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与先导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正在日益成为流通产业增长的重要源泉.运用超效率SBM-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数测度了2004—2015年我国流通产业全要素生产率,通过空间相关性分析发现,我国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全域和局域上均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本省份流通产业TFP具有促进作用,但二者均会对邻域省份的流通业TFP增长产生抑制效应;研发强度的加大和连锁化程度的提升对流通产业TFP增长的提升作用非常显著,且空间溢出效应明显;而产业政策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很小,未能显著促进流通产业TFP增长.因而,加大产业科技创新投入、发挥规模经营优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高城镇化质量是促进流通产业TFP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利用1978—2010年的数据,通过分段处理,探讨了江苏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分析了流通业与其他产业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在1978—1991年间,流通业贡献并不显著;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显著增加,已超过第一产业。而在流通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中,流通业对第三产业中非流通业的增长弹性高于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由此,探讨了促进江苏流通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区位优势、丰富的人力资源及完善的政策体系等原因。  相似文献   

3.
流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畅通经济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国民经济良性运行的基石,对于改善国内市场环境,助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对2008-2020年中国除西藏及港澳台地区之外的30个省级区域的流通业发展水平进行了系统测度。综合采用了核密度估计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深入描绘了中国省域流通业的演进特征和空间关联结构特征。研究发现:流通业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出倒U型的发展趋势,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典型的东高西低的梯度特征;在空间关联结构层面,整体空间密度和空间总关联条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省份之间的关联呈现出中西部地区向东部靠拢的网络空间结构,但空间较为松散;块模型分析将30个省份分为4个板块,板块间相互作用。通过此研究及得出的结论,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省域流通业的发展情况,并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推动流通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从农村经济总产值、农户收入、产业结构和城镇化等多个维度,构建了流通业对农村经济影响途径的理论模型,并采用典型相关分析和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对上述模型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第一,流通业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高度相关,两者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和动态调整机制;第二,流通业既可通过提高农村经济总产值和农村就业等直接方式影响农村经济增长,也可通过提高农户收入、推动城镇化和拉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等间接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第三,我国农村就业结构较为单一,流通业仍是吸纳农村就业增长的主要途径,但流通业的发展并没有促进农村其他产业的就业增长;第四,与城市流通业相比,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流通业的落后是导致农村流通业对农村产业结构失去“先导性”和“关联性”功能的主要原因;最后,在不同途径上流通业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时滞期大致相同,流通业发展对农村经济的综合影响大约在第四年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近二十年来,尤其在十一五期间,山东省流通业迅猛发展并已成为拉动山东省经济增长新引擎。依据山东省流通业发展目标以及为说明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本文利用VAR模型对山东省流通业与经济增长关系作实证分析,从而根据流通业与山东省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发展低碳型绿色流通是提升流通业发展质量的有效手段,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流通体系需要对流通业的真实运行效率进行客观评估。基于2005—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将碳排放指标纳入模型,在剔除了环境噪声和随机干扰后,利用三阶段DEA方法测度了我国流通业效率的真实水平,并基于此探讨了我国流通效率的区域差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流通业效率总体水平较低,规模无效是导致流通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各环境变量对流通效率有显著影响。其中,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地区开放程度与流通业效率正相关;城市化水平、教育投入水平和政府干预度与流通效率负相关。考察期内,流通业综合技术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流通效率表现为上升趋势,其他地区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流通效率存在显著的区域空间差异,地区内部差异大于地区间差异,西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中部地区最小。  相似文献   

7.
以1979—2009年宏观经济和贷款数据为基础,运用因果检验和面板数据模型深入分析我国经济增长与信贷资金分布间的关系以及八大经济区内二者的数量关系。结果发现,贷款分布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贷款增长率是经济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贷款平均增长率明显高于经济增长率,贷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大小依次为西南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北部沿海地区;不同地区的信贷资金分布存在信贷配给现象。  相似文献   

8.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采用1993-2014年中国批发和零售业的省际面板数据,使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对中国商贸流通业增长方式转型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商贸流通业增长方式自2006年起从技术驱动型转向资本驱动型,转型实现路径与最优路径之间出现明显偏差;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明显放缓,尤其是技术无效率程度加深是转型问题产生的根源.具体而言,全要素生产率以2004年为时间节点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就各分 解项来说,配置效率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相对较小,规模效率变化、技术进步指数,尤其是技术效率变化则是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变化的主要原因.此外,人力资本水平变动,市场对外开放程度加深,电子商务竞争激烈,产业自身存在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都是可能导致技术无效率程度加深的重要因素.最后,文章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从流通组织、流通制度、流通技术、流通体制机制等多个角度提出了中国商贸流通业增长方式转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后,物联网技术广泛地应用于我国流通领域,智能流通促进着中国传统流通业向现代流通业的转型与升级。提出了智能流通的科学概念,探讨了其新的发展;分析了智能流通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最后,提出了加快我国智能流通发展的政策建议,如将智能流通上升至战略高度;加快智能流通体系建设;切实抓住发展机遇,避免掉入"中断期"陷阱;合理规划智能流通网络;重视智能流通理论研究,培育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  相似文献   

10.
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主要发达国家加快了对本国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由于传统产业国际分工体系已基本完成,国际产业转移增长的机会已逐渐让位于高新产业。随着传统产业转移强度的减弱,新兴产业必然会向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本文运用相关产业转移理论,对流通业与承接新兴产业转移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中发展现代流通的必要性,同时为该地区壮大流通业、顺利承接高技术新兴产业梯度转移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空间杜宾模型,本文对我国31个省市和地区2000-2014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研究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同时考察经济开放下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变化。研究发现:我国各省市和地区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均存在显著空间相关性;金融规模与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相关关系,金融结构和金融相关比率分别与经济增长存在负向相关关系;经济开放水平的提高对我国金融积极作用的发挥反而带来抑制作用;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在不同经济增长阶段存在显著差异性;同样区域特征凸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两区域内金融规模系数显著大于全国水平,彰显了区域发展战略中金融规模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选取GDP增长率、产业结构、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以及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的"三废"排放量为考察指标,依据年统计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这五方面经济增长质量因素在2000-2009十年间与山西省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的关联度。结论表明,山西省财政科技拨款与经济增长质量关系紧密,特别是对于GDP增长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流通领域进一步开放的新阶段,流通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对奠定流通产业地位、增强流通企业实力以及拉动内需、扩大消费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研究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方式现状及要求人手,对我国商品流通业粗放型增长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运用十七大报告的9种新提法来审视我国流通业发展,并为加快我国现代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寻找具体可操作性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以沪市股价指数、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率作为研究变量,运用时间序列方法分析了我国股市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的确促进了我国股市的发展,但我国股市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总体关系较弱。由于中国股票市场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市场制度建设不完善,存在政策变动、机构操纵等非市场因素,导致股票价格异常波动,从而削弱了股市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提出了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各地区人均GDP增长率、上市公司净资产增长率和银行存贷款 (余额 )增长率指标来分别代表经济增长、股票市场发展和银行金融资产增加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区域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关系的模型 ,并对 1998- 2 0 0 0年中国各地区人均GDP平均增长率与股票市场金融资产和银行金融资产的平均增长率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检验表明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与银行资产的增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明显 ,并对其原因作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6.
人口老龄化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中国国家统计年鉴1992-2012年间的地区数据,实证分析我国地区人口结构变化对人均国民收入的影响.固态效应分析结果显示,人口抚养比增长率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阻碍作用,且二者之间具有非线性关系.老龄人口抚养比增长率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少儿抚养比增长率显著阻碍经济增长,而且二者与经济增长之间也同样具有非线性关系.从时间发展上来看,本世纪初的10年间,老龄人口抚养比对我国人均收入的正向影响明显小于上世纪的最后10年;从区域划分来看,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它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最弱.另外,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越高越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7.
TFP的持续、稳定增长与金融改革的深入对我国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国外对TFP增长与金融发展关系做了大量研究,基于1978~2010年以来中国的有关统计数据及由此建立的数理模型,可以佐证我国TFP的变化情况并检验TFP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我国金融发展与TFP增长率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尤其是金融发展过程中信用的扩展和金融市场化对TFP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我国金融发展与TFP增长的基础比较薄弱,能力还比较有限,二者相互影响的渠道也还比较薄弱。基于此,应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对高校、中小企业、科研基地等创新主体的投入;加大对金融系统的改革力度,优化金融市场化程度;建立和完善TFP与金融系统相互作用的渠道。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1987~2012年6张投入产出表数据,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的演化规律,得到以下结论:单位消费需求对于我国经济诱发系数呈现出V型变化趋势,经济重心逐步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转移;我国经济对于消费依存度在经济起飞阶段快速下降,在中等收入阶段保持平稳趋势,在工业部门内部存在着生产和消费结构性矛盾;1987~2012年消费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在不断发生变化,其中消费主体结构变化将对其驱动效应产生负面影响,但增加值率、中间投入结构、进出口结构、行业结构以及消费数量变化将产生正面影响,意味着消费将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  相似文献   

19.
我国转型期城镇非正规就业与非正规经济(1990-2004)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转型时期我国就业模式从计划分配的、集中、刚性、单一的传统正规就业向市场配置的、分散、灵活、多元化的非正规就业模式转变。城镇非正规就业迅速发展,1990—2004年间年均增长率相当于城镇就业增长率的3.9倍;其创造的就业岗位远高于传统正规部门消失的就业岗位,2004年占城镇就业比重的58.69%,成为城镇新增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导就业模式。城镇非正规经济增长率大大超过全国经济增长率,1990—2004年期间,按可比价格计算,城镇非正规部门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22.2%,相当于GDP平均增长率的2.4倍;非正规经济占GDP比重不断提高,到2004年已达1/3,其产出高增长对全国新增GDP的增长贡献越来越大,在1990—2004年期间为44%,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部门之一。  相似文献   

20.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分析改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与全要素增长率的关系,可以看出技术进步率即全要素增长率(TFP)与经济增长率有大致相同的趋势.依据我国TFP增长和经济增长的特点,本文认为要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