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古以来,壮族就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壮族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壮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还有一部份分布在云南、广东等地。壮族有一千多万人口,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育自己的民族语言——壮语,它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过去对这一系支的语言,也有叫汉藏语系汉台语群侗傣语族”①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壮侗语族诸语言和汉语的关系非常密切。过去曾经有人认  相似文献   

2.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各民族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这是广西各民族长期以来和睦相处的结果.由于居住在广西境内的人口多属壮族和汉族,因此广西民族关系主要表现在壮族和汉族之间的关系上.从历史上看,壮族和汉族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两民族之间的差别日益缩小,壮  相似文献   

3.
在文山壮族、苗族超度经中所蕴藏的两种民族丧葬文化,显示了壮族和苗族独特的民族个性,折射了两个民族的不同历史,各具特色、多姿多彩,不存在优劣,都是民族同胞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4.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人民聚居最多的地方。壮族是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又是个酷爱歌唱的民族。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同各兄弟民族一样,壮族人民在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壮族民歌就是这些精神财富中一批光彩夺目的瑰宝。它是壮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凝聚着深厚的人民思想,放射着耀眼的艺术光华,好象灿烂的万倾波光,闪烁在我国浩瀚的艺术海洋之中。  相似文献   

5.
壮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壮族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是壮族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壮族文化的重要栽体,充分体现了壮族的民族伦理文化特点.壮族民间故事《妈勒访天边》充分体现了壮族勇于探索自然、改造自然、勤劳勇敢、坚韧不拔、团结互助、乐于奉献、诚实守信、恪守诺言等民族伦理文化特征.全面系统地发掘、整理、研究,批判地...  相似文献   

6.
壮族歌咏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形式也独具特色,它是壮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审美人类学视野的观照下,通过对壮族歌咏文化的实地调查,进一步探讨壮族独特的以歌代言的诗性思维与民族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7.
十二生肖是一种文化符号,是传统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十二生肖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其丰富想象力的文化结晶。壮族以"乌鸦"取代"兔",以"蚂蚁"或"熊"取代"羊",其余10个生肖名称和排列与汉族相同,从而形成本民族独特的生肖文化。它与靖西壮族地区的"万物有灵"观念、鬼神信仰观念和祖先崇拜息息相关,对现代壮族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壮族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形象、生动、真实地展现出了壮族社会的历史发展,饱含着壮族人民对自己乡土的热爱和怀念,是承载壮族人民伦理道德观念和道德理想的重要载体.它彰显了壮族劳动人民的优秀道德品质,反映了壮族人民的道德评价观念,表达了壮族人民的道德理想追求,因而也成为了壮族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和载体.  相似文献   

9.
考求方言俗语的本字,绝不是要为方言俗语寻找历史依据来使它与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语(现代汉语即为普通话)分庭抗礼;相反,通过考求方言俗语的本字,有利于纠正某些对待方言的非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可以使人们清楚地看到如下事实:作为同一民族语言的地方变体,方言总是从属于民族共同的标准语的,而且和民族共同的标准语一样,也是同一语言的继承和发展;至于某一方言中那些不合于标准语的方言词汇,主要是源于民族共同语语音的历史演变或词义的引申。拙文对几个四川方言词语的本字的考证,便是对上述论点的有力证明。  相似文献   

10.
花婆神话是壮族神灵崇拜中的一种社会历史叙事,其中蕴涵着壮族建立在生态伦理基础之上的人神同构性与矛盾张力,由此也可以推演出壮民族生态伦理缔结的依生、竞生、整生等种种范式。  相似文献   

11.
广西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韦玖灵副教授的专著《壮汉民族融合论——历史上壮汉民族融合与同化现象研究》,已由气象出版社于 2 0 0 0年 8月公开出版发行。该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历史上壮汉民融合与同化现象研究”的最终成果。研究历史上壮汉民族的融合与同化现象 ,目的在于让世人了解自古以来壮族和汉族这两个中国社会中人口最多的伟大民族的频繁交往与密切关系 ,相互融合与普遍同化。主要内容有 :古老的稻作民族与“那文化”;壮族先民与南来的中原民族的关系 ;从壮族称谓的演变到壮族的形成 ;儒学在壮族地区的传播与壮汉民族的相互…  相似文献   

12.
由于壮族地域特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两者之间在内容上具有内在关联性,从壮族地域特色文化中汲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精神内涵,并根据壮族地域特色文化的生成法则、存在方式以及壮民族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地在壮族地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认同;借鉴壮族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播历史经验,以壮族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化和文化转型、重塑为契机,努力开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认同新途径,新方法是当代学者研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3.
古代壮族法律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民族是我国各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壮民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对于促进壮民族自身的发展乃至整个中国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民族法律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从壮族历史的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壮族传统法律文化,寻求在壮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民族法律文化,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区域自治的途径,是一项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4.
壮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悠久,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据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壮族共有1330余万人,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贵州、湖南等省(区)内。其中,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族约有1230万人,占全国壮族总人数的92%强,他们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百色、河池、柳州等四个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壮族形成了许多本民族共有的文化特点,但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各地的壮族在文化特点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本文仅就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改土归流的进程,壮族土司社会的社会结构、地方经济、文化意识、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都在壮汉民族交往的历史背景下不断地演进和转型.其过程体现了制度文化存在的普世性意义,具体表现为在文化嬗变中彰显国家、地方、民众之间的互动与制衡;民族文化在社会变迁中融而不合,呈现出生态审美的壮族文化特质;文化边界变动下土司社会各群体固有自己的内在秩序.当我们把壮族土司制度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来看时,就会对改土归流后土司势力长期延续的历史有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从壮族舞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看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舞蹈具有强烈而鲜明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它集中体现了壮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体现了壮族的民族性格、意志、心态和观念,因而也就具有了不同于其他民族舞蹈的特征和个性。它不像一般舞蹈注重向表演性发展,而是保持自娱性;不像一般舞蹈注重向个体性舞蹈发展,而是保持群体性;不像一般舞蹈注重向表演技巧性发展,而是保持自然朴实性。壮族舞蹈活动往往在壮族人民的节假日、歌节、歌墟以及喜庆婚丧的日子里进行、集宗教、政治、娱乐、教育、庆典、生产、交流等诸多活动为一体,表现出它的大文化特征和泛艺术化特征。因此,在壮族人民眼中,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因而壮族舞蹈具有多样性、综合性的价值功能特征,具有实用性、群体性、民俗性、自娱性的性质特征。  相似文献   

17.
论壮族歌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族民歌浩如烟海,源远流长,许多作品在人民中间世代相传,吟唱千百年而不辍。这固然是由壮族那天赋的喜歌善唱的民族特点所决定,但同时也与“歌圩”这种传统风习的特定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这样说,歌圩是壮族人民歌唱才能的“大教场”、“大考场”,也是壮族民歌的“大宝库”。因此,我们在这里,着重地从历史的角度,对壮族的这一传统歌节进行探讨研究,这对于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艺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将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读了武文同志在《民间文学论坛》上发表的《“鸡招”考释》①一文,使人获得启发和教益。壮族民间仍十分流行崇鸡的习俗,本文想以桂林壮族地区人们崇鸡习俗的表象为例,探讨其源流及其产生的原因。同时,就笔者的所见所闻也谈及其它地区壮族和兄弟民族的崇鸡习俗。桂林壮族多居住在边陲山区,他们是越人的后裔,经过历史的演变和民族的融合,他们  相似文献   

19.
壮锦文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锦是壮族民间妇女的传统工艺品,也是广西最有代表性的工艺品之一。它以彩色丝绒线为纬,原色棉线为经,相互交织而成。壮锦不仅工艺精湛,图案简练精美,色彩丰富艳丽;而且质地结实耐用,种类繁多,花样新颖,体现了壮族妇女匠心独具的高超技艺。它既是壮族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品,也是供人欣赏的艺术品。壮锦上的各种图案纹样、艳丽的色彩,既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又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和宗教信仰。它既是壮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20.
壮族族称音义探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民族。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她对祖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从关心壮族人民出发,以积极的态度,对壮族的政治、经济、历史、军事、民族、宗教、语言文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推动了壮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近几年来因课题研究的需要,我除了回壮族地区作社会调查外,还比较广泛地拜读了有关壮族历史学、民族民俗学、宗教学等方面的著述,其中有一些疑惑,需与行家商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