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赵忠良 《湖南社会科学》2006,(6):105-107,123
研究经济增长、社会不平等和公共支出的相关关系,有助于我们解决经济增长及不平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文章第一部分通过对经济增长、社会不平等和公共支出之间两两相关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出:增长与不平等相关关系不显著,但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的增长与不平等具有相关性,而第二或第三产业的增长与不平等并无相关性。尽管公共支出对增长有正效应,但公共支出不能使不平等收敛,反而增加了不平等。基于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文章第二部分提出了改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社会不平等关系的政策建议,进而提出了我国财政支出工作的重点应从重视效率转向社会公平、改善公共教育支出结构、加强低收入群的医疗保健支出、增加失业救济等促进社会公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王健 《理论界》2014,(9):133-137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中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宏观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增多,危及国家经济安全;"新帝国主义"的渗透性侵略和极端事件的破坏性冲击,给我国政治稳定与社会安全带来了挑战;跨越国界的生态恶化和疾病传播带来的风险;全球化加剧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文化安全问题凸显。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要应对逆全球化挑战,必须解决好经济全球化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经济全球化的收益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分配不均;二是经济全球化的收益在一国之内的劳动与资本之间以及不同劳动力群体之间的分配不平等。尽管存在这些问题,各个国家仍有坚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要,而经济全球化也的确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事实上,经济全球化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当前收益分配不均的、服务于发达国家跨国资本利益的经济全球化秩序所带来的。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构建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新型经济全球化秩序,建设平等参与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促进世界各国互利合作,实现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打造使得各个群体均能获益的包容、普惠的经济全球化模式,使经济全球化真正惠及全人类。  相似文献   

4.
民族国家既是全球化的产物,又是全球化进程的最大推动者.但是,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两者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是否已经"过时"、"终结"和"消亡"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文章认为,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并没有"过时"、"终结"和"消亡",只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面临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全方位的挑战,各国如果积极地应对挑战,全球化将给民族国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不平等与中国社会政策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克庆 《东岳论丛》2007,28(3):21-31
从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视角出发,探讨了经济全球化的一些核心要素对中国不平等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国家在社会政策层面的保护措施。通过实证研究,认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从总体上来说,经济全球化提高了职工的工资水平,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由于对外贸易复发展和外国直接投资在地区、城乡、行业之间的不平衡,又会相应地带来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极度不平等。现阶段,中国社会政策的选择应当针对现实需求,优先建立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养老、工伤和医疗等现代工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政策。同时,应当借鉴国际经验,积极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加强社会政策立法建设。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全球化语境下,西方发达国家倚仗科技优势给他们带来的话语霸权,摧残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后殖民理论,作为当代多种文化政治理论的集合性话语,有可能使我们从"东方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真正进入多元文化共存的后现代世界格局中.  相似文献   

7.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茶党运动和"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兴起、特朗普在大选中的获胜以及桑德斯获得民主党候选人提名,这三个现象实质上是民粹主义大爆炸。经济不平等是美国民粹主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更确切地说是收入的不平等激起了民众的愤怒。经济不平等的原因主要从制度因素、全球化因素、非法移民因素以及科技因素四个方面去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重建全球化时代的中华民族和文化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我们承认全球化确实已经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据此进一步断定,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不仅模糊了民族-国家的疆界,同时也模糊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界限,使得某一个特定的民族的认同变得多重,具体体现在文化上就更是呈现了一种文化认同的多极化和非单一化.实际上,全球化之于文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它消解了认同的"单一性"和"本真性",为一种超民族主义的多元文化认同铺平了道路.中华文化的认同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儒学或道学的认同,而是一种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并经过当代重新阐释了的新的多元认同,在这方面,经过后现代语境下重新建构的新儒学将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耘 《社会科学家》2001,16(3):86-89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之所以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是因为“全球化”这一概念本身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差异性与现实的不平等性,而多元文化的发展乃是落后国家和地区参与全球化进程以实现本民族现代化的必要手段之一;经济全球化既有利于文化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又有助于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已经进入发展的关键节点,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息息相关。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多元文化冲击给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引下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我国的健康发展。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内涵与发展历程,并深入探讨了我国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给出了有效的文化建设措施,希望能以此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进而为国家的富强壮大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复苏整体乏力的当下,欧美诸国和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滥用反倾销救济措施,致使诸多反倾销行为从本应是合乎理性的公正之举走向实质的不公平,导致反倾销的道德异化。因此,从伦理角度审视,对反倾销行为进行规则构建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本文认为,这种构建既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无本之源,而是既具备一定的理论与思想基础,也具有切实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现代经济中,"干中学"的含义已经扩展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在"干"中形成生产经验和实现成本节约的过程。然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干中学"已经逐步细化为"干"与"学"的国别分离,即发展中国家在生产加工中的从"加工中学"和发达国家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从"开发中学",发展中国家在加工贸易中只能学到加工技术。发展中国家要获得技术进步和改善国际分工地位必须依赖自主的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但使全球公平问题变得更为突出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也更为复杂。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处于主导地位 ,发展中国家和中小企业处于被动地位。因此 ,如何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保护和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成为解决全球效率与公平矛盾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现状,人们在物质繁荣的经济背景下,逐步展开关于“贸易全球化”与“环境污染”二者关系的探讨.基于经济发展的现状,以OECD国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从1990年到2010年贸易与环境的相关数据,运用统计与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思想理念,贸易结构,科技工艺和人口政策四个方面,提出了实现我国贸易与环境健康良性发展的可供参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在如何理解全球化的问题上 ,有各种不同的观点 ,如 :中性论、肯定论、陷阱论、双刃剑论、综合论等 ,他们只看到了全球化的表层现象 ,却没有把握全球化的内在本质。我们认为 ,全球化的内在本质是民族国家的综合实力的发展 ,特别是其科技实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的体现。从这一角度看 ,发展中国家进入全球化必须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6.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今天,欧洲移民问题经过多年的发展,对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安全、民族和社会文化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引起了欧洲各国的强烈反响。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从全球化角度来看,欧洲移民问题是全球化问题的一个表象,其实质是全球化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杨敏 《河北学刊》2005,25(2):105-112
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对东亚地区产生了日益深刻的持续影响.一方面,为了成为全球化的适应者,东亚三国强化了国内的政策调整与制度改革,以提高对超国家的全球体系的应对能力.另一方面,在金融、贸易、生态环境等领域,东亚已形成了跨国性的区域合作.如何使国家在全球体系中获得安全,并进一步促进跨国性区域合作,以对国际关系机制形成广泛而积极的影响,是东亚国家所要面对的共同课题.从社会行动意义效应的理论角度看,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是同一社会过程的两个观察侧面,它们之间是相互胶着和彼此建塑的关系.现代社会主体是"意义主体",社会行动则是"意义行动".在社会主体行动的意义效应过程中,促成了意义化的行动关联模式体系,亦即行动的结构.结构中的"异者"与"异见"可通过结构意义资源的不断生成而建立起某种共同的悟知和一致性的意愿.如果结构内部的意义资源能够形成一轮又一轮的递进状态,将为持久、稳定、富于生机的合作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东亚三国集体结构"可以说应当是作为行动主体的中、日、韩三国间的行动意义效应过程所锻铸或建塑的一种事实过程.随着中、日、韩三国共有悟知的发展,去中心化过程、主体平等必将进一步推进,从而使相互间通过让与或坚持、接受或拒绝,增进认可、理解、共识以及智慧和创意,将为"东亚三国集体结构"提供现实性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国日益表现出一个理想的全球制造业基地的特点.国际直接投资流入发展中国家的比重上升,中国成为近年吸收F肼,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制造中心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也是首选目的地.尽管中国目前还不是世界工厂,但中国具有成为"世界工厂"的综合优势和发展空间;中国制造业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国是近年世界制造业发展最快的国家,其制造业水平在10到15年内可望达到"世界工厂"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9.
浅析俄语中的外来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词在俄语词汇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是俄罗斯同各国、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的反映。它借入俄语系统有语言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外来词有其广泛的来源 ,尤其是 90年代出现的“外来词热”。根据借用的性质 ,适应的程度 ,外来词分为三种类型 :借词、异族词和洋泾浜外来词。本文阐述了外来词对俄语系统的适应程度 ,并提出如何正确对待俄语系统中的外来词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