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冬梅 《学术交流》2012,(1):145-148
现代汉语副词"刚"由形容词"刚"虚化而来,形容词"刚"自隋代通过语法位置的改变变为副词,并由方式副词"硬"演变为语气副词"偏偏;"元代出现"勉强"义,此义常与数量结构连用,又逐渐发展为量小义,而后由事物量小隐喻为时间量小,最终发展为近过去时的"刚刚"义。"量小"义、"勉强"义和"近过去时"义三者间的联系由不同语言词汇所证实。限定副词,应区分"排他"义和"量小"义,语言事实支持这种区分,区分后才能更清晰地解释相关义项间的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2.
曹爽 《社科纵横》2009,24(3):93-95,98
通过和普通话对比,认为焦作方言中的程度副词"老"有着特殊的句法特征:修饰形容词时,在使用范围、重叠形式、与"的"的搭配、句法功能四个方面和普通话程度副词"老"存在差别;能够修饰动词和动词短语;能够和否定副词"不"连用,构成两种否定形式。语义上,焦作方言中的程度副词"老"含有情态义,加强了说话人的语气。语用上,焦作方言中的程度副词"老"可以用于两种不同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讨论了某些兼有两种形式的副词的用法。在英语中有些形容词可以有两种相应的副词形式,一种和形容词本身的形式相同,另一种是在形容词后加后缀-ly构成。本文认真讨论了他们的异同,并就各种情况作了比较详尽的说明。  相似文献   

4.
副词"又"的语气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词"又"的用法很复杂,这种复杂性导致了学者们在描写其用法时常有不同的看法。实际上,"加强反问"、"加强否定"、"表示转折"这三种语气用法可以作统一的描写,即突出对立关系,又使结果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5.
高量绝对程度副词是量级较高的绝对程度副词构成的集合.高量绝对程度副词除了修饰相对性质形容词、心理动词、能愿动词之外,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修饰绝对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部分固定结构、部分普通动词及部分名词.高量绝对程度副词与被修饰成分有两种组配模式,根据标记理论可以判定,作状语是高量绝对程度副词典型的、无标记的用法.作补语是高量绝对程度副词非典型的、有标记的用法.  相似文献   

6.
冯莉 《学术交流》2012,(9):166-169
现代汉语中的"相对"一词具有词汇化、语法化、语言接触及其相互关系等多维度研究价值。通过基于语料库的历时与共时分析,考察"相对"一词的语义和句法功能演变过程与发展趋势,发现该词从上古到近代经历了从短语到动词的词汇化过程。在现代汉语阶段受到间接语言接触和语频作用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从动词发展到形容词,并且形成向介词、副词和话语连接语多路径虚化的多向语法化和构式语法化发展的复杂趋势。  相似文献   

7.
高育花 《唐都学刊》2002,18(1):111-114
中古汉语副词“故”的用法比较复杂 ,既可表示肯定、测度等语气 ,还可表示“本来”、“特地”、“仍然”等情状方式。由于其本身所负载的非副词义项过多 ,副词义项的组合功能又不强 ,所以整个使用频率都偏低 ,而且个义项的发展不平衡  相似文献   

8.
北京话的“您”与京味儿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普通话第二人称代词尊称"您"的用法源于北京话。"您"在北京话中是一个具有明示权势关系、凸显京味儿文化双重意义的尊称代词,在交际中不仅普遍使用,而且显示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本文依据《当代北京口语语料》,在对北京话"您"的用法的描写与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京味儿文化对北京话"您"的使用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站话是黑龙江方言分区的一个方言小片,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与东北官话存在一些差异。本文对黑龙江站话中的程度副词诚的句法结构及语义进行描写与研究,并对其来源进行探究,认为站话中的程度副词诚来源于古代汉语中的语气副词诚,同时解释了诚是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周晓林 《学术交流》2005,(7):138-142
汉魏以来,由动词虚化而来的程度副词"煞",首先充当补语,构成了"V/A煞"式程度补语句.程度补语句"V/A煞"式从汉魏一直延续到了现代,其中唐、宋、元、明时期是"V/A煞"式程度补语句使用频率较高的时期.唐宋以后出现少量程度副词"煞"构成的状中式,元明时期仍很少见到程度副词"煞"构成的状中式,这说明程度副词"煞"构成的状中式一直没有发展.清代至现代,程度副词"煞"一般也不充当状语,只作为构词语素构成词或者熟语.  相似文献   

11.
艺术讲究"气韵"、"气脉"、"气骨"、"气象",讲究"风气"、"意气"、"神气"、"逸气"。并将"气"纳入艺术美学范畴,成为艺术评论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中艺术的中"气"与"空白"经营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长期的艺术设计与创造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存在于这些特质材料之间及其周围的"空白"也在积极参与着艺术创造,而且发挥着奇特的作用。艺术设计中的一、"透风漏目"的虚实处理、"借景移光"的整体留白、"烘云托月"的蓄势铺垫、"取法自然"的借景抒情等都是这种空白运用。  相似文献   

12.
辨析以人为本的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的“人”是指生而平等的作为类的独立的人,这种人摆脱等级和人身依附关系,是在世界历史中形成的。中国作为典型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东方国家,经过了“民”—“人民”—“人”的转换历程。中国封建社会民不同于欧洲的农奴,中国的民在人格、经济、政治地位上都是平等的,与“官”相对立。“人民”是“人”与“民”的结合体,兼具人与民的双重特性,人民是与敌人相对立的政治概念,是原来“民”的主体,但已排除了地主富农、官僚资本主义等反动阶级,它是共产党服务的对象,同时,用人民概念表明政权的性质。“人”和“人民”一字之差但不可等同。随着历史的进步,敌人这一与人民相对立的阶级力量退出历史,使人民概念失去了与其相对应的存在前提,人民开始向马克思所说的作为类的人回归,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才提出“以人为本”而不是以人民为本。当然,人民作为世界通用的概念将长久使用,在非严格意义上,称“以人为本”为“以民为本”或“以人民为本”也未为不可。  相似文献   

13.
论"虚假人类中心论"与"真实人类中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从而引发了对以往“人类中心论”的反思与批判,应该说,这是人类面临生态环境危机,在理论和实践基础上进行的自我反思与批判。反思的结果是有些人把问题简单而武断地归结为“人类中心论”,进而提出“非人类中心论”。实际上,生态环境的恶化,并不能简单笼统地归结为是“人类中心论”问题的症结是以往的“虚假人类中心论”。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以“非人类中心论”代替“人类中心论”,而是抛弃“虚假人类中心论”,建构“真实人类中心论”。  相似文献   

14.
霍有明 《唐都学刊》2001,17(4):70-74
《水浒》中的“忠义”历来是研究者最众说纷纭的问题。从“义”词源的演化过程来考察,“义”作为伦理原则词义则出现了“二律背反”的分化一与“忠”含义相同,“忠义”合缀的偏义复词亦如是;一则成为个体及民间团体的种种江湖之“义”。《水浒》的魅力之所在,显非江湖之义,从而为后世人们所喜闻乐读。  相似文献   

15.
哈贝马斯把新社会运动视为人的需要受到忽视的结果,通过参照"系统"与"生活世界"的分裂的观点,从"合法化"的角度来探讨新社会运动的命运。哈贝马斯认为新社会运动具有两大特点:一是这些运动能防止"生活世界殖民化",通过交往理性来维护规范共识;二是这些运动的本质要求是较少关注物质再生产,而更关注文化再生产、社会一体化和社会化。由于这些运动与传统的围绕分配而展开斗争的工人运动不同,哈贝马斯认为它们不可能被政党制度化或通过物质补偿而缓和。哈贝马斯的"新社会运动理论"对当下的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启发意义,但其在有着理论解释力的同时也存有某些理论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陈国恩 《学习与探索》2002,9(4):110-115
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浸透了道家艺术精神。这体现在他的想像方式、自然观、命运观以及所展示的自然人性系统中 ,也包含在他的艺术观中三个极重要的范畴“童心”、“生命”和“神性”中。沈从文的道家观点 ,主要不是他潜心研究所得 ,而是他受大自然熏陶所涵养成的一种气质禀赋 ,从自然中悟得而应用于人事方面的一种智慧。  相似文献   

17.
作为"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科西克以"具体总体"为核心,系统构建了他的全部哲学体系。在追溯"总体"概念发展过程的基础上,科西克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提出了他的"具体总体"观。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哲学研究方式的根本转换:将对世界超验本质的思辨转化为对人的存在方式的关注。"具体总体"具有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重内涵,它所要揭示的是人如何通过革命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超越资本主义条件下"抽象"的存在状况,实现"具体存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忧患”一词源出《易传》,“忧患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性格被徐复观提炼出来后,已经成为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共识。徐复观所意旨的“忧患意识”不仅源自儒家,也基于道家,通过徐复观的诠释,不仅张扬出“忧患意识”中的阳刚之美,而且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结构,从而彰显出“忧患”中的天地精神。  相似文献   

19.
The article describes from the constructionist starting-point the quantitative development of people sentenced to prison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1980s in Finland. The reasons for and consequences of this development are also examined. The data consist of a register that covers all the decisions given by the Finnish lower courts of justice for the period 1977–1991. The basic observation is that the number of Finnish people defined for the first time as "criminals" decreased by about 20% in the 1980s. However, at the same time the penal system has increased its efficiency: the number of registered crimes and sentences has grown considerably. This has led to a more rapid circulation of "criminals" between prison and the outside. At the same time, the death rate of those labeled as criminals has increased in all age groups, which indicates the growing marginalization of that diminishing group.  相似文献   

20.
张建庆 《学术交流》2012,(8):136-139
品质旅游是当前旅游业追求的主题,挖掘品质旅游内涵、从特定文化的角度探寻品质旅游新形象是一种新视角的学术研究。浙江人"择水而栖,择江而居",浙江文化与水文化紧密相连,一代又一代传承至今。"川流不止"、"上善如水"、"人我共生"这些水文化的特征,与浙江人"自强不息"、"义理并举"、"开放兼容"这些传统文化特征巧妙结合,凝炼出浙江"水性"文化新特征,即创新特征、诚信特征、和谐特征,运用这些水性文化特征打造品质旅游中的旅游产品、旅游行业规范、旅游从业者新形象,丰富品质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全国旅游品质及旅游新形象,最终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