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新一次修宪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的权威性在于它的稳定性,保障公民权利是宪法的核心价值。新一次宪法修改应当在前三次修宪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突出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增加程序性规定,完善宪法解释制度,以更好地实现宪法价值,体现出此次修宪前所未有的价值取向,改变宪法频繁被修改的状况。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需要不断地修改完善。宪法的修改是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保障。我国于1982年通过的宪法已经历了三次修改,而最近一次修改意义尤为重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第一次明确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原则,明确保障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规定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及改变“反革命活动”这一政治概念为“危害国家安全”的法律术语等。这些修改,都使我国宪法更符合实际,推进了宪法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1954年宪法从根本上奠定了我国行政区划的法律基础.1975年修改的宪法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其行政区划的内容偏离了正确的轨道.1978年修改的宪法中虽然恢复了1954年宪法中一些有关行政区划的内容,但在有关行政区划的设置上仍保留了人民公社.1982年修改的宪法基本上恢复了1954年制定的宪法中行政区划的内容,并增加有关特别行政区的条款.我国宪法中有关行政区划内容的变化折射出宪法内容的修改受到我国政治环境的影响较大.如果政治偏离宪法,宪法没有得到正确修改和实施,宪法作为根本大法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就会受到干扰.此外,好的宪法实施会带来很好的社会效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是1982宪法正确实施的有力见证.  相似文献   

4.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修改和通过了我国的现行宪法,重点是把党的十六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写入宪法。宪法的本质和作用决定了宪法具有相对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的真谛,是在内容上追求宪法与现实相符合之动态上的稳定性。宪法的稳定性与适应性的关系是辩证的。实践现行宪法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宪法修改是基于社会现实的需要。应当从理论上进一步探讨完善我们的修宪模式与修宪程序,明确修宪的目标,规范修宪程序,丰富宪法发展方式,提高修宪技术。  相似文献   

6.
宪法修改是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道程序、一个永不会完结的过程。宪法的修改和完善与政治文明建设的成就是相互支撑和相互促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大厦只有在丰厚的政治文明土壤上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7.
宪法修改与人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雄 《青海社会科学》2004,12(4):104-108
权利的本质是自由 ,宪法规定的权利称为基本权利 ,中国宪法关于权利的立宪模式是基本权利加人权兜底条款。人权写入宪法后使基本权利由封闭静态的体系变为动态开放的体系。历次宪法修改主要与经济人权条款有关 ,这种修改是必要而合理的 ,修改后的社会经济自由度得到极大扩张。但是 ,宪法关于人权的规范还要进一步发展 ,建议增加基本人权种类和完善人权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8.
宪法修正案与我国土地征收征用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修改与完善土地征收征用制度是2004年我国宪法修正案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目前征地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未因为宪法的修订而解决,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客观地存在下来。完善我国土地征收征用法律制度,实现征地的合理性和公平性,首先必须在宪法层面再次修订土地征收征用条款,解决宪法框架内征地制度设计的内在冲突。  相似文献   

9.
新的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通过宪法确认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是法治国家的标志。而公民基本权利中最重要的是涉及保障公民人身自由和生命安全的权利,即公民在刑事司法程序中的权利。借鉴各国宪法和国际公约的有关规定,我国应当修改宪法加强和完善公民刑事司法程序权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论宪法变迁与宪法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宪法变迁具有特定的含义,它不同于宪法的产生、发展和宪法修改。通过加强宪法解释等方式实现宪法变迁,避免频繁修改宪法,有利于良好宪政秩序的构建和宪法权威的树立。宪法解释是宪法变迁的一种重要方式,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基于此,应赋予最高人民法院宪法解释权,使其与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的权力衔接,形成二元宪法解释体制,并为宪法变迁的实现提供制度基础和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1.
保持宪法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修宪前期工程的启动程序中 ,学术界对明年的修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这就涉及到宪法的适应性与稳定性的理论思考。通过对适应性和稳定性这两大宪法的特性的分析 ,再结合我国建国以来历次宪法适应性和稳定性的纵向了解 ,我们可知 ,在当前我们需要的是一部同客观实际相一致的真实的宪法。这次修宪的适应性显而易见 ,并且也不会影响到其稳定性。如“三个代表”、财产权等内容应当在这次修宪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2.
宪法修改与检察权的权力归属——试论检察权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慧 《理论界》2005,(6):149-151
我国现行宪法中规定人民检察院是法律监督机关,依法行使检察权.但是对于检察权的性质,宪法条文中没有明确的定位,从而使理论界有了行政权说、司法权说、双重属性说及法律监督权说四种观点.笔者在指出它们各自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基础上,提出检察权的性质是在人民代表大会领导下的法律监督权,是与行政权、审判权等具体的国家权力平行的二级权力.为组合和完善检察制度,提出应从宪法修改的层面上对检察权进行理论定位.  相似文献   

13.
人权宪法保障的层次结构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世豹 《学术研究》2004,(10):66-69
宪法是人权保障书。人权宪法保障包括价值宣示、制度构建与权利救济三个层次结构。新的宪法修正案确立了基本人权保障的宪法原则 ,拓展了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 ,拓宽了基本人权救济方式 ,使我国人权宪法保障制度趋于完善。宪法修正案在完善我国人权保障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4.
郑夏蕾 《江汉论坛》2015,(3):129-13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宪法意识的变化轨迹和趋势反映了我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一方面,社会变迁推动了宪法观念的重构与更新,另一方面,宪法话语框架也在不断定义着社会前进的方向和路径。宪法话语的宣示、指引意义对我国社会观念的塑造和引导产生了巨大作用,促进了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在这一意义上,宪法意识的变迁呈现了法治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自主的宪法与宪法的自主性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宪法的现代化应当是基于宪法自治性和自足性的宪法的自主性发展,它需以消除宪法的政治化、道德化倾向,淡化意识形态色彩,避免与一般法律的混同为前提,并通过健全和完善宪法的自我发展机制来实现。宪法修改、宪法解释、宪法适用、创设宪法惯例和加强宪法学研究是推进宪法自主性发展的五条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宪法解释程序法》的意义、思路与框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宪法解释是宪法适用的主要方式,经常性的宪法解释可以为宪法实施提供必要的基础与方法.而宪法解释程序则是宪法解释运行的时间与空间规则的集合,制定<宪法解释程序法>有助于规范宪法解释行为与程序,有助于为启动宪法解释、完善我国宪法适用制度提供可能的条件.为此,有必要制定我国的<宪法解释程序法>,以此寻求宪法适用的契机.  相似文献   

17.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依法治国,归根到底就是依宪治国,依法办事,首先应当依宪办事。宪法监督既是宪法适用的一种形式,又是宪法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宪法监督不仅直接实现着宪法,而且还为宪法的有效遵守和以其他方式适用宪法提供了保障。它是人民追求公平、自由、正义的体现,是防止权力腐败的重要手段。为此,我国必须健全和完善宪法监督制度。一、我国宪法监督的现状与缺陷从我国宪法监督的发展来看,1954年我国就确立了由最高权力机关监督宪法实施的模式。现行宪法内容中多处规定了宪法监督制度,尤其是把宪法监督机…  相似文献   

18.
宪法独立审判条款的完善及其配套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宪法条款的完善并不意味着主张修改宪法,尤其不意味着主张很快修改宪法的有关条款。现行宪法第126条有较大瑕疵,难以作为法院和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的有效保障;该条应循“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只服从法律”的路径予以完善。同时,宪法和法律还应为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提供一些切实、具体的保障,其中最主要的应该是在改革人民法院内部组织的同时,相对提高选举或任命法院组成人员的人民代表机关的级别。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要树立和维护宪法权威,而程序保障对于维护宪法权威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程序视角分析,我们应当严格规定修宪程序,以维护宪法的稳定性;应当细化宪法实施中的各种程序规范,以推动公民行使国家权力,充分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加强对行政权的程序控制;完善宪法监督程序,特别是违宪审查程序,使违宪行为受到制裁。  相似文献   

20.
我国宪法在我国整个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于我国现实中存在不同法域,长期以来重视宪法的政治性而忽视宪法的法律性,以及违宪审查制度的不健全,使得宪法效力并未充分显现.实现依法治国、推进法治国家的建设,首先应从宪法效力的依据和效力实现形式两个方面,建立和完善我国宪法效力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