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章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探析威廉·布莱克诗歌中丰富的生态思想。布莱克是英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诗歌的重要代表,他的诗歌,特别是那些被收入诗集《天真之歌》的作品歌唱生活的快乐,描绘古朴纯美的自然和纯真关丽的人类,充溢着人与周围自然环境不可分割的情感,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  相似文献   

2.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生态思想的矛盾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人与海》作为最能体现海明威"冰山原则"的力作,其主题繁复多样。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作品,进而发现海明威生态思想的矛盾性——一方面宣扬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张扬对自然进行精神征服的"硬汉"精神;另一方面却肯定自然不可战胜,以狂妄自大的态度对待自然必然招致失败。海明威生态思想的矛盾性表现了现代人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困惑。  相似文献   

3.
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对邝丽莎的小说《雪花秘扇》进行分析与解读。首先对《雪花秘扇》和生态女性主义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从女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父权制社会对女性与自然的迫害、女性与自然对父权制社会的解构和邝丽莎和谐生态观与诗意地栖居等四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阐述了作者关于实现男性与女性平等相处,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诗意地栖居”的美好境界。  相似文献   

4.
以生态文学批评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劳伦斯的三部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虹》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进行生态批评解读,读者不难看出这些作品从多层面体现了劳伦斯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意识:劳伦斯认识到工业文明为人类带来的是对自然的破坏和对人性的异化,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要性,表现出自己对生命的关爱,对自然的热爱,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追求,力求能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达到人与自然的交融。  相似文献   

5.
根据美国女作家斯蒂芬妮·梅尔创作的系列小说拍成的同名电影《暮光之城》,引发了学界对吸血鬼文学的关注。尝试从生态主义的视角解读《暮光之城》,从诗意地栖居、生态家园意识以及生态美学中的精神生态三个方面来阐释《暮光之城》中精神家园的生态之旅,揭示了人们对自然的疏离与回归。  相似文献   

6.
《万尼亚舅舅》包含着丰富的自然隐喻和生态价值。契诃夫在揭露和批判人类破坏自然的同时,还探讨了自然背后的社会生态失衡以及人的精神生态问题。以生态批评视野重读《万尼亚舅舅》,不失为梳理和构建契诃夫作品与自然、生态关系的又一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生态女性主义重新确立了女性与自然在文学文本中的存在意义.唤起了整个社会对生态问题与女性问题的重视。文章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啊,拓荒者!》,挖掘出薇拉·凯瑟作品中潜在的热爱自然、尊重女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型文学批评方式,从环境、人、生命、自然等生态角度解析文学作品,重新发现、评价作家及其作品中体现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唤醒人们生态保护意识,同时思考隐藏在背后的人性危机。通过《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表达出自然永远是人类的依托,和谐的两性关系有助于人类走出工业化社会下的人性桎梏。小说中蕴涵的浓郁生态思想激发了...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艺美学思想不仅要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狭义理解,而且要“研究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人自身处于平衡的审美状态”的广义的理解。从自然生态到生命生态、心理状态,春天的诗交融着自然、生命、人性、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等关系上形成了一个动态和谐的生态审美存在。  相似文献   

10.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献给世界的一部充满自然关怀和人文关怀的力作,与当下流行的生态批评不谋而合,本文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方面对《额尔古纳河右岸》进行解读,阐释其中丰蕴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11.
只有达成人与人之间的公正、和谐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公正、和谐 ,社会公正应是有效解决生态危机的基本前提。全人类利益的共同性 ,生态危机影响的整体性将促使社会公正成为可能 ,走向现实。  相似文献   

12.
人不是与生俱来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体,更不是与生俱来就是自发社会关系的主体(或主人)。人的主体地位及与主体相应的客体及其地位的确立,都是在人认识自然和社会、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关系上的主体与客体的确立,是人类历史步入现代社会的标志。但是,这种主客体的确立及其相互关系的形成,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能否保持住人的主体地位,是人类当今乃至未来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3.
生态批评在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关注的依然应该是本真意义上的"人"的主题。迫使人类远离自然的是背离了自然本性的人类,因而人类如果要与自然和谐相处,首先必须回归人的自然本性,与其内在自然融为一体。《人民公敌》正是一部叙写捍卫人纯净的内在自然、从而建立人与社会、自然常态关系主题的剧作。斯多克芒医生与小城中唯利是图者的斗争过程经历了诉求人的自然本性、与人心的各种污染源博弈以及捍卫人的自然本性三个阶段。从深层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释读易卜生戏剧,其所包含的思想能够衍生出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森林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森林为人类提供生物资源及适宜的生态环境.人类应该停止毁坏森林并自觉保护森林,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初步形成了一个生态哲学思想的新视域 :他一反传统哲学对自然界的抽象理解 ,将其理解为是在人的劳动中不断生成的“现实的”、“人本学的”自然界 ,从而实现了对自然界理解上的范式转换 ;在此基础上 ,他又以一种更为全面辩证的眼光揭示了在劳动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互为对象的关系 ,对这一关系的揭示为当代人在生态哲学的绿色语境中超越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提供了决定性的启示 ;最后 ,他提出了作为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的共产主义的“现实的行动”不仅将使人 ,也将使自然界从异化中解放出来 ,而复归的人与复活的自然界之间必将建立起互相创立、互相生成、互为对象的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第一卷中,黄永玉先生以超凡的感知力和记忆力,采用小说体自传形式,真实地再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其生活的凤凰城一群见情见义、乐观向上人物的生活画卷,书写了其对家乡--南方最美小城--深情的眷恋与热爱。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中蕴含丰富的社会生态思想,它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结束了以往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相对立的状况,并为当代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态实践提供了必要的价值基础和正确的理论导向。  相似文献   

18.
老子以“自然”作为“道法自然”思想的核心价值体系,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人本主义”盛行的今天,人类的创造极大地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再次拾起道家的道法自然的自然人文主义思想,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生态伦理本质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伦理学作为一个新的交叉学科,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哲学上说,归根到底是一种价值关系.生态伦理要求人们将生态价值和人类主体作为整体来思考和对待.保护自然的最深刻根源和持久动力应该是发自人内心的需求,人需要自然,人更需要热爱自然.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紧密的伦理关系。人是以文化的方式在自然中生存的,人类是自然界总体最先进的部分,代表着自然界总体向更高级的方向发展,其他物质群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人类对自然的保护是积极能动的,自然也以对文化的选择来实现对人类的制约,规范着人类发展的方向。维护自然是人类最高的自我实现,人类应该使自己的行动自觉遵从“天人合一”的法则,为科技注入伦理精神。这样才能解决人与自然的深层次矛盾,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性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