一问题很具争议性,在经济学领域中对它的回答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央行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决策通常会引起经济学家们的争议,甚至是批评、责难。本文试图从GDP增长率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经验数据出发,并结合一些现存的流行的理论观点,对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流动性过剩是当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它影响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本文就流动性过剩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有关我国流动性过剩原因的观点目前并不统一,以2003.1-2007.2月度数据为样本,通过实证检验得出:存贷比是适合我国的流动性过剩测度指标;外部因素包括贸易顺差、外汇储备、外汇占款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其中贸易顺差的影响最大;国内储蓄通过影响外部因素最终作用于流动性,其中居民储蓄影响最大,企业储蓄对外部因素的影响大于政府储蓄.而后者对流动性的最终影响大于前者。  相似文献   

18.
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自2008年9月份全面爆发后,各国政府纷纷推出各自的救市方案,中国的货币政策也转为适度宽松。而这一政策以及4万亿的消费刺激计划使得市场上货币供应相对过剩。随着经济的逐步回暖和市场信心的逐步增强,价格上涨的潜在风险也逐步增大,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也越来越高。从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来看,通货膨胀确实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本文通过当前中国通货膨胀的现状,分析了这种状况的成因,认为主要是由2008年中国实现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及在整个世界性通货膨胀背景下和全球性债务危机等,并据此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希望能对决策者和大众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决策与信息》2007,(3):4-11
一年多以来,“流动性过剩”一直是困扰中国宏观经济的大问题,货币政策的走势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其左右。不管认为“严重过剩”,还是感觉只出现了“过剩的苗头”,“过剩”已是各方专业人士的共识。2006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五次、加息两次,并多次发行定向票据,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缓解流动性问题。这些宏观调控措施已发挥了一定成效,但流动性过剩仍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客观存在。为此,各方人士提出了继续调整准备金率、加息、人民币升值等各种解决之道,而接下来央行的进一步实际举措也成为各方猜测与关注的热点。[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扩张性货币政策下的产出超调、消费抑制和通货膨胀惯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动态新凯恩斯主义视角,讨论了货币政策冲击对产出、消费和通货膨胀的动态效应和传导机制。首先,基于中国宏观季度数据,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得到产出、消费和通货膨胀对扩张性货币政策冲击的动态反应:产出呈驼峰型增长后,经历倒驼峰形态的"超调"过程,具有很强的产出持续性;消费温和下降,呈倒驼峰缓慢回到稳态,呈现较强的消费平滑性;通货膨胀率上升,表现出很强的通货膨胀惯性,但在中远期会出现通货紧缩。然后,模拟了一个基于工资刚性的动态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发现该模型较好地拟合了上述3个经验事实;同时表明:在投资效率底下、产能严重过剩的经济条件下,扩张性货币供给冲击在短期内迅速增加产出的同时,倾向于抑制消费、提高通货膨胀率,因此需要配合其他经济政策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如财政政策、分配政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