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关于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就失业保险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现行失业保险制度中存在的不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说明了建立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并在分析现行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新世纪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合理构想。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我国现行失业保险制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指出并论证了改革和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紧迫性;并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若干对策,以期为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就业保险制度在社会保障较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现状表明,失业保险制度升级为就业保险制度,能有效克服失业保险制度保障失业有余、促进就业不足,失业保险制度难以与就业促进等无缝对接问题。就业保险制度尝试用保险的方式解决就业问题,具有保险覆盖的范围更广,失业给付的附加条件增多,政府出资的范围明确,追求财务独立,整合政府就业促进部门及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的职能等特点。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有不足,需要以就业保险的制度优势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可以通过逐步扩大覆盖面,完善保险费率与保险待遇制度,加强就业促进和就业预防功能,提高失业保险的管理成效等方面入手,构建我国的就业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4.
失业保险制度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发展的现状 ,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失业保险是我国面临的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我国目前的失业保险制度在促进就业方面存在着不足。应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在调整失业保险制度理念、适时提高统筹层次、完善就业服务机制等方面进行改进,不断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发挥它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失业保险是我国面临的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我国目前的失业保险制度在促进就业方面存在着不足.应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在调整失业保险制度理念、适时提高统筹层次、完善就业服务机制等方面进行改进,不断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发挥它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国外失业保险制度的成功经验以及我国的具体实际,指出我国失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有失业保险制度存在以下缺陷及其弊端:覆盖面狭窄;没有对失业者和失业保险的支付条件作出明确规定;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渠道单一,资金严重不足;失业保险管理机构权限不明确,运行不规范。改革与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措施包括:逐步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合理规定失业保险给付的条件;资金来源多元化;建立统一规定的失业保险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9.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面临失业规模扩大,新的一轮失业高峰的冲击以及企业。营机制转换使得隐性失业公开化的挑战。而现行失业保险制度却存在着范围过窄,管理不善,基金负担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进行系统的改革:扩大失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拓宽基金筹集渠道,加强失业保险的管理。  相似文献   

10.
文章提出了由8个指标构成的衡量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功能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体系对1999—2009年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功能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进而提出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李益民 《南都学坛》2009,29(4):121-123
河南省失业保险制度目前存在失业保险覆盖面较窄、失业保险基金短缺、失业保险管理体制混乱、重救济而轻培训等诸多问题,可通过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完善失业保险管理体制、推进再就业工程等措施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养老保险融资机制存在三重侧面,即法规文件上的"统账结合制"、实质规范上的"完全基金制"和现实运行上的"现收现付制",表现出中国养老保险融资机制规范与事实之间存在巨大鸿沟,极大阻碍了制度的有效运行。养老保险制度应促进劳资协作和社会团结的制度目的,决定了"统账结合制"区分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并由用人单位承担绝大部分养老保险费率的做法,很值得商榷。尽管现收现付制在面对人口老龄化时会相对较快地表征出支付不能,但出于互助共同体的本质要求,养老保险融资机制也应恪守"保险原则",保证资金的专款专用,以使养老保险基金能在最大程度上远离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确保养老保险收支的稳定性,减轻政府的政治和经济风险,避免国家被资本垄断所绑架,故而现收现付制相比于基金制更为可取。在充分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之后,未来中国养老保险融资机制应考虑通过废除"个人账户",贯彻养老保险收支当期平衡,以实现单一账户制下的现收现付。  相似文献   

13.
通过社会调查、文献研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失业保险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比较分析,指出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失业保险面临失业压力巨大,保障功能脆弱,基金筹集困难和支出结构不合理,管理不科学等四大难题。提出国家在就业培训方面应给予不发达地区更多支持,实行多元化筹资,调整基金支出结构,基金征、管、用三分离,把失业保险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提高失业保险机构管理水平等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过程的回顾,深入分析了新的医保制度在筹资、基金管理、费用结算和基金收支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对进一步改革、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包括:确定合理的基金筹集比例,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意识相适应的基金管理模式,探索有利于卫生服务供需双方的费用支付方式,以及制定适宜的医疗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中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与范围的界定是解决中国保险资金融资问题的关键所在 ,本文就拓宽中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与范围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并进一步探讨了中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与范围的理性定位。通过借鉴西方国家保险资金运用状况 ,分别提出了中国财、寿险业保险资金的运用形式和投资比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是养老保险筹资的两种基本模式.我国目前正在推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统账结合制,在本质上是部分基金积累制。现收现付制可以实现养老金的代际转移,在支付规模小、人口负担较轻的情况下这种养老制度具有可行性,而在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下,此制度受到严重挑战,于是各国养老金制度纷纷向基金积累制过渡。本文通过实证的方法分析现收现付制与统账结合制对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的影响,结果显示统账结合制会使储蓄减少25%,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养老金制度变迁过程中转轨成本的消化会对城镇居民储蓄产生负作用。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失业保险基金投向范围过窄,因而满足不了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真实需求,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失业问题。鉴于此,本文以西部欠发达地区城镇失业人员为研究对象,从前期《城镇失业人员致贫因素实证研究》结果入手,剔除不符合现阶段研究背景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编制调查问卷,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行权重分析,了解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需求,以此来探讨失业保险基金的投向。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业保险制度的形成与存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和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否定,改革开放初期的酝酿,在市场经济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初形成的过程。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十几年来改革发展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但仍存在覆盖范围小、社会化程度低等问题,需要提出进一步改革与完善的政策措施设想。  相似文献   

19.
由于社会保险基金规模逐年扩大,保值增值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虽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体制“2011改革”无果而终,但其基本经验告诉人们,改革总比不改革要好;“2011改革”的主要教训就是,投资体制改革本来属于专业问题和技术范畴,但却遭遇了媒体炒作,在互联网时代,非专业化的网络表达方式占据了上风,扭转了改革进程.作为一个压力测试,“2011改革”的主要经验是需要处理好五大关系,即在现行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要建立中央统一运行的市场化投资管理体制,首先要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其次要处理好宏观经济与地方稳定的关系;再次要处理好投资收益和参保人权益的关系;第四,要处理好诸多方面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最后要处理好相关的各个法律关系.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下,养老保险实行名义账户制(NDC)是大势所趋,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现收现付的融资方式下仍需建立一个基金投资体制;与“2011改革”所不同的是,当前面临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省级投资模式有可能成为此轮改革的主流,这无疑将固化统筹层次低下的制度弊端.因此,省级投资模式是最不利的可选模式.从改革前景来看,无论此轮改革采取哪个投资体制模式,都离不开建立养老基金管理公司这个选项.  相似文献   

20.
面对近年来的高失业率,德国在失业保险制度框架内进行了一些调整,主要措施是将失业保险基金更多投向就业促进、降低失业保险给付水平、缩短失业保险给付期限、改变失业保险给付方式等,其目的在于促进就业。德国采取这些措施的理论依据是人力资本、失业保险给付水平、给付期限和给付方式对再就业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