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生与伴侣》2013,(11):54-54
性爱中,很多人都会忘乎所以,不顾一切的形象。当然了,尽情享受性爱是正确的,可是性也是要注意形象的,很可能你的一次不注意形象就会在他的心中留下不好的形象。那么性爱中怎样的形象能让男人发狂呢?  相似文献   

2.
考察从弗洛伊德到福柯和拉康等人关于性的论述,可以看到,性从一种生物学事实和文化源头变成了普遍话语的建构产物,从原因变成结果,其批判性逐渐削弱。在女性主义者那里,性成为一个政治批判概念。巴特勒则进行了一种反向工作:重建性的话语与生物学身体之间的关系,使女性欲望能生长并得以实现。她找到的途径是"述行"(Performative)。性最终被还原成一种未知,打开了一种新的可能维度。  相似文献   

3.
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小说中的性问题是备受读者和批评界争议的话题。但这种性爱书写折射出当代美国社会性伦理观的嬗变和罗斯本人的性伦理观。本文以《垂死的肉身》为个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罗斯小说中的性爱书写是美国当代社会历史在文学文本中的反映,也是对传统犹太性伦理观念的一种反叛和张扬。小说中的性事书写作为推动小说情节演进的助推器,融入了罗斯对性爱伦理的拷问,体现出他对生命个体的理性与情感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网络文学具有反诗意性,具体表现在网络技术带来的超文本性、交互性和多媒体性等特性中,也表现在网络文学的修辞手段以及欲望化叙事等方面,网络文学的"诗意"更多是一种"后现代诗意"。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小说创作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沈从文创作思想和创作实践都有极为深刻的影响。沈从文在表现都市情欲、乡村性爱、"诗与火"内在个人爱欲体验等性爱题材小说方面,自觉借鉴和运用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从而深化了自己的小说创作,但同时也给其创作带来某种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人生与伴侣》2010,(11):53-53
“如今的社会越来越宽容,人的表现欲也越来越强烈,从野外性爱,到夜色掩饰下的公园、车内做爱,再到在网络上挑逗异性……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不仅发生了,还让人目不暇接。这不仅是年轻人私生活的个人选择问题,更可能影响整个社会性心理走向。”我国香港性学博士王伊然关注另类性爱很长时间。面对最近愈演愈烈的视频性爱、车上性爱宣传,她感到自己有话要说。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海明威作品的两大主题─-性爱与死亡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认为,一、海明威作品反映了作者带有几分恩格斯所说的"现代的性爱"意识、又是以男性为主体的本位主义性爱观;二、其死亡主题核心内容为死亡焦虑和死亡超越,反映了作者"肉体必死,精神永生"的死亡观;三、由爱欲(性爱)与死亡的关系可以推导出"爱欲离死亡最近"的结论,而这正是海明威作品两大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所在。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主体接受的角度,简要分析了电视剧本<上海王>对原著--虹影的同名小说<上海王>的颠覆及其根源.从改变剧情设置、让性爱变成情爱、让阴柔变成阳刚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认为这种颠覆是基于观众的接受心理--以男权主义为话语权的普遍心理.  相似文献   

9.
爱和性合为性爱。爱是倾向性好的感情 ,人在青少年期萌生指向性的爱 ,最初为思念。性是异性间合而为一的欲求。爱和性随着生理的成熟一同到来。人对性是用身体来认识 ,对爱是用心来认识 ,二者殊途但终合为一 ,即性爱。性爱可以分为有爱的性交、无爱的性交和无性交的爱三种。爱与性交一方面具有相互的规定性 ,另一方面还有单方面的规定性。性爱是面向完全的、理想者的。性爱的原动力是理念 ,性爱前瞻性地志向于尚未存在的将来。  相似文献   

10.
《人生与伴侣》2010,(11):40-40
他发出了火星人的第一号亲密信息。你能够及时接收到吗?是如读天书。还是像破译外星人的密码一样,不知所云?你的性爱雷达是迟钝还是敏感?如何让自己变成“易燃品”.请看——  相似文献   

11.
“超传播”与火星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星文是现代汉语一种特殊的新语言现象,它在最近几年迅速"火"遍了网络。作为语言交际工具,火星文的问题挺多。但作为网络青年们的交际"玩具",火星文又别具价值。火星文不仅是网络青年在网络交际语言上的离经叛道,也是对现代汉语的一种"创新"活动。从近期看,类台湾型的火星文可能会逐渐"降火"。从总体趋势看,类火星文的"创新"活动却会是一个长期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2.
一、总观西方真正严肃地暴露或描写性爱内容的文学,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几乎集中出现在文艺复兴与二十世纪两个时代。这种概括当然排除了文学史上持续出现的色情作品与个别例外的文学现象;同时,我们也把爱情题材视作与性爱有别的另一个文学领域。由此界定的问题,完全可以从社会学的观点来作出分析,但本文的内容不仅仅限于此。简单地说,我们企图以一种文化形态变迁中的精神历程来解答上述问题。从有关性爱史专著,特别是从福柯关于近代西方性史的专著受到启发,我们是否可以断言:性爱文学或对性作坦率描写的作品大量涌现的时代,恰与原…  相似文献   

13.
郭象是魏晋玄学时期的重要哲学家。他提出了"适性"而为的理论,他认为事物是"自生"的,每个事物的"性分"是不可改变的,因此每个事物只能顺自己的"性分"而为,而且也只用"适性"而为。郭象的"适性"而为思想中有很浓的万物一体境界,体现了万物相通相融,体现了事物间的一种共通感、一种责任、一种尊重和一种平等。  相似文献   

14.
现代英语文学中的非诗意性性爱描写源于性的生物性凸现,源于现代社会里性爱的符号意义转换、性爱与自我关系发生嬗变。现代文化精神与审美意识的合目的性演变决定了性爱的非诗意性同样有其内在的诗意。  相似文献   

15.
贾平凹早期性爱小说中的女性多少都带有一定的“仙性”。她们的性爱有一个由亲情、怜情到“性”的演变过程,并以主动的方式施爱于弱者。由于亲情的影响,男人们在接受她们的感情时普遍地产生了一种障碍心理,即乱伦的畏惧心理。对此他们选择“降格”方式,即企图或已经降低了对性爱对象的估价,并降格为“不值得爱的性爱对象”。  相似文献   

16.
<正>家是温暖的港湾,也是夫妻亲密的最佳场所,但如果家居环境不适合,很容易扼杀性爱心情。如果不想让家居环境坏了"性致",千万记得别踩下面8个"雷区"。1.房间杂乱杂乱无序对性爱的杀伤力有时胜过口臭、体臭。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把房间收拾整齐,不要乱放东西。2.卧室里放家人照片卧室内放着父母、兄弟  相似文献   

17.
中国网络文学自1998年兴起至今,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创作实绩;学界对网络文学的研究也渐入佳境。那么,由网络而来的新媒体对文学将会产生怎样的深刻影响?新媒体能否引发一场文学革命?这一组文章正是就此进行探讨。周海波的《新媒体与新的文学革命》一文认为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的文学是具有挑战意义的、革命性的文学事件,必将引发新的文学革命,带来新的美学原则,标志着旧的文学时代即将结束,同时标志着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李宗刚的《基于新媒体之上的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一场新的文学革命在孕育》一文认为基于新媒体之上的文学,正从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变革向文学革命转化,这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秩序,而且还将孕育着一场新的文学革命,从而改变文学的版图。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基于新媒体之上的文学还没有真正地蜕变为新文学——一种区别于五四文学所奠定的"文学成规"、具有"新颖的文学形式"的新文学。李钧的《网络文学:新媒体革命与"新新文学运动"》认为网络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新媒体革命,其无纸传播、超文本功能和全民模式,标明网络是人类文明进入后现代状态的一场新媒体革命,而依托网络而来的网络文学则是一场没有宣言的"新新文学运动",这除了新传媒革命引发的写作与传播方式的变化外,还表现在语体革命和文体革命等方面。贾振勇的《网络时代诗意如何栖居?》则不无忧虑地指出,网络世界作为"精神的自然世界",其鱼龙混杂的境况实在是让人欢喜让人忧,以网络为代表的新传媒到底为现代中国文学带来什么,依然是一个前景暧昧的命题。他最后期盼着以网络为代表的新传媒带给我们的文学艺术世界的力量,能够为人们创造一个可以诗意栖居的世界。  相似文献   

18.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在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中进行的一项教学改革实践,将发展性评价与基于网络平台的阅读教学相结合,探讨发展性评价的指标设计、评价有效性和教师在评价中的角色。研究表明,以"目标指引"和"反思"为特征的基于网络平台的发展性评价是一种有效的评价形式。在教师有效引导下的学习者自我监控和反思式学习是促成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赛博空间的"自我"展示与技术手段之间密不可分,也与"自我"的文化构建过程紧密关系。在讨论赛博空间技术与"自我"展示关系的基础上,阐述了赛博空间的技术特点、自我在赛博空间中的延伸———视觉化逻辑、赛博空间给"自我"展示带来的新图景,以及赛博空间技术对网络"自我"展示这一文化现象的影响;提出了技术给"自我"展示提供了多样的选择,但同时也让"自我"脱离具体社会场景,由于不受社会约束,容易造成误认和非理性行为。  相似文献   

20.
在解构之后,后女性主义需要重构主体性,寻找"革命"或"政治"的可能性。但是这种重构既不能重返现代性,也不能停留在后现代景观中。这就意味着需要规避解构的无能,重新关联解构和主体性。这就是克里斯蒂娃的努力。她在一种否定性辩证法中重写了主体和身体的关系。既避免了现代性主体的同一性,又让主体性得以短暂地出场,重返政治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