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关于社会存在的不平等问题,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关注。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论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过程中,也把实现社会平等的要求,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目的之一。但这是不是说,在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就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完全平等?抑或说,社会主义社会将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不平等呢?对这一问题的正确回答,不仅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加深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而且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改革的进行,调动人们投身改革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江新国 《兰州学刊》2008,(10):35-37
人在一切领域的平等是社会主义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在揭示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各个时期虽然表述上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是从生产力基础出发,主张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生产力问题实际上成为认识理想社会的出发点。生产力尺度包括人和物两个方面,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发展的依据和发展目的,使社会主义的本质表述上更为显化,内涵上更加深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关系到包括国有企业改革、民营、私营经济的发展,公有制、按劳分配、对外开放、引进外资、资本性质等等一系列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与方向问题;虽然经过多年的讨论,所谓姓“社”、姓“资”的问题不再象过去那样困扰着人们的头脑,但这主要是指计划经济时代对社会主义教条主义理解的公式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思维的定式,阻挠着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探索而造成的.而当这一障碍有所突破,即可以科学地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时候,所谓姓“社”姓“资”的问题的探讨——即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或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什么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本文主要是就后者而言的,因为经济是基础,如果我们能够科学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那么自然我们也就能够有科学地解答社会主义的基础)自应是理论界、、学术界重点研究、探索和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在于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理论,而且更在于它是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体改革的实践目标和行动指南.不幸的是,在这一问题上,人们未能加以足够的重视,这一方面有可能是人们认为探讨这一问题有可能框于传统的姓“资”姓“社”的无谓争论之中;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一部分人似乎觉得只有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4.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发展可以预见的目标。但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人的现代化,人们的认识却不尽一致。本文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理论与现实两个层面对一种流行的说法,即“要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必须首先实现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社会的现代化”进行了辨析。在理论层面上,主要讨论了“从(抽象的)人出发,还是从人的社会存在出发”“人是前提还是结果”“人是目的还是手段”等问题。在现实层面上,通过对我国近代以来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认识误区的分析,强调只有坚持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又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文明一起抓”之路,才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从而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本世纪末至下世纪前十年的主要奋斗目标。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运用。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创举”,是中国社会从近代落后到现代腾飞的科学阶梯。深刻把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加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 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辩证统一关系的体现,为实现劳动平等和人的平等创造了条件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形成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和核心,社会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的一般性质的  相似文献   

6.
社会平等处于经济平等和政治平等之间,是人们在争取、获得和享用地位、身份、机会和运气的过程中形成的算数比例关系和几何比例关系;经济平等虽然是平等的末端形式,但它可以上溯到社会平等之中,经济地位的差异、占有社会财富的多少都会回游到社会中来;政治地位、政治权利的分配也会下移到社会平等中,甚至可以说,社会平等中的很多形式就是政治平等的社会形态。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平等,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终极价值目标之一,然而在社会转型中,社会平等却充满着矛盾、冲突与张力,可谓问题多多,困难重重。其根源一部分在于传统文化中的劣根性要素,一部分在于新型的活动结构、关系结构和利益结构。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平等,取决于两个关键要素,即人的要素,只有成为公正的旁观者、正确的思考者和正当的行动者,才会具备实现社会平等的主体性资源;制度的要素,只有建构并践行进取性与协调性、激励性与约束性的政策、制度、体制,才会具备实现社会平等的客体性条件。  相似文献   

7.
政治文明是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一般表现为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关于民主、自由、平等、解放的实现程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范畴,是对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总结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的认识成果;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政治行为三个层次,及其人民民主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8.
平等的真义     
自由主义平等观的思路一般是,首先将平等视为某种利益的相同性,然后寻找这种利益究竟是什么,或者追问如何实现这种相同性,该思路必将使平等成为抽象的平等。本文认为,上述思路遗忘了由柏拉图提出并由亚里士多德所展开的平等的具体性原则,即不是首先设定“什么是平等”,而是在弄清楚“谁应当平等”之后再讨论“什么是平等”.本文认为,真正的平等应当是在生活网络的各个维度展示其力量的人们的平等,这是全面的比值平等。而海德格尔为我们把握这种平等提供了视野和路径。  相似文献   

9.
何谓平等?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对平等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作一番历史的考察,因为平等是一个历史范畴。 平等观念起源于古代的原始社会。那时的人们,还“没有脱掉自然发生的共同体的脐带”,在躯体构造和精神能力上彼此并没有什么差别,本能地意识到“一切人,作为人来说,都有某些共同点,在这些共同点所及的范围内,他们是平等的”。这是一种原始的平等观。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正义观是“分工即正义”,而分工是依据人的先验天赋进行的,因此与平等无涉;马克思主义则认为,分工是社会生产的结果,并且分工将会固化社会等级,因此分工并不必然是正义的,只有平等的和自愿的分工才是正义的.由此,马克思(经过亚当·斯密)实现了对于柏拉图的扬弃.社会主义国家在制度上实现了分工的平等和自愿,但是体制上的建设仍需加强,包括扩大职位开放、通过竞争实现社会流动、反特权,以及建立在物质上和价值观念上的“底线公平”.以此为基础,分工才能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过程,也是中国先进分子对社会主义一般与特殊的理解过程.中国早期先知对“社会主义”一般规定性的理解和认知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共识,即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社会主义是解决社会问题,代替资本主义的主义;社会主义是主张公有、平等的主义.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者在开展社会主义运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社会主义特殊性的理解,即并非所有资产阶级都是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敌人;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分为两个阶段,首要目标是进行民主革命;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成功要充分发挥农民阶级的积极性.先进中国人对社会主义一般与特殊的早期理解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视界中的自由与平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思想文化发展脉络中,自由与平等历来被人们所关注。近代西方思想家认为,人们只要得到自由,就获得了同样平等的权利。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无疑是重视自由的,但在自由与平等的关系问题上,他们完全不同于一切旧自由平等观论者,认为自由应该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自由,如果没有物质条件的平等,自由权利就是一纸空文。同时,他们也指出,社会主义社会虽然消灭了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但也并不是“自由”、“平等”的天然王国。  相似文献   

13.
民族之间的差异同民族不平等是两个不同的政治概念。民族之间的差异的内涵是指,由于地域局限、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所带来的差异;民族不平等的内涵是指,政治生活上的不平等。这两个本质不同的政治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互为取代。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民族平等的前提条件是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逐步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人剥削人的制度已经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宪法总纲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这就充分说明民族平等问题已经解  相似文献   

14.
民主社会主义把以民主的方法建立自由的新社会,达到整个社会的平等、自由和民主,视作自己的奋斗目标。然而,资本主义社会不民主、不平等的各种现实表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决定了劳动阶级的一切权利的获得,一切歧视现象的消除,最终取决于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决定了他们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基本的社会权利”、给予绝大多数人的“平等”、“自由”,只是作为显示和标榜其社会制度“优越”的饰品。民主社会主义“社会民主”的种种实践,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不民主的现实。  相似文献   

15.
在异化和分工的问题上,有如下三个本质性的问题成了人们争论的热点和焦点:一是分工对异化根源问题的关系究竟如何;二是分工和异化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究竟起什么作用;三是“分工”和“异化”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关系怎样,二者是否能纳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之中。对第一个问题回答如何,是与社会主义社会是否有异化这样一个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第二个问题则涉及到如何评价分工、异化在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自十四大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以来,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的研究十分热烈,一些哲学界人士也已在考虑“市场经济条件下哲学应研究什么”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一些研究课题,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种主张:一种是主张建立和研究“市场哲学”,研究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本身蕴含的各种哲学问题;第二种主张是强调要把市场经济作为新的哲学研究工作的“场景”,在这个新“场景”之下更深入地研究一些“老问题”和更新颖地思考一些新问题.这两种主张实际上是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上解决“市场经济下哲学应研究什么”的问题,后一种主张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元理论”层次,而前一种主张实际上是近些年来哲学界人士正在探讨的“应用哲学”层次,抑或也可称之为“领域哲学”或“部门哲学”.我认为这两个层次的研究都有价值,都应当提倡和推进.同时,我也认为,在市场经济运作过程中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人作为社会实践主体对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市场经济运作的各阶段、各环节对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正、负效应的影响,以及市场经济下人的企望及其产生、需要及其满足、价值及其实现、活动内驱及其规律、历史主体和经济客体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等课  相似文献   

17.
1985年4月,邓小平同志总结了我们过去干社会主义的最根本的经验教训:“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6页).“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与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和把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着社会主义运动和发展的走向.因此,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就要真正认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要解决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就要把握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而要能真正认识和把握住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必须在实践中对其“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对此,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就深刻指出:“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要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  相似文献   

18.
从和谐社会视角看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解决社会和谐发展核心问题的客观要求“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社会和谐发展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所应解决的核心问题。但对这一核心问题的回答,只有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联系起来,才能获得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是一种什么关系,理论界对此问题的基本观点是明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致的,它必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此问题,我认为必须作具体的实事求是的辩证分析。本文的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人的发展问题上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将导致人的片面发展;但另一方面,它又能为扬弃人的片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条件、保障。 (一) 我国选择市场经济,不仅是一个经济体制形式的选择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价值,即人的发展的价值选择问题。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只认同于社会主义的统一、完善、全面,而对其反面则不问其具体内容是什么,一概予以怀疑、拒斥。从70年代末改革开放直到90年代初才明确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来看,市场经济的确立是经过了一个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作斗争的艰难过程的。如果不是邓小平同志1992年巡谈话讲“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还不知道要争论到什么时候呢。  相似文献   

20.
长达半个多世纪以来,“亚细亚生产方式”象一团神秘的云雾笼罩在人们头上:什么是“亚细亚生产方式”?东方国家的社会主义与“亚细亚生产方式”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 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借口中国是“亚细亚社会”,说中国不能搞社会主义,应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