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民族传统社区出现了分化与重新整合,居住模式由聚居逐渐走向杂居,居民身份由城市边缘的农民逐渐成为市民.在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汉族移民与回族的传统社区出现了交错整合的局面,使回汉民族的社会文化交往出现了新的运作模式,民族关系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2.
试析回族的空间分布及回汉民族居住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居住格局是研究族际关系和族群关系的重要背景变量。本文运用人文地理学和民族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着重对回族的空间分布及回汉民族居住格局进行了描述和分析。作者认为,地理多样性和人文区位的过渡性是回族空间分布的显著特点,回汉民族在全国范围内呈显著混居的格局,不仅为回族共同体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文区位条件,而且演绎出回汉族际关系的重要性及回族在中华民族总体关系格局中的角色特征。 相似文献
3.
4.
5.
居民体育消费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是体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水平决定并制约着体育发展的规模、速度、水平 ,同时体育对经济又具有反作用 ,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商业体育俱乐部做为卖方市场应时刻注意居民可接受的价格程度 ,针对地区特性 ,培育各自最广泛的、最具代表性的买方市场 ,最终使每一个消费者都能受益 ,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0年、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微观数据以及2015年中国人口抽样调查微观数据,构建中国婚姻市场匹配数据库,测度各城市居民婚姻收益,在此基础上以城市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中国城市规模对居民婚姻收益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规模越大,居民婚姻收益越低,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城市规模扩大会导致地区住房成本的提升和婚姻匹配质量的下降,从而对居民婚姻收益产生负向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城市规模对婚姻收益的负向影响仅存在于早婚、适婚居民以及低学历居民中,且对农业户口居民婚姻收益的负向影响比非农业户口居民更显著。本文旨在拓展城市化与中国婚姻市场的相关研究,为城市住房保障、基础教育扶持、家庭合理分工、青年婚恋服务等方面的政策制定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汉民族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族是我国境内最大的民族,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长期以来,学术界忽视了对作为我国主体民族的汉族的研究。在民族学研究中,汉民族未给予应有的地位;在民族史的研究中,汉民族史的研究常常被淹没在通史和断代史的研究之中。50年代范文澜先生发表《试论中国自秦汉时代成为统一国家的原因》一文,引发了汉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曾使汉民族研究出现了一个小高潮。此后30多年,汉民族研究一直十分沉寂。当国内汉民族研究踟蹰不前之时,国外的一些汉学家却乐此不疲。前苏联 相似文献
8.
和亲文化与婚姻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亲文化是在和亲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中积淀而成的一种独特文化。由于和亲文化具有开放性、交融性、"变夷从夏"、多元性、政治性及远距离通婚等特点,所以,和亲文化在诸多方面又与婚姻文化有较多差异:一是婚姻文化中的婚媾主要是同一民族的男女结合,而严格意义上的和亲文化中的婚媾皆为不同民族或不同种族之间男女的结合。因此,和亲文化在血统上都是混血的;二是婚姻文化比较重视聘财的多寡和门当户对,而和亲文化则更多考虑政治、外交及军事因素;三是婚姻文化影响面较窄,而和亲文化影响宽广,渗透到许多层面;四是和亲文化是由多民族文化汇聚而成的,是在仿效、吸纳和汇融中出现的新的更高层次的文化;五是和亲文化大都具有宗教色彩,与宗教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汉民族研究的奠基之作──评《汉民族发展史》冯天瑜,谢贵安说来令人难以置信,占中国56个民族总人口91.8%的汉族,长期以来竟没有一部研究性专著,国内众多的民族学院及民族研究机构,多注目于各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现实,却很少有人.人民族学角度对汉族这个世界上... 相似文献
10.
一、居民收入行为 1.新时期居民收入的类别 居民收入是对社会成员获得的所有可支配收入的统一理论概括。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居民收入是以各种各样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在现阶段条件下,居民收入主要有下述几种。 第一,职工工资性收入。职工工资性收入是公有制经济职工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基本工资(有的主要是实行计时工资,有的主要是实行计件工资,有的则是兼而有之)、各种奖金、各种津贴、加班工资、其他工资性收入。 第二,职工工资外货币收入。职工工资外货币收入是指城镇职工全部货币收入中工资性收入之外的收入,其中主要包括:(1)第二职业收入;(2)离退休职工再就业收入;(3)银行利息收入及股息、债息等各种有价证券收入;(4)劳保福利收入;(5)租赁收入;(6)创收收入。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对宁夏固原市回汉民族交往状况的田野调查获得的资料,探讨回汉民族杂居地区人们的交往心理与文化互动,认为深入的民族认知与理性、开往的交往态度是回汉民族文化融合的心理基础,民族认知与交往态度对民族间的交往具有规约性作用,同时,文化因素是影响民族间交往关系与交往程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八六年一月,在北京举办了有近千人参加的“中外文化比较研究班”,除了来自全国各地从事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工作者,还有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香港的学者。班上有一本新书被争相传阅,引起了正在把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拓展到对中国传统文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婚姻是家庭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是男女两性的合法结合,家庭是一定范围的亲属共同生活的单位。婚姻是产生家庭的前提,家庭则是婚姻发展的必然结果。婚姻与家庭都是特定形式的社会关系,它们既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特点,也反映社会上层建筑的特点。它们与整个社会形态,首先与生产关系存在着内在的客观的联系。它们的形式,性质,职能及反映它们的思想、道德和习惯都决定于社会生产关系,并随着生产关系发展变化。婚姻与家庭两者之间的关系,也随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中国古代在奴隶占有制和封建小农经济的生产关系下面,家庭是社会的主要生产单位和国家直接统治的对象,是男性家长支配下的父权家长制家庭。加上“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孔颖达疏引《礼纬·含文嘉》)三纲礼制的严格约束,男女婚姻大事一直由家庭决定和支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婚姻的意义和目的看婚姻与家庭的关系 中国古代奴隶主阶级和封建主阶级的代言人,用“天命”思想和宗法观念解释婚姻与家庭。极力宣扬伦理纲常,认为人间的“男女之别”、“夫妇之义”、“父子之道”、“尊卑长幼之序”,都是圣人秉承上天的意旨制定的,“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万古不可更易的。他们的目的无非是企图证明反动阶级统治秩序的合法性。在伦理纲常不可 相似文献
14.
汉民族研究与中国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跌宕起伏,高峰耸立,绚丽多姿,倾倒和迷住了许多学者为之“衣带渐宽终不悔”。近十年来,海内外学者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更是热闹非凡,除新儒学的讨论外,什么茶文化、酒文化、鱼文化、桃文化、竹文化、鬼文化、鼓文化、龟 相似文献
15.
16.
根据古人类学和今人类学资料提供的线索,东北亚洲是蒙古人种形成、分化和发展的中心地区之一,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北亚和东北亚三个区域性类型的形成均与该地区有关。对收集自中国东北地区、分贝加尔、东西伯利亚、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高原、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等地的36组古今居民颅骨资料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东北亚地区古代居民种系成分的主体是“古东北类型”和“古西伯利亚类型”。这两类种系成分对该地区近现代居民的人种构成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汉民族是当今世界上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的伟大民族,但是过去国内还不曾有过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和研究汉民族史的著作。四川民族出版社去年出版了广西民族学院徐杰舜副教授经多年研究而写成的长达53万余字的《汉民族发展史》,填补了学术研究的空白。该书不仅在学术上提出了颇多新见,而且以翔实可靠的史实,丰富多采的内容,优美流畅的文笔,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低生育问题已经成为不争事实,女性教育水平提高强化其在婚姻匹配中的优势地位,对生育意愿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文章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7)数据,建立家庭内部生育决策模型,构建以收入赋权的婚姻教育匹配指数,探究婚姻教育匹配对女性生育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婚姻教育匹配指数增加,即妻子的受教育水平越高于丈夫,会显著降低女性生育意愿、减少生育行为,并扩大生育意愿与行为的偏离程度。婚姻教育匹配对低收入、夫妻双方均未接受过高等教育及农村家庭女性生育意愿与行为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并且女性在婚姻教育匹配中的优势增加会显著降低男孩偏好。进一步发现,婚姻教育匹配会通过改变女性生活满意度与性别角色转换度对生育意愿与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围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树立新时代婚姻家庭观念等方面制定政策有助于提升生育水平。 相似文献
19.
<正>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行为的合理比问题已经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对企业行为的研究是经济社会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企业行为可以分为企业行为目标和企业行为方式两个方面。企业行为目标是企业追求的主要目的,它是影响企业行为方式的根本原因。企业行为方式是企业为达到其目标所采取的各种实际步骤。在影响企业行为的各种因素中,既有经济方面的,也有社会方面的。因此,对企业行为模式必须从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下边,对世界上已有的几种主要企业行为模式进行一下比较研究,以便找到解决我国目前企业短期行为的办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约翰·洛克为了反驳笛卡尔的人人都具有"先验的上帝观念"的观点时,曾断言中国的读书人都是些"天生的无神论者".这个论断其实并不可靠.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于宗教的态度是十分复杂的.唐代的韩愈贬官潮州后曾写下了荒诞不经的《祭鳄鱼文》.他之所以祭鳄鱼表面看似乎是为民祈求平安,但其迷信色彩却是十分显然的.这似乎也说明了儒家对宗教的态度."子不语怪、力、乱、神","不能事人,焉能事鬼",这些都表明了儒家对于宗教是抱着不甚关心的态度的;但另一方面,"祭神如神在"之类的话又说明儒家对"神"还是承认的,尽管并不认真.儒家在汉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信.虽然隋唐时期道教、佛教也曾盛行过,但始终不能代替儒家.所以汉民族与别的民族不同,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和大规模的宗教迫害,不存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