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研究明清关中书院与文学之关系,从社会文化史视角对明清关中地区书院的复兴、书院的学术、书院与科举、书院与文人之风气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认为明清关中书院对明清关中文学发挥着促进作用,为科举人才的培养和文学环境的营造创造了条件,成为明清关中文学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2.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作为中国历史文化重镇的陕西关中地区,曾先后出现过多所书院,这些书院创建及沿革时代、命名特点、创建缘由、创办方式,均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书院的功能主要有:崇祀名人先贤之地、修书或侍讲之地、教育机构、名人学者研习经典兼议时政之地、藏书、刻书之地。  相似文献   

3.
为了整理研究陕西书院的历史概貌与区域特征,采用历史考证、统计与分析等方法,研究认为:陕西自唐代以后日渐沦为全国书院发展落后区域,多灾多难的社会环境、日益衰弱的经济基础、教育之传统与思想文化之保守等是陕西书院发展历史的最主要背景。作为人文荟萃之地的陕西书院,在陕西学术、教育、文化史上的历史留痕是不可忽视的,而关学与实学的标举发扬是陕西书院划在中国书院史上的最亮痕迹之一。  相似文献   

4.
李玉才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7):27-29,73
从1925年冯玉祥进行为期一年的西北开发,分析了冯玉祥此次开发西北的目的,以及史学界对此的不同看法,结果发现:基本认识上都侧重于冯玉祥对军事实力的培植。但这并不是其唯一目的。冯玉祥此次开发西北,除了增强军事实力外,还有借此为施展自己政治抱负而进行的一些尝试:(1)践行孙中山西部开发思想;(2)贯彻兵工政策、避免参加内战;(3)尝试治理国家以及实践"民生主义"等同样也在其开发西北的目的之中。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县域城乡发展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与均方差决策法相结合的方法,对2012年陕西83个县、10个地级市以及三大区域(关中、陕北和陕南)的县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做出评价。研究表明,陕西83个县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总体呈现“关中中等偏上,陕北两极分化,陕南中等偏下”的特征;陕西10个地级市的县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排名依次为榆林、西安、宝鸡、延安、咸阳、渭南、汉中、铜川、商洛、安康;陕西三大区域的县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排名由高到低依次为陕北、关中、陕南。  相似文献   

6.
赵文、刘辰翁和刘将孙都是凤林书院词人。赵文和刘辰翁是"同党",同为白鹭洲书院的弟子,有共同的亡国之痛,他们的交往、唱和是"同党"的相慰。赵文和刘将孙是"忘年之交",他们极论一世人物,唱和的诗词甚多,赵文肯定刘将孙任教于元王朝是为儒家礼乐制度争一脉,他们是"忘年之交"相勉。赵文、刘辰翁、刘将孙的文章学问对庐陵欧阳守道等的文章学问有承继也有创新。  相似文献   

7.
吴三大     
吴三大,原名吴培基,号长安憨人,1933年10月12日生於陕西西安碑林之侧一家书香门第。现为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陕西艺术培训学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有突出贡献专家。吴三大自幼酷爱书画,少承家学,启蒙颜柳,从师王正基、苗子健,得力於汉魏六朝之神韵。40余年来,精心研习书画艺术,后又与国画大题赵望云、石鲁等名家来往甚密,学习交流技艺,自此笔底大进。长时间的临摹不辍,博采众长,刻意出新,自成一派。他得天地之慧赋,思捷才俊,洞察精微,气概憨微,性灵通疏。吴三大毕业於原关中书院改建之束南中学,…  相似文献   

8.
陕甘味经书院是清末关中四大书院之一,由官府倡议,责成地方士绅创办。在建立、运行过程中,地方士绅与官员给予了大量物资支持。该书院在办学方式、方针,以及教学方法上均体现了对传统书院体制的改革,尤其是书院独特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学习了更多的"新学"与自然科学。书院山长教士有方,尽职尽责,在教法、禁约与学规方面承前启后。从建立到被合并,味经书院造就了大批的人才,引领了陕西教育的发展脚步。  相似文献   

9.
南宋时期,针对相当一部分士人在国家与民族命运危急关头表现出来的廉耻之心丧失殆尽的问题,以朱熹和张栻为代表的理学家认为科举制度到了改革、社会到了重建伦常、用新的价值观念维系世道民心的时候了,他们以其特有的社会责任感,承担起"讲道""传道"的历史使命,掀起了书院复兴运动,以讲道而化科举为建设书院的目标和理想。其"讲道"大要在"续洙泗之正传",而"淑诸人者",无外乎为"忠君、孝亲、诚身、信友,用则泽及天下,不用则无愧俯仰,如是而已"。至于讲学的内容,则各家各派已呈现不同特色,张栻、朱熹的长处是"天理人欲之分"之剖析彰明;而"喻义喻利之论"敷阐精至,则是陆九渊的强项。  相似文献   

10.
通过校史文献考证,意于廓清西北大学100多年来依托西北兴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脉络。认为关中—陕西—西北—西部—全国—世界的互逆循环过程或关系,表现了这种进化轨迹,尤其是其中作为“根”、“根据地”和“立足地”的陕西最为重要。这一思想,在清末酝酿,在民初大致成熟,在抗战时期得以实践和发展,建国以来有反复和调整,并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1.
清代科举家族之中,江西黎川陈氏和山西寿阳祁氏是南北颇为著名的两大文化世家。家族成员们通过科举入仕,在嘉道咸同光各朝,名人辈出。而两个家族又通过联姻这种方式,得以密切往来,直至民国以降,后代们仍互相唱和,力图维系这种文化上的传承。  相似文献   

12.
关学、实学与心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义的关学指从宋代张载到清末刘古愚的关中理学 ,主要特点是注重实践。关学由张载奠基 ,李二曲将其发展到理学与实学想结合的新阶段 ,刘古愚在实学精神的指导下 ,将近代科学技术及相关思想引入关中 ,传统意义上的关学即告终结。清代关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实学与心学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根据清康熙年间著名作家蒲松龄诗文中有“巫风”、“巫戏”的记述。本文利用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的资料,论证明清及近代山东和江苏傩文化区傩祭、傩戏流行和传播的区域、特点和遗存(如山东微山湖地区的“端鼓腔”,江苏北部的“香火”、“香火戏”,辽宁的“民香”等),并同时探讨戏曲史上迷失了的“齐剧”、“山东姑娘腔”(又称“姑娘戏”、“唱姑娘”等)的踪迹。从而解决蒲松龄诗文中所说的“巫戏”、“巫风”的性质,及其存在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4.
李因是明末清初知名女画家、诗人。关于她的生年今人多定在1616年;《四库全书总目·芜园诗集》条以"是庵"一辞为李因字。爬梳钩稽李因生平资料,李因生年应在1614年前,"是庵"应为李因号。  相似文献   

15.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辛未科状元黄观“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的说法在科举史上一直是个谜团,不同的朝代、版本、专家均有争议。文章从黄观的出生历史、科考记录以及明代科举制度的变迁出发,发掘新材料,提出新观点,重新考辨黄观“连中三元”的史迹。  相似文献   

16.
新近发现的席夔墓志是唐代重要的诗人墓志,不仅可以明确席夔的生卒年、家世、科举、历官等生平信息,对研究其文学成就和交游往还也有重要价值。首先,墓志揭示了席夔的文学家世,祖父席豫为唐代著名文学家,与张说、韩休等人关系密切,为文为官备受推重;表兄李舟是唐代著名散文家、音韵学家,与梁肃、杜甫、岑参、刘长卿皆有交往。其次,从墓志评价及席夔现存文学作品可知其文学创作与科举、仕宦经历息息相关;与其有文学交往者如韩愈、白居易、元稹、刘禹锡、陆畅等皆为中唐文坛的扛鼎人物,呈现出中唐时期特定的文学环境。再者,墓志撰者陈讽是中唐时期代表性诗人,书者裴潾是唐代重要的文学家兼书法家,亦是席夔墓志重要文学价值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明中叶学者、书法家丰坊《诗经》学著作多被斥为“伪书”,评价也因人废书。丰坊《诗经》学著作是特殊时期的特定产物,他与同时期的杨慎与季本《诗经》学都具有明显的考据特征,明晚期的梅鷟、陈第、焦循等继承明中期考据学特征,直接开启清代《诗经》考据学,影响清代《诗经》学乃至经学发展。  相似文献   

18.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其治国思想多有创新,尤其在盐业管理方面,首倡食盐专卖制度,于国于民皆有利,并为后世沿袭。因在盐业发展史上的贡献重大,管仲被奉为盐宗神而受到祭祀。另外,国人“尊古”的传统心理,清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及同治年间战乱后的社会重建需求等,也是管仲得以被尊为盐业行业神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状元娘子》是台湾著名作家高阳先生的长篇力作之一,小说描写了晚清状元洪钧与风尘女子李蔼如的爱情悲剧。高阳根据史料来源,突破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传统套路,进行重新创作,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深入刻画,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残酷束缚与压迫。作者运用高超的写作技巧,使小说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生动地展现了一幅晚清世俗生活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20.
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简称无锡国专,原名无锡国学专修馆,始创于1920年底,发起并出资建馆者为施肇曾,馆长为唐文治。在该校的创办及最初数年间,得到了无锡当地商绅的大力支持,度过了初创时期的难关。该校以国学为专科,以"正人心,救民命"为办学宗旨,历时30载,培养一批宝贵的国学专门人才。1927年,无锡国专改制,并更名为无锡国学专修学院,不久易名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此后国专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迎来她的"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