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析严复的近代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之战中国败于日本,对中国知识分子震动很大,他们对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近代化进行了反思,感到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派的近代化不足以救中国,遂进行了新的探索,提出了以“变政”为核心的改革主张。在戊戌时期的先进思想家中,严复既有较好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又受过比较系统的西方文化教育,因而他的改革思想能够博采中西,从多方面对中国落后的原因进行独具特色的分析。(一)洋务运动近代化与专制制度的制约中国的近代化,从洋务运动至甲午战争已历时30年,在抗御外侮、收回利权、培养人才方面虽不无成绩,但却未能从根…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洋务运动和历次对外战争的研究中形成了一种观点:中法、中日两次对外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而洋务运动的破产,又导致了对外战争的失败。有的同志还进一步得出甲午战争与洋务运动互为因果关系的结论。关于“洋务运动破产”说,已有论者捉出了异议亚作了辨析,无需赘述。本文仅就洋务运动与对外战争的关系作些重新审视,以祈教正。  相似文献   

3.
清朝洋务派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中,兴办了一批近代军民用企业,曾经装备了数十万新式海陆军,具有一定的规模。经过甲午战败,所练海陆军几乎全面崩溃,所办军民用企业也大都奄奄一息,勉维残局。因此,一般论者,都把甲午战败,看作是洋务运动彻底破产的标志。但实际情  相似文献   

4.
过去研究清政府所办近代军、民用工矿业,主要集中在甲午战前洋务运动时期,本文试图探索甲午战后这方面的情况,以便进一步阐明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一、继续和扩充清政府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以“自强”为中心的洋务运动,虽然在甲午战争中宣告失败,但清政府创办近代军、民用工矿业的活动仍在继续并有所扩展。甲午战后,清政府鉴于“强邻环伺,伏莽潜滋’,尤其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的掀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日益高涨,以及人民反帝反封建斗  相似文献   

5.
铁路是近代物质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李鸿章在甲午战前对修建铁路的认识不断深化是基于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野心日益显露的认识。李鸿章把“海有铁舰、陆有铁路”视为求富求强的主要途径。甲午战前,在李鸿章的一再倡议下,清政府修建了名青铁路,津沽铁路、关东铁路、台湾铁路。甲午战后,铁路的作用日显重要,李鸿章兴修铁路的愿望更为迫切,并提出通过修路发展经济,建议提高关税、筹借外债、征集商段解决修路经费问题。在李鸿章的密切关注下,甲午战后,铁路修建成为清政府的一项“实政”。由此,并针对史学界存在的“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彻底破产”的观点,作者从各个方面进行考察论证,提出洋务运动并未因甲午之战失败而彻底破产,相反,因受甲午战争的刺激,获得更为广泛的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试论甲午战后的洋务变法思潮梁义群,宫玉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甲午战败,丧师辱国,战前以"富国强兵"为宗旨的洋务运动成为朝野上下的批评对象,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变法思潮遂然勃兴。同时,以张之洞、陶模、胡、盛宣怀等后期洋务派代表人物,也痛定思痛...  相似文献   

7.
李毅 《兰州学刊》2008,(Z1):113-115
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对中国的近代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产生了重大影响,文章将论述洋务运动对军事科技在中国的发展的影响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史斌 《兰州学刊》2010,(7):221-224
甲午战争对于东亚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中日两国的战略格局和外交态势在战前战后发生了较大改变。作为两国争端与交涉的组成部分,中日电信之争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争对于中日战略地位的影响,也见证了甲午前后中国对日态度由对抗转为妥协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传播媒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作为一个后现代化国家,如果着眼于西方现代社会与中国传统社会的碰撞与交流,现代化的始点应在十九世纪之初,如果从内部实际作出的反应着眼,则在60年代初洋务运动的兴起,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立。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就近代中国110年的现代化进程而论,应以戊戌变法为分段线。变法维新作为一个政治运动,其上限当以甲午中日战争为起点。这场空前规模的民族战争以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也为中国早期的现代化运动划上一个句号。本文论及的时间跨度即在1840—1894年间。  相似文献   

10.
苏全有 《天府新论》2004,(6):103-106
晚清国人经济观念的演变,总体上有一个从内陆走向海洋的趋向。其具体情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感性认识,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期间的明确认识,甲午战后至清末的成熟认识。关于晚清海洋经济观念产生的原因,从内因上看乃我国对外贸易本身的长足发展,这可以从关税的迅速增长看出;外因则是西方海洋经济的冲击。而就其影响而言,从经济的角度说无外乎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商品经济日渐发展,二者之间相互作用,是互动的关系。但是如果从文化的角度看则可发现,海洋经济观念的发展对晚清文化的西化、进化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中西冲突表现在经济上是海洋经济与内陆经济的对撞,结果我国的主体经济——自然经济分崩离析,日驱式微。经济西化了,建构在之上的文化西化当然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实业教育的萌芽发端于洋务运动中实业学堂的举办,并得力于甲午战后维新运动的推动。实业学堂由最初的只限于军事技术学堂扩大到农、工、商、矿各方面。至清末《壬寅学制》颁布,实业教育始列入学制,并开始了初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戊戌兴办学堂与社会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主线是社会近代化。它是近代中国社会在与西方的冲突和交往中发生的封建社会日渐没落和资本主义因素日渐成长的过程,这既包括社会结构诸要素的转型,也包括社会文化和心态结构的变化,两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激发,推动了近代化的发展。甲午战争之后,感于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洋务运动的受挫,资产阶级维新派在他们的改革主张中将兴办近代学堂,主动向西方学习和吸收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文化和思想,改造国民意识作为重要的方面提出来,在实践上创办了一批维新学堂,开始从社会文化和社会心态结构方面推进近代化发展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后勤体制是战争机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筹集战费、制造和购买军火物资、保障军队给养及军队调遣物资转运,都具有重大的作用。所以,后勤体制能否适应战争的需要,是战争能否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一甲午战前的清军后勤体制  相似文献   

14.
日本的产业革命从1870年工部省建立开始,到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为止,进行了三十五年左右的时间。而甲午战争之后的十年,即产业革命的最后阶段,是其飞速发展时期。在这期间,日本国家政权不仅加紧了对国内人民的压迫和剥削,而且加紧了对外进行侵略扩张。以甲午战争为标志,日本开始大踏步地走向了侵略战争的道路。实质上,日本资本主义就是靠剥削、战争和掠夺才发展起来的。_甲午战争是日本产业革命,也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因为战争给日本D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有利条件。概括地说:第一,侵占了中国台湾及澎湖列岛,强迫…  相似文献   

15.
甲午战后,饱受侵略者躁路的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转折和变化。中国旧式的封建士子们终于开始了向近代新式知识分子转化的历程。笔者以下将浅论甲午战后中国知识分子的三大变化。一、文化心态的变化经历了甲午惨败冲击的中国知识分子,其文化心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下两方面最为突出:其一,从“中体西用”到“中西会通”。这主要是指甲午战后知识分子对待“西学”态度的改变。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这半个世纪中,知识分子对待“西学”的态度,基本上没有超出“中体西用”,“中本西末”的范围,但甲午战败却不能不使知识分子们对“中体西…  相似文献   

16.
《孙子兵法》中提出的战略上"先胜"、战局上"速胜"、战术上"易胜"的军事情报思想,对近代日本军事情报工作带来了巨大影响。在甲午战争中,不管是战前还是战后,日本都正确认识到了情报工作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因此开展了大量细致的情报工作,全面搜集清政府政治、军事、地形等方面的情报,这是日本赢得甲午战争的关键因素。因此,通过孙子情报思想对甲午战争中日本情报工作进行分析,能够剖析出清政府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并帮助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孙子兵法》中的军事情报思想。  相似文献   

17.
明南京城墙在冷兵器时代具有极高的军事防御价值。作为城市防御建筑体系 ,它在南京地区性战争 ,尤其是在太平天国战争中曾发挥巨大作用。但是 ,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官僚在太平天国战争中也看到了洋枪、洋炮的巨大作用 ,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他们兴起了洋务运动。  相似文献   

18.
韩建民 《河北学刊》2005,25(2):169-173
晚清科学出版由教会播种,兴于洋务运动,成于甲午战争之后。其纲领和学科顺序也随着出版主体的变化而发生了从 应用科学到理论科学再到社会科学的演变。到晚清后期,西学的外延逐步超迈了科学,而出版也成为一个从单纯翻译书籍到 编、印、发并重的系统,突破了早期以编译等于出版的认识。上海处于中国沿江、沿海的"弓箭"交叉点上,一举成为晚清科学出 版的中心,并形成了晚清时期以上海为中心向内地传播科学的特点。另外,西学出版的上游渠道逐渐从欧美转移到日本,大大 提高了引进出版效率,现代出版功能也随之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 ,曾对中、日两国都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不可否认 ,近些年来国内外史学界在甲午战争史的研究上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并在许多问题上能够达成共识 ,但涉及到一些敏感问题尚有争议存在 ,研究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继《甲午战争史》、《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晚清海军兴衰史》等专著之后 ,戚其章先生近著《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 (人民出版社 2 0 0 1年 9月版 )转换研究视角 ,另辟蹊径 ,从国际法角度切入 ,将甲午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置于法理天平上予以全新的衡量和再审视 ,力求还历史本初之原貌 ,不…  相似文献   

20.
甲午战争百年文化沉思录郭墨兰一、要和平,不要战争1894年,日本发动的甲午侵华战争,过去整整一百年了。一百年来,中日两国及整个世界形势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中国和日本都从血和火的洗礼中走过来了。但是,对百年前的那场战争的历史教训,两国人民不仅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