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真理就其内容来说是客观的,就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真理。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这就是社会实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能够直接改变现实,具有直接现实性,同时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纽带、桥梁。因此,实践是检验思想理论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除此之外,没有第二个标准。  相似文献   

2.
实践推理这一概念是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评价黑格尔思想时提出的。过去把它混同于实践范畴,没有把它作为独立的课题加以专门考察,有必要重新考察之。本文从认识论上专门研究实践推理的提出、它的含义和它的结构的建构,以及它在人们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并说明研究这个问题的深远意义。一、实践推理的导出实践推理是个边缘概念,它把人的主观活动和客观活动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新概念,而实践过程本身本来就是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过程,把实践活动这种见之于客观的主体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同志在他的哲学著作《实践论》里,阐述了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其中,由实践到认识,即由物质变精神这个飞跃过程论证得比较详细,认为它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对于由认识到实践,即由精神变物质这个飞跃过程则讨论得不够。马克思曾经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9页)关于如何改变世界,如何使“主观见之于客观”(《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445页,以下引自该书的只注页码)的思想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极有特色的一部分。需要我们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原理,完整地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一、数学认识的活动人类为了生存、进步、发展,必须对客观世界事物的属性进行认识,以便利用它来为人类服务,为人类造福。人的认识活动是极其复杂的。但总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也就是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循环往复,乃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一个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问题。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是人们生存发展和从事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最一般、最基本的对立面。人们不论作什么事情,都是通过主观来同客观打交道,交锋。人们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克服主观与客观的对立,使之达到统一——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从而对客观世界实行有效地改造。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阶段是这样,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乃至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社会阶段也是这样。因此,主客观统一的问题,不仅是理论上或哲学史上带根本性的问题,而且是实践上或社会发展史上带根本性的问题。建立科学的主观与客观关系的理论,是人类  相似文献   

6.
正确的感性认识是不是真理?这是一个涉及如何把握真理这个哲学范畴的科学含义的重要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探索真理,认识真理,坚持真理,并用真理来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什么是真理呢?真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真理的这一规定,是符合马列主义真理观的。真理是认识论的范畴,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列宁选  相似文献   

7.
意志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客观是手段,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在心理学中,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动体现在意志过程,意志过程应是最精彩、最有价值和最丰富的篇章。但意志理论的研究却是微弱的,仅意志概念即有歧义,引起了教学、研究的逻辑混乱,影响着意志理论作用的发挥。该仅论及意志概念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论认识是真善美的统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往人们理解认识论,是侧重于认识事物规律的反映论,亦可名之为求真认识论。事实上,事物本质是真、善、美的统一。认识作为人们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种实践活动,也是真、善、美的统一。本文从认识是真、善、美统一的涵义、表现、根据和理论意义诸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华主席办事,事事符合亿万人民的共同心愿,件件代表亿万人民的根本利益。毛主席放心,八亿人民更放心。全党全军全国人民都为我们有了自己新的英明领袖和统帅而精神振奋,豪情满怀,斗志昂扬,信心倍增。毛主席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前景灿烂辉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泉源、动力和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的标准。“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就是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主张“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  相似文献   

10.
按照传统的流行观点,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了感性认识,再经抽象思维上升到理性认识之后,就能直接拿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了。譬如常见的说法: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跃(即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解决的是认识世界、形成理论的问题;而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飞跃(即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活动),解决的是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实现理论的问题。似乎在第二个飞跃的过程中,没有一个继续认识的问题。不错,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是有一个指导与被指导、检验与被检验的问题;认识过程的这第二个飞跃,也的确主要解决的是人们改造世界、实现理论的问题。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理性认识与未来实践活动的关系,实际上并非仅仅只存在着指导与被指导、检验与被检验的关系,而同样客观地存在着一个继续认识的问题。这个认识过程具体可以分为两个小阶段:首先是处于理性认识与未来实践活动“中介”阶段的认识活动,其次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认识活动。后者一直为人们所肯定,而前者始终被人们所忽视或否定。为此我们着重谈谈前一阶段的认识活动。  相似文献   

11.
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范畴,关键在于把握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实践的世界观意义集中体现在世界的二重化上.世界的二重化首先体现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化,实践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过程中,又同时形成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实践同样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同社会实践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社会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见之于行动的中心环节.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社会实践中思想与行动基本矛盾的关键.思想与行动的基本矛盾在社会实践中往往体现为自发与自觉、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个体与群体、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进而解决社会实践中思想与行动的基本矛盾,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同社会实践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社会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见之于行动的中心环节。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社会实践中思想与行动基本矛盾的关键。思想与行动的基本矛盾在社会实践中往往体现为自发与自觉、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个体与群体、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进而解决社会实践中思想与行动的基本矛盾,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证明是诉讼的核心,判断证明成功与否的证明标准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何谓证明标准? 在基本概念都未达致共识的语境中,建构证明标准谈何容易!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证明标准不但可欲而不可求,即便建构也难以操作。与其建构不切实际的制度标准,不如另劈蹊径,转化观念,规范、完善主体及程序等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15.
一、实践活动的双重功能当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以后,便有了人和自然的矛盾.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从事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而要改造客观世界,就必须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这样,人类的实践活动事实上一开始就具有了双重功能,承担着双重任务:既改造客体,又改造主体;既改造客观世界,又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  相似文献   

16.
追求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和发展目标。幸福即幸福感,是人们为着预定目标、人生理想奋斗的过程中以及实现预定目标、人生理想时感到满足的心理状况和心理体验。幸福指数即用于测度和评价人们幸福感强弱的综合指标体系,是人们主观感受见之于客观数据的反映。国民幸福与幸福指数关系密切且复杂,既非正相关,也非负相关。纯粹以幸福指数提升与否作为评判国民幸福的标准和依据,亦不科学。  相似文献   

17.
编辑工作涉及和体现着诸多哲学思维方式。选题必须坚持客观决定主观的唯物主义原则,组稿是编辑对作者和稿件感性认识的宏观筛选,审稿过程体现了否定之否定的客观辩证法,编辑加工微观拼缀是思维的抽象到具体的升华,版式的动态构思与校对的静然恬淡。编辑工作是一门“哲学家”的实践艺术。  相似文献   

18.
正身与心、知与行、主观与客观这种凡事一分为二的观念,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理论源于实践并高于实践、指导实践。这些论断长期以来被视为千古不易的真理。然而,法国当代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家布迪厄对此提出质疑,他学术研究的核心动机就是挑战西方思想史上这种广泛存在的二元论观点。他认为关键在于,不仅要看到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且要看到两者如何密不可  相似文献   

19.
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它表现为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文明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文明。物质文明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获得的精神成果,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针对不同的历史条件,使用文明这个概念,有着不同的含义,因此文明是一个历史范畴。  相似文献   

20.
价值是一种主观性存在,而不是一种客观的实体、属性和关系,因为价值不是从来就有的,价值看不见摸不着,而又总是与人们的主观感觉同进退共存亡。否定价值的主观性,试图在客观世界中找到价值的原形是错误的、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