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发展带来了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充分享受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满足之后,却又不自知的陷入了物质利益至上的泥潭。现代社会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满足基本需求后的人并没有正常地寻求更高一级的精神需要,或者有寻求尊重、归属感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但发现这些需要越来越难以得到满足。富裕的人们受到了物的包围,人们的消费欲望和消费心态恶性膨胀,扭曲了人性和经济行为本身,提升物质生活水平的背后是整体生活质量下降和生存无意义。这种情况要求我们对消费行为进行伦理分析与思考,探讨社会的伦理风尚、个人的道德观念对消费行为的制约和影响,用经济的杠杆、行政的手段,特别是道德的力量引导消费。帮助人们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引导合理的消费行为,规正完善的消费取向,体悟生存意义的完满。  相似文献   

2.
菲茨杰拉德小说中消费主人公和物之间的关系表现在,物的价值已不再取决于其本身能否满足人的需求或具有使用价值,而是取决于作为交换体系中消费者的身份符号的价值。而《夜色温柔》的消费场景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在:一方面,社会低阶层成员被“物化”,成为高一阶层消费者购买、甚至浪费的商品;另一方面,社会高阶层成员的消费选择往往成为努力获得“晋升符号”以向高级阶层靠拢的社会低阶层成员效仿的对象。总而言之,《夜色温柔》中的主要人物都陷于消费陷阱中,陷入对物的符号价值的永无止境的追求中,而丧失了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展现的是现代消费社会的主要病理症状。  相似文献   

3.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认为,在消费社会中人们消费的不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符号赋予的意义。对消费的过度追求导致人们失去理性,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冷漠,人们的心灵受到商品的异化。乔治·爱略特在其作品《米德尔马契》中展现了广阔的消费文化图景,反映了消费主义泛滥的文化现象和她对消费文化的担忧,并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抨击,把消费文化诊断为一种现代社会疾病,并提出了医治此疾病的药方。  相似文献   

4.
纵观现当代文学,乡土作家的内心深处自始至终都被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纠结着,而且乡土作家对两种文化还要忍痛作出选择。由于这种选择受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宰制和牵引,其选择从整个历程上看是从"农村包围城市"到"农村城镇化"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5.
生产和消费范式是以"物"为视域分析现代性制度和日常生活的两种社会理论范式。集体经济时期,农村制度安排具有"去商品化"特征,农民日常生活层面"神圣化"和"去神圣化"并存。改革开放后制度变迁以"商品化"为方向,日常生活中农民则"双重分化"。现阶段包括农村公共物品"去商品化"等改变"物"的供给逻辑的制度实践,对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代的消费实质上是一种意义的消费,也就是说它是一种文化的渗透。品牌是现代消费社会的特征性元素,它是一个整合性的价值体系,符号价值是它基本的构成单元也是品牌社会生命延续的支点。作为消费社会中的品牌,它不但具有艺术的特性,而且也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质,于是用"艺术-文化"系统来解释品牌的价值转换机制就有了理论的依据。艺术和文化成为经济事物的桥梁是"情感"。我们可以把品牌视为一种情感劳动,它通过联想表达一种文脉关系。如何与消费者建立起长久的情感联系是品牌传播的一个实质性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品牌的经营者需要完成一系列的观念转变。品牌是一种包含艺术和文化特性的经济事物,其价值并非只是市场层面的,只有把握住那些看似"非经济"的因素才能实现其经济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从古代人政治参与的积极自由到现代人免于干涉的消极自由,自由范式发生了根本的转换,而其根源在于现代性。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现代社会,实现的只是外在、形式的自由。要达到全体人真正的自由,既不能是一种哲学理论的构建,也不能是"政治的回归",只能是马克思所说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8.
工作与家庭是人存在方式的两个维度。在现代技术文明社会,工作与家庭冲突反映了人本真存在方式与现代技术文明所重构的人存在方式的冲突。"以工作为中心"文化严重侵蚀家庭生活,并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从哲学上、从人的存在意义上反思现代"以工作为中心"文化对家庭的深层冲击,反思现代文明工作与家庭冲突的深层次原因,对深刻认识现代技术文明入侵家庭生活并进而向个体生活的全面攻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日本现代派作家安部公房的作品受到了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在《魔法的粉笔》中,"氩先生"象征着处于困境又不甘于命运的摆布,遂借助想象来获得某种程度的精神解脱的可悲的现代人。"夏娃"是现实的化身,象征着当时社会里,思想上冷酷与拜金、行动上虚伪与莽撞的现代人。粉笔是权力的象征,是连接"氩先生"与现实和新世界的重要工具。封闭的小屋和墙壁象征封闭的社会,以及这种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人的孤独感觉。  相似文献   

10.
墨子消费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以消费合宜性的社会向度与民生向度表达了其"兴利天下"的消费正义。墨子认为,消费应当"兼"及天下众生,并富有爱人、利生的道德内涵,他从人性欲生的视角,阐述了消费不仅担负着养育万民之"生"的"生生之道",也承载着义利天下的社会责任。墨子以消费利"生"的合宜性为度,剖析了消费的民生主义特色,与孔子以"礼法"为核心的消费观念不同的是:墨子消费伦理思想表现出强烈的关注民生的道德实践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词汇"以物指人"现象主要通过隐喻和转喻两种机制而产生。隐喻通过心理相似把事物和人联系在一起,转喻通过人与物的相关性联系人和物,它们都是通过对物体的认知揭示人的特征借以指人,少部分特征得到突显,大部分特征被隐藏。"以物指人"现象一部分是原有词的义项增生,另一部分则是短语词汇化产生了新词,来源于不同性质的词汇现象。这些词语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具有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产品形态具有符号特征,表明产品的"身份",其寓意既包括"物"的层面,也包括"事"的层面。人的生活方式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对产品的消费方式,产品符号因而往往成为象征生活方式的符号。研究产品的符号功能、了解它在现代消费文化中的作用,对于设计开发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新产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未富先老"的现状决定家庭养老依然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养老模式。要使现代家庭继续承担起传统社会的养老重任,必须从传统孝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推动其现代转化,以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鉴于自近代以来,孝文化往往与"三纲五常"联系在一起不断受到批判和误解,所以应该从内涵丰富的传统孝文化中剥离出孝养思想这个合理内核,赋予其时代意义,构建以"新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新孝养文化。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社会消费模式发生了质变,那就是符号消费的产生。符号消费逻辑运作的前提是物必须成为符号。在物的世界与人的精神世界的交互运动中,物具备了符号价值与社会意义。因而消费体现为复杂的、综合性的文化现象。消费并非与他人无涉的纯粹的个人行为,而是关乎他人的伦理行为,关乎他人的生存资源、他人的感受、他人的权利。在符号消费过程中,消费者主体不断趋于精神性的自我实现,破坏并也生成着新的伦理文化,解构并建构着新的社会伦理关系与结构。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的头一个10年,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一方面是"消费生活"开始成为主导;一方面是"温饱生活"逐步淡出。伴随生活的变化,我们对生活的理解也开始了变化。在这种变化中,主张消费生活,享受消费生活,成中国人的现代生活宗教。而我们的消费生活宗教信仰,是由"信仰广告"来引领和确证的。信仰广告已经成为今天中国人消费生活信仰的"历史导向"(华丽外衣)。中国人在现代消费生活里所以信仰广告,不仅与人类对传播的"本质信仰"相关,也与我们市场的"高度繁荣"和"过度竞争"有关。要想在丰富度和竞争度极高的市场中不迷失方向,信赖和信仰广告,是我们惟一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为我们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人被商品物化、异化的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丰富大学生的生活的同时腐蚀着大学生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大学生日益趋于崇尚物质消费,追求享乐主义,呈现出异化消费的特征。马尔库塞所批判的"异化消费"现象对于我国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消费社会中,消费越来越被具有社会意义的符号性的东西所渗透,并逐渐呈现为一种文化意义的消费.文化消费承栽着社会意识形态功能.一方面它重新塑造着社会需要的消费者;另一方面又制造了物的新的意义和价值,保证社会制度的延续和创新.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对大众的影响能够渗透到一切领域中.文化消费的意识形态充分重视人的情感体验,并对消费者产生长期的、积累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当代的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既彰显了现代性之困境,又进一步推进了现代性。自由主义作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它自身蕴含着无法克服的矛盾,社群主义站在新的理论基础上试图克服甚至超越"现代性";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正是扬弃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实现人的真正自由与平等、解决现代性危机的一种积极的理论样式。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老子的生命观,从道的无物状态、有物状态入手,运用诠释学方法对老子的"复归其根"进行了新的解读。分析认为,生命属于道的有物状态,生命的本原是道,生命的归宿也是道;在此意义上,生命归于道即是"复归其根",亦即生命从道出发,在离道而去的同时,又向道而归,并以生命之"死"的方式完成向道而归。分析结果表明,从"物"的意义上说,"复归其根"就是构成生命的"物"由道之外回到道的有物状态、有物之道,并由道外之物转化为道中之物;但是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复归其根"就是为生命寻找死之"无限"。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阶级理论在资本全球化进程中受到"无阶级的神话"的质疑与挑战。而考量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关键在于对人与人之间物质联系的考察,即它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之为人的存在状态的整体考察。马克思不仅着眼于"现实的个人"的存在及其活动这一客观事实,而且包含着个人在历史观维度上所生成的"意义",即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之所以与交往、价值、商品、货币和资本等概念联系起来,是因为个人是以阶级的身份而存在的。阶级这一概念呈现出的正是个人在历史观维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