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理论界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实践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对实践自身内在主客观基本矛盾运动发展规律探究不够。笔者认为,实践是诸种矛盾交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其中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矛盾起主导作用,二者在现实实践中,既对立又统一,相互渗透,双向作用,实现一级高于一级的新质水平上的相互转化和相互融合,这就是实践主客观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
《朱光潜全集》已由安徽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这在美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朱光潜是当代中国少数称得上学术泰斗的人之一,他不仅具有广博丰厚的学识,深邃细密的思想,而且具有一种献身于真理和为真理而不断否定自己的崇高品德。他的全集将为我们开辟一个新的丰富的知识库藏,同时将为我们提供一个伟大学者的详实的写照。朱光潜在美学上是以主张“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闻名于世的。“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既是他全部理论的支点,也是他整个生命的支点,他的大多数探求和大半个人生是围绕这一命题展开的。二十年代末的渴求,四十年代中的苦闷,五十年代与六十年代间的激情,八十年代以后的自信,可以说都是或为这个命题而生或为这个命题而发的。他之所以如  相似文献   

3.
再论朱光潜的美是主客观统一命题闫国忠(一)长期以来.朱光潜是被看作为主张美是主客观统一派的。与朱光潜对峙的一方是吕荧、高尔太,他门是主张美是主观的一派;另一方是蔡仪、李济厚、洪毅然,他们是主张美是客观的一派。从主张美是主观的、客观的、乃至主客观统一的...  相似文献   

4.
按照传统的流行观点,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了感性认识,再经抽象思维上升到理性认识之后,就能直接拿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了。譬如常见的说法: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跃(即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解决的是认识世界、形成理论的问题;而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飞跃(即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活动),解决的是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实现理论的问题。似乎在第二个飞跃的过程中,没有一个继续认识的问题。不错,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是有一个指导与被指导、检验与被检验的问题;认识过程的这第二个飞跃,也的确主要解决的是人们改造世界、实现理论的问题。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理性认识与未来实践活动的关系,实际上并非仅仅只存在着指导与被指导、检验与被检验的关系,而同样客观地存在着一个继续认识的问题。这个认识过程具体可以分为两个小阶段:首先是处于理性认识与未来实践活动“中介”阶段的认识活动,其次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认识活动。后者一直为人们所肯定,而前者始终被人们所忽视或否定。为此我们着重谈谈前一阶段的认识活动。  相似文献   

5.
近二十余年来,经济学领域中的一门新兴的学科——物质利益理论,在国外迅速发展起来。我国在近五、六年来也已开始研究。这个新兴学科的范畴体系已经大体建立,但关于物质利益的经济实质,即物质利益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却存的很大的分歧意见.物质利益理论的发展和意见分歧物质利益理论做为社会科学的综合理论或边缘科学,从资产阶级启蒙主义理论家开始,已经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使物质利益理论建立在辩证  相似文献   

6.
我认为,精神活动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当代哲学的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本真回答将直接是当代哲学的突破和飞跃。当代中国学术界所力图建立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实践本体论、实践一元论都奠基在对此问题的本真回答之上。精神活动的本质问题是发展当代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阿基米德点。但中国学术界一直简单地将精神活动看作外部客观世界的反映,以至于我们的哲学事实上一直处于无根状态。《求索》1988年第2期发展的方世南同志的文章展示了中国哲学工作者的一种突破意向,从将精神活动认  相似文献   

7.
历史主客体范畴的确立主体和客体作为哲学范畴,在古代就已出现,亚里士多德在本体论意义上使用过这个术语。他说本体是性质、状态、关系、活动等等的承担者,是主体。而性质、状态、关系、活动等则是属于本体的,是主体的宾词。他所谓的主体是指具体事物,实际上就是客体。霍布斯认为“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费尔巴哈也说“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他们同样都是把主体看作是客体。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主体一词也常常是在本体的  相似文献   

8.
一、主客观统一原则的历史轨迹认定犯罪 ,追究刑事责任 ,行为人在客观上必须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 ,主观上必须具有罪过 ,两者相互依存 ,不可偏重 ,是一条反映阶级性的客观法则。在奴隶社会 ,如《汉摸拉比法典》第 10 9条规定 :“倘犯人在卖酒妇之家聚议 ,而卖酒妇不报捕此等犯人 ,送之官庭 ,则此卖酒妇应处死。”[1]可见 ,要处死卖酒妇 ,她主观上必须明知聚议的是犯人 ,而客观上有不报捕犯人的行为。又如埃及刑中惟伤害神圣牲畜 ,如非由于过失 ,而系出于故意者 ,则构成了背誓罪。可知古埃及刑法就有过失与故意之分。又如古罗马刑法有厘定责任…  相似文献   

9.
真理是过程     
实践是真理发展过程的基础 “真理是过程”,这个著名的命题是列宁提出来的。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黑格尔关于认识过程的辩证法思想时,加了一个批注:“真理是过程。人从主观的观念,经过‘实践’(和技术),走向客观真理。”在相应的一个方框里,列宁又指出:“生命产生脑。自然界反映在人脑中。人在自己的实践中检验这些反映的  相似文献   

10.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一个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问题。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是人们生存发展和从事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最一般、最基本的对立面。人们不论作什么事情,都是通过主观来同客观打交道,交锋。人们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克服主观与客观的对立,使之达到统一——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从而对客观世界实行有效地改造。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阶段是这样,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乃至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社会阶段也是这样。因此,主客观统一的问题,不仅是理论上或哲学史上带根本性的问题,而且是实践上或社会发展史上带根本性的问题。建立科学的主观与客观关系的理论,是人类  相似文献   

11.
腐败现象产生的主客观根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行为是在外界环境刺激下,由"人格需要"和"人格判断"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这一角度看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有两个方面:一是人的主观方面,即人格素质结构;二是客观方面,即环境刺激。腐败现象产生的主观原因是腐败分子的人格存在缺陷,特别是政治素质、道德氏下;其客观根源是外界环境刺激,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单位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交环境。  相似文献   

12.
归责原则是侵权行为法理论的核心,归责原则的适用则是一项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课题。笔者从主客观归责原则包含的几种独立归责原则的概念、适用条件、适用范围及适用情形的论述中加深读者对不同归责原则使用的理解。本文就无过错责任原则与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与公平责任原则的区别表述了自己的观点,对于主客观归责原则最终应该保护的是真正善意的受害人作了一定论述,阐明了本文主旨即主客观归责原则应分情况灵活适用。  相似文献   

13.
1985年5月13日至15日,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历史、语言、哲学研究所哲学研究室和莫斯科大学自然系哲学教研室以及苏联哲学协会共同在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科学城(新西伯利亚)举行了“科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科学发展的因素”的全苏讨论会。参加讨论会的有苏联各城市的哲学家和新西伯利亚科学中心的学者们。组织委员会主席科切尔金(新西伯利亚)强  相似文献   

14.
刑事证据(下简称证据)是整个刑事诉讼活动开展所围绕的基石问题,证据的本质属性是什么?至今仍是法学界讨论研究并引人关注的重大课题之一,笔者愿就此问题,试图通过逻辑分析的方法,谈点粗浅看法。一、对证据概念的逻辑定性分析。我国《刑诉法》第三十一条规定:“能  相似文献   

15.
美,来自何处?美学理论有三种常见的回答:美在客观,美在主观,美在主客观统一。客观主义美学理论,抛弃了具体的事物,找到的是抽象比例和规律;主观主义美学理论,丢失了具体的人,找到的是抽象的心理活动、心理状态。这两种美学理论殊途同归,都清洗掉了审美发生时的周边环境。而美在主客观统一,则跌入寻找第三项——意象抑或形象的逻辑循环。回到生活实际,我们说美——编织于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6.
建筑中的主客观现象普遍存在,本文探讨了建筑形式美、室内环境、色彩处理和住宅设计中的主客观现象,以及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建筑中主客观现象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美学领域中关于共同美问题的讨论很是热烈,随着对美的本质和美的特征的深入探讨,共同美得到了多数论者的赞同。但是,也有同志持反对意见,认为“从本质上看,处在不同时代的不同阶级不可能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评价,‘共同美’是不存在的。在阶级社会中,人的审美差异主要表现为阶级的差异。但是,由人的美感差异,进而得出否定共同美的结论,恐怕是不符合人类的全部审美实践的。人的美感的阶级差异,是人类审美活动中的一个特殊部分。在存在着阶级差异的情况下,是否还存在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的东西呢?是否还存在着共同美呢?答案将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8.
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全卩历史的基础,而物质资料生产的状况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尸一),所以,一卩人类社会的运动和发(尸一)的历史,说到底是社会生产力运动和发(尸一)的历史。因此,研究社会生产力的运动及其规律性,就不能不是历史唯物论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全部历史的基础,而物质资料生产的状况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一部人类社会的运动和发展的历史,说到底是社会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历史。因此,研究社会生产力的运动及其规律性,就不能不是历史唯物论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冰心 《百姓生活》2010,(5):14-14
几年前,朋友送给我一株仙人球,只有婴儿拳头大小,却长满了锋利的刺儿。朋友说,你天天接触电脑,放上它,可以净化空气,励人心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