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月丽 《唐都学刊》2005,21(3):148-151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文学作品和人们日常用语中出现了许多超常的语言表现形式,这与社会、文化、心理等对人们的影响分不开。这些愈演愈烈的语言变异现象,无论在表达内容情感,还是表现语气节律色彩等方面,都具有一般语言形式所没有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对艾米莉·狄金森生死心理的现代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米莉.狄金森在美国诗歌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她写了大量以死亡为主题的诗篇,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阐释她对生死心理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3.
夏兆敢 《社科纵横》2012,(9):165-166,174
建立与完善教师心理契约对建立一支和谐稳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独立学院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而深远的意义。文章从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的现实状况出发,分析了青年教师的内在心理需求与冲突,讨论了构建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心理契约的若干举措。  相似文献   

4.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十七大报告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对这一论断的内涵进行认真细致的解读。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而且还要坚持继承和发扬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秀经验成果。其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要求,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前提;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视角和新要求,是思想政治工作对社会条件变化做出的积极应对;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处理现代人际关系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手段和新方法,是思想政治工作着重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于茀 《求是学刊》2003,30(3):100-104
文学是用语言写成的 ,文学的物质媒介是语言 ,但是 ,这并不等于说“文学是语言艺术”。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语言 ,同时又是超语言的。最终 ,语言要被消解 ,展示给读者的是作家审美经验所编织的世界。这是一个终点 ,作家和读者在走向她时又都必须沿着言语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孙奕 《社科纵横》2005,20(5):164-165
语文的学习其实是依据教材文本在课堂上组织调动学生,进行生存时空与语言形态的转换。这是语文教学有别于语言研究的本质属性。语文教学涉及转换的时空包括外在的文化信息与人的素质发展。产生了内在语言的丰富活动和规范的语言叙述的模式。语文教学凝聚了所有的文化、文明的形态,因此,应当以语言的时空形态来建构教学体系,强化时代背景、作家背景、文化背景的教育,强化对语言叙述模式的教学,强化知识内化的时空联系、强化文化交流,对今天的教师学术和教学能力要有一个开放式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求是学刊》2015,(3):25-31
让-雅克·勒赛克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尝试建构一种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这一探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语言观的基础上,勒赛克尔也对德勒兹语言哲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德勒兹独特的解域化语言哲学思想虽然是一种类马克思主义理论,但其坚持集体主义、唯物主义立场,强调政治语用学的语言哲学思想预示了一种新的、不同于主流语言哲学的可能性,为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体系的构建增添了理论活力,提供了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科学与宗教信仰一直是西方知识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 ,西方学者对这一复杂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 ,正在逐渐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9.
福柯和布朗肖之间保持了一种特殊的友谊,二人从未谋面却互相引为知己。这种友谊与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密切相关:语言不是对物的指代,语言有着自身的独立性;语言的意义不在于言说,而在于沉默;语言不是向存在的聚拢,而是向"外界思想"的发散;等等。  相似文献   

10.
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共通的地方一是模糊性、多义性;二是它们共同的心理基础:蒙太奇思维方式;两者的差异在于文学语言要依靠读者想象能力进行二度创造;而电影语言则是直观的;文学语言可以无所不至,而电影语言只能从画面的象征、隐喻意义上探求人物内心活动;文学和电影永远是互相影响、同步发展的。  相似文献   

11.
陆烨 《学术交流》2012,(6):147-149
由心理空间认知理论出发,提出转喻整合概念,指出转喻整合机制在词类与词义转化过程中起到更加基础的作用,这不同于将隐喻功能放在突出地位的传统认识。整合机制用意义范畴到子范畴之间的关系来解释词类和词义的生成,更清楚地解释各词类突显的特征,并帮助平行地看待突显不同子范畴而生成的不同词类。这一新视角弥补了传统隐喻理论的局限性,有助于客观地看待各种词类在生成过程中所属的平等地位。  相似文献   

12.
丁建伟 《社科纵横》2013,(11):151-153
口语交际与诗文诵读在心理机制上都存在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选择加工性、情绪的反馈性和传码的自控性。但是因为诗文诵读有文本依托,所以诗文诵读的编码和口语交际的编码不太一样,这样导致诗文诵读在心理机制上没有思维的零乱疏漏性。再者,口语交际是一个双向的循环过程,而诗文诵读却是单向的,可以把诗文诵读看成是口语交际的一个子过程。正因为以上诗文诵读与口语交际心理机制的异同,才使得通过诗文诵读训练提高学生口语交际水平有了必要和可能。  相似文献   

13.
刘泽财 《生存》2020,(10):0124-0125
童的语言获得需要外部因素刺激,语言刺激反应联结可让儿童的语言得到发展。当语言刺激量增大,语言发展水平也会增高,反之,好的民间故事来自人们的劳动和生活中,它的语言来自于口语,经过历史的积淀,又高于口语。这就决定了民间故事教学能增加语言刺激量。使其拓展小学生的说话语境,创设情境,充分挖掘学生的说话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进行内部的语言加工,最后转化成自我语言,最终促进小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郭忠 《学术交流》2012,(3):33-38
天道与自然是中西方法律的形而上基础,它们都起源于人们对世界万物本原的形而上思考。人们普遍认为顺应于天道或自然,人们就会拥有正确的行为方式,社会和人生就会拥有正确的发展方向。但是,中西方在认识自然和天道的时候,却产生了不同的方法,古希腊人的认识路径是以语言为桥梁,经历了从质料到形式、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路径,而中国古代始终不以语言为认识终极秩序的载体,从天命到天道,在认识万物终极规律的时候,始终站在天人合一的立场,强调对道的自证自悟,而非知识化形态的表达。而这种分歧带来了中西人治和法治思想的缘起。  相似文献   

15.
任海棠  杨娜 《唐都学刊》2011,27(4):96-99
本课题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法,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探讨西安地区人们的语言态度对普通话与陕西话语码转换的影响。试图解读陕西方言文化自信与官方语言推广之间的矛盾与和谐。研究发现,人们对于这两种语言变体的态度中既包含了对语言交际功能的认知因素,也包含了情感因素,因此,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不可忽视西安人对其地域方言的认同感与文化自豪感。  相似文献   

16.
连瑞枝 《社会》2018,38(3):170-202
明代中央王朝以违背伦理与礼仪原则为由废除西南土官。正统年间,革除鹤庆土官,改派流官。官员将佛寺改建为庙学,打击活佛信仰,士人也莫不以毁淫祀、诫僭越之名倡议正统祀典。此时,邻近土官开始谨慎处理身份与仪式的政治问题,并在经学传统中寻找身份、仪式的合法性基础。本文以云南丽江府与蒙化府的两位土官为主要研究对象,讨论他们如何以古代诸侯的身份,致力于建置相应的仪式和祠宇,如:(1)修建家寺、宦祠乃至勋祠与报功祠等;(2)将神话转为符合仪式正统的山川祭祀,成为土官领地的守护神;(3)建立宦谱,以文字书写的方式将氏族神话、传说系谱纳入正统历史叙事,并强化边境土官世系的优越性。通过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土官的一系列作为,本文探究了土官在维护地方声望与地方利益时所采取的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17.
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解读与建构摭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彦 《社科纵横》2010,25(6):169-170
由于各方面的因素,高校青年教师对于师德建设不以为然,以至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难以为继,这就迫切需要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进行认真解读和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18.
“网络造句”是我国近年来出现的特有的、空前的、最热烈的文化现象.本文撷取网络造句的大量语料做微观考察,同时将它们纳入后现代社会、泛娱乐化的宏观视野,以及草根文化狂欢现象的宏大叙事中,运用大众文化理论、特别是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从多学科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系统地分析当前网络传播中草根狂欢现象背后的各种建构性力量,以揭示当下人的生存状态和一个时代的深层图景.  相似文献   

19.
杜娟 《社科纵横》2012,(9):167-169
价值理论是索绪尔语言符号观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最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和混淆。本文从语言的共时性特征入手,对索绪尔语言价值的交换原则和比较原则进行了剖析,从而对语言价值的特征,价值和意义的区别,价值的来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对进一步理解索绪尔的价值理论,进而对正确理解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观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周浪  孙秋云 《社会》2017,37(4):1-31
本文通过对苏北望村基督徒因病信教现象的考察,关注信教农民的宗教心理及其演变。用"信念"来把握农民"信"的起点心理,它蕴含了个体面临生命困境时寻求宗教帮助并对之赋以期许的自然心态和家庭伦理。"信念"的宗教建构、"信念"的情感嵌入以及"信仰"要求三个宗教操演环节促使个体心理的由俗入圣。基于原有病型及其疗效基础上的个体与宗教间的互动,信徒发生了信念坍塌、信念过渡和信仰升级三种类型的心理分化。"信念"操演与分化构成了农民宗教心理演变的机理,也形塑了农民的信仰方式。文章进一步探讨"信念"对于理解中国农村宗教实践中的个体宗教心理、宗教皈信、宗教复兴等议题所具有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