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御膳这两个字并不难理解,简言之,御膳就是帝王世族所享用的饮食,更准确地说,就是指皇帝和他的亲属在宫廷内所享用的膳食。 自从有了阶级社会和帝王,就有了御膳,单就中国古代宫廷御膳来说,其各个朝代的风味特点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公认的,即中国历代帝王对口腹之欲都很重视。  相似文献   

2.
作者提出的“中国文明本土起源说”认为中国文明的起源为本土的龙山文化即所谓的东夷,从城邦起源与文字起源的比较文明角度论证了,中国东部城邦与古代陶文是中国文明建立的标志。考察了东部古代帝王的西迁过程,指出陶文成为甲骨文字的前身,为争论已久的中国文明起源讨论提出了新的证据与说法。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帝王顾问制度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太祥 《南都学坛》2009,29(1):21-31
中国古代帝王在自己的周围设置顾问官员和顾问机构,主要名称有太中大夫、光禄大夫、谏大夫、侍中、散骑常侍、议郎、给事中、博士、文人待诏、馆殿学士待诏、翰林院翰林待诏、学士院翰林学士、馆阁学士、殿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军机处军机大臣等,在宫廷内或宫廷附近"待诏"或值班,随时听候帝王的咨询。帝王通过召对、会议、奏章、票拟、草制等形式,广泛咨询顾问的意见,为决策提供方案和依据。帝王顾问的职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参谋,就"论思献纳",为帝王出谋划策,提供决策方案;二是论议,就是审议帝王决策,"拾遗补阙",为帝王决策纠偏补正;三是服务,就是研究治国之道,了解民情社意,为帝王决策提供智力和理论支持,提高帝王的决策能力;四是制约与监督权力,就是用制度保障帝王既"兼听"大臣意见,弥补帝王的无力、无能或不作为而专断造成的阙失,又能"独断"大政,防止君权旁落、奸臣擅政,使君主专制政体下的权力运作正常有序进行。中国古代帝王顾问为帝王亲自差遣,大多为兼职,无办公衙署,出入禁中,侍从帝王,位卑权重,专门为帝王出谋划策,加强了行政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帝王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高了行政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由东北师范大学明清史研究所薛虹教授及颜中其、周毓芳、沙宝祥、韩山保、陈虹娓等主编的《中国皇室宫廷辞典》,即将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这部辞典是为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广大读者提供检索中国古代的帝王、皇族和宫廷等有关专门知识的中型辞书。共收词目6000余条,100余万字。该书内容主要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5.
《北方人》2008,(9)
李煜应该是中国古代最为悲情的帝王之一,他对文学艺术的追求让后世惊叹,而生在帝王之家、作为南唐皇帝的他,却为世人所不耻。卓绝的才华与怯懦的性格最终铸就了他悲剧的一生,  相似文献   

6.
从整体上审视,"沉厚静穆"的美学理念贯穿了中原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成为中原绘画独具特色的地域性格。在五代北宋,中原绘画完成了从"真境"到"诗意"的转换,继而又分化为宫廷的、文人的、民俗的三类不同的审美趣味。中原古代绘画的发展与学术文化、王朝政治,甚至帝王宗亲的个人偏好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艺术管理的实践历史悠久,沉淀了丰富的经验。中国艺术管理经验的总结,对今天艺术管理学科的建设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艺术从作为政教工具到市场化的管理,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时期对艺术的管理也各不相同。中国古代的艺术市场在隋唐时期便已经初具规模,分析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艺术市场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能够对中国艺术管理的历史和方法研究有极大的帮助。在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上,最主要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最大和最有决策力的消费者是宫廷,这是中国艺术管理中无法忽视和回避的中国化特色问题。宫廷力量的强大,并没有影响到艺术的发展,这是因为在宫廷力量之外,还有着极大范围的民间力量,如宗教神职人员群体、士绅阶层、普通民众等。宫廷与民间的艺术可以说是既互为消长,又互相补充。古代中国的艺术传播体系发展便趋于完善,基本上能够保证艺术的流通与传承。艺术发展的必要前提是整理与传播艺术资料,这也是艺术管理的基础。古代中国有艺术资料搜集整理与传播的悠久历史,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管理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存在“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倾向。在当前全球化文化语境中 ,应把中国文论、文化和西方文论、文化放在同一平面、同等地位上 ,对理论、体系这些基本问题作跨文化的研究。作为在逻各斯中心体系之外发展的有生命力的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呈现出与西方文论迥异的非逻辑性、非体系性的具体形态 ,这是由汉文字写意表形的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汉武帝与西汉文学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帝王与文学关系的榜样,龙文玲的《汉武帝与西汉文学》对此进行了总结,为中国古代帝王与文学关系研究,树了典范。  相似文献   

10.
耕织图是清代御制文献中的一个农业主题,清代宫廷曾出现过大量帝王御制的以耕织图为主题的书画作品,清宫所藏甚多,记载于各类目录学著作当中.清代帝王的御制耕织图,有绘本、拓本、刻本等多种形式,它们之间在创作上存在传承、模拟和复制的关系.耕织图的创作最初由帝王命宫廷画师作画,再由帝王亲自题写诗文,装裱成为完整的书画作品后择其优者刊刻印行,刻立石碑,形成形态各异的耕织图文献,或深藏清宫、或赏赐王公、或立碑长存、或流布民间、或广传海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宫廷戏曲既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宫廷戏曲的研究,无论是从中国戏曲史领域还是宫廷文化的范畴,都有着重要意义和学术价值。但是,宫廷戏曲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重要问题还远未达到全面深入。故宫学的提出,为宫廷戏曲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契机。结合古代戏曲史和宫廷文化,论述宫廷戏曲的研究意义、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宫廷史与政治史研究的结合,也可称之为是宫廷政治史研究,是从政治史的角度研究宫廷史,这一带有侧重点的研究,是对宫廷史研究的深化,也是对政治史研究的补充.以往的研究既不系统,也不深入,很有必要加强.宫廷政治史研究的必要性与其意义大致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古代王朝国家的皇家私属性,决定了古代政治史的研究必须紧密结合宫廷;2.宫廷事关国家大政,但又具有一定封闭性、私密性、独立性,外朝难于介入,因而国政的研究必须深入宫廷之中;3.宫廷事件、政治斗争引起政局变动,乃至影响王朝的更替,对历史的影响重大,有必要作系统研究.总之,中国古代史欲做全面、深入理解,需要宫廷政治史专门系统的研究.文中着重对宫廷政治史研究的主要内容,诸如:与国政相关的宫廷人物及其活动、事件,与国政相关的宫廷制度,与国政相关的皇室家法,以及每一方面对政治的影响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随着家庭社会学研究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古代的婚姻家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历史学家或徵之以文化典籍,或验之以出土实物,已经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古代婚姻家庭的图卷。其中不少人还从古老的中国文字入手,来探求家庭产生的端倪。尤其是当清朝末年殷墟甲骨出土以后,他们更是利用中国文字发展的第一手资料甲骨文字来分析论证中国古代社会,在古代婚姻家庭研究方面,作了大量的筚路蓝缕工作。那么,文字与古代的婚姻家庭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不妨综合前人研究的成果,从文字所反映的有关家庭居处、家庭观念、家庭人员、家庭关系诸方面来略作分析。首先让我们回溯到祖先的居住之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帝王后妃制度渊源于我国远古传说的五帝时代,它是以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为基础的,而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也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至周代才定型下来.本文拟对中国古代帝王后妃制度的渊源、基础及确立进行梳理,以使读者对这个与我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相始终的国家帝王婚姻制度有一个更深入地了解.  相似文献   

15.
儒学制度化是中国历史上理论与政治权力互动的产物.它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情结,是古代士人和封建帝王在文化选择上的契合.它所促成的儒学主流地位客观上造就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广大,培育了中国历史上特有的社会教化的传统.  相似文献   

16.
唐高宗具有尚实、端方、稳重的儒学政教型人格特点,对文学创作既无才能又少兴趣,宫廷文坛遂从贞观时的帝王主导型转变为高宗时的权贵主导型,上官仪和许敬宗等权臣成为宫廷文坛的领导者。质地纤弱、热衷于华丽藻饰的"上官体"风靡一时,失去了贞观宫廷诗的宏大整肃与雅正之风。在用人方面,高宗重吏干而轻文学,使得新进文士的仕进之途受挫,处境尴尬,阻碍了文学高潮的孕育和催发。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尚黄习俗的起源与原始崇拜有关,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五行税及黄老之术的重要影响。黄帝是这一习俗的创始人。黄色,从作为祭礼服饰的专用色开始,再成为昭示国运的专用色,最终演化为帝王的御用色,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过重要影响。透视这一习俗的演化过程,可以清楚地认识中国古代尚黄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在单字构形方面不同之处的对比,配合史书中有关中国古代特定时期书写条件的记载和能够反映这一特定时期书写条件的地下出土实物的分析,论证了中国古代典籍中文字书写排列形式产生的原因,并据此否定了西方某些学者所言“‘自右向左,自上向下’的典籍文字书写排列形式是中国人所天生具有劣根性的最初表现”这一错误说法。  相似文献   

19.
装饰文字是文字的一个风格类型,而不是一种书体。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本身即具有美饰的成分和艺术的意味,是中国文字成为一种特殊装饰纹样的主要原因。古代先民创造的彩陶文化既是我国书法、绘画艺术的温床,同时对装饰艺术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从现有实物来看,先秦时期可以见到文字装饰的器物主要是青铜器和瓦当。秦汉时期的装饰文字具有丰富多彩、自由浪漫的风格特点,魏晋时期服饰等上面的装饰文字进一步走向图案化,装饰文字的发展获得了空前的机遇。隋唐之前的这段时期可谓古代装饰文字发展的混沌期。  相似文献   

20.
奏议是我国古代用来向帝王上书言事、发表意见的上行文。它的撰写为历朝历代所推重,凝聚着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血,代表着我国公文创作的最高水平。中国古代奏议行文,通常会选取势、理、情三个角度来进行,表现出尚势、论理、叙情的风格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