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重要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抓紧有利时机发展生产力,尽快地把经济建设搞上去,首先就要在思想上正确看待姓“资”姓“社”的问题,否则,就会贻误战机,加快改革开放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本文仅就此谈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至今,发生了两次姓“资”姓“社”的争论。改革开放之初的争论是由于改革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属于“摸着石头过河”,许多人囿于传统社会主义的认识,出现了姓“资”姓“社”的争论。社会转型期的争论主要是因为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而引发的,这些问题是由于改革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导致的。要从根本上消除姓“资”姓“社”的争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一是要加强理论创新,用令人信服的理论及时祛除人们头脑中的疑惑;二是要深化改革,把改革引向深度和广度,用改革与发展来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姓“资”姓“社”问题,多年来一直左右我们的经济活动。一种改革方案措施的出台,首先考虑的不是是否符合国情,是否促进经济的发展,而是以姓“资”姓“社”作为取舍标准,导致改革开放几乎每迈进一步,都带来种种疑虑和责难。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这个长期束缚思想和手脚的桎梏正在被打破,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正发生着具有历史意义的变化。然而,在姓“资”姓“社”问题上,“左”的积习仍在起作用。当前,必须接触思想实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搞清楚一些根本性的观点和认识。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1992年年初的南巡谈话,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些十分重要的新思想、新概念,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有力推动了90年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但是,也应看到,人们在学习、贯彻邓小平南巡谈话时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如对姓“社”姓“资”问题与三个“是否有利于”标准之关系的理解,就存在  相似文献   

5.
李广元 《新天地》2011,(11):190-191
现行的三种高中教材人教版和人民版都强调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且都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产物,而岳麓版则语焉不详。但同样是高中教材又讲到了社会主义国家如苏联(苏俄)或当前的中国也有经济危机。教材这种“自相矛盾”的表述应如何给学生加以解释,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来认识经济危机的问题?经过分析,本人认为经济危机既不姓“资”也不姓“社”,它姓“市场”。  相似文献   

6.
公共关系有“姓”的区分振华近年来,我国舆论界关于“姓资”或“姓社”的议论少了,这对于以前老被这个问题束缚着人们思想的状况来说,无疑是个进步。事物并非样样不是“姓资”就是“姓社”,但也不是一切都无“姓”的区分。公共关系有没有“姓”的区分?在现有的论著中...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存在着一些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束缚和影响,其中凡事都问姓“社”姓“资”的思维方式就是一例。本文就其唯心主义性质及其根源问题作些探讨。 一、姓“社”姓“资”思维方式的唯心主义性质 凡事都问姓“社”姓“资”的思维方式,貌似坚持社会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但实际上,其唯心主义性质是十分明显的。其表现是: (一)从原则出发,而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8.
(一) 区别姓“资”还是姓“社”,实际上至少有两个层次,或两种角度、两种含义。第一个层次,是就某些事物本身的性质而言的,比如“三资”企业是什么性质的,私营雇工经济是什么性质的,等等。我们常说,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三资”企业、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这也就是说,后者在本质上不是  相似文献   

9.
“闱姓”是清末在广东出现的一种博弈现象,其操作方式与今天的体育彩票有着惊人的相似。“闱姓”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无道德上的善恶,只要控制得好,它却是一种筹措资金的绝妙方式。张之洞认清了严禁“闱姓”所带来的弊端,主张弛禁,反映出其务实的政风与超常的政治经济眼光。  相似文献   

10.
我在一个刊物的《百家论坛》栏目里,读到一篇标题是“改革的正确选择是姓‘社’又姓‘资’”,明确提出了改革的方向问题。这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多年以来,我们一直认为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姓社不姓资。现在,论者对改革下了新的定义:改革姓社又姓资。虽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但总算是把姓资的真面目露出了一半,让我们来看看他的奇谈怪论吧!  相似文献   

11.
众所共知,邓小平同志著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针对凡事问姓“资”还是姓“社”的错误倾向提出来的。它标志着我国思想解放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是指导各方面工作的一个根本性依据和方针。可以说,目前关于“资”“社”问题的争论已没有多少市场了。但在我们教育界,这确是一个很值得人们重视的问题,尤其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方面,“资”“社”之争还甚为严重。这不能不说是政治经济学教学工作滞后于现实,偏离思想解放轨道,违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一种错误倾向,对此很有必要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三个是否有利于”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确立后,“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是否仍然有必要提出或讨论,这一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提出了淡化“姓社姓资”问题的主张.是否有必要淡化“姓社姓资”问题呢?笔者认为,所谓“姓社姓资”问题本身包含着两层含义.只有弄清了这两层含义之间的区别及其联系,进而充分认识到在这一问题上各种错误思维方式或主张的实质及其危害性,才能对是否有必要淡化“姓社姓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猜“姓”谜     
光明理发店有三位理发员第一位是:十三豆子锅中炒,僻里啪啦响不停。第二位是:夜深人静睡梦中,忽闻近处犬吠声。第三位是:起身打开门一看,门里站着三个人。老年朋友们,你能猜出这三位理发员各姓什么吗?(答案在本期找)(彭洪萍)谜底:彭汪!司猜“姓”谜@彭洪萍~~  相似文献   

14.
秦及汉初官文书中以“族某氏”表述吏民的氏,说明不晚于战国晚期秦庶民已经较普遍拥有氏。西汉中期以后,《史记》、西北汉简则广泛使用“姓某氏”,甚至成为官文书的固定格式。私名前的称呼在汉初之前应被视为氏,而非姓或后人惯称的姓氏。姓在汉代官文书中的使用可能是改从周道并修订律令导致的统一变化。  相似文献   

15.
体现社会系统特征的姓“资”姓“社”判断标准──邓小平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发展农必胜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蜕变,苏联解体以后,如何评判我们改革的方向,怎样鉴别我们迈出的步子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成了时常困惑人们心头,阻碍改革深化的疑难。要明...  相似文献   

16.
"四姓"考释     
“四姓”最初出现于东汉初年,指四个势力强大的外戚家族。东汉末年,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出现及曹魏门阀制度的确立,“四姓”逐渐泛指一些地方大族,且终东晋南朝之世未变。自北魏孝文帝定姓族始,“四姓”含义出现变化:一指孝文帝诏令规定的甲乙丙丁官方“四姓”,一指社会习惯意义上的“四姓”,后者一直持续到唐末。唐以后,士族势力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四姓观念也逐渐淡出人们的意识,只是在少量文献中偶有记载;但其影响所及,不只限于中原政权,对国内少数民族政权和周边他国政权也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一贯坚持社会主义,反对资本主义。在如何区分姓“社”姓“资”的问题上,其方法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九个字:抓本质─—从本质上区分;看主流─—从主流与支流的关系上区分;重实践─—在实践中区分。  相似文献   

18.
本文依据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揭示了邓小平的“标准论”与我国新时期三次思想解放之间的必然联系。笔者认为,邓小平确立的“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把人们从“两个凡是”、姓“资”姓“社”、姓“公”姓“私”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而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扫除了思想障碍,廓清了前进道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媿姓族系     
本文展开以下问题:维吾尔和乌古斯都是族系一级的名称,二者是同源的,它们之间的音转机制在当今维语中仍然存在。它们是婉姓族系两大分支:维吾尔为东部支系,乌古斯为西部支系。媿是北狄族系的总姓,狄是媿姓族系的总名,媿的异称是中国古史中所说的“九”。中国古史上关于媿、狄、九三位一体的观念对北亚及中亚民族史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之我见王金鑫自小平同志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之后,理论界讨论颇为热烈。有的认为是“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标准”,有的觉得应当是“姓资姓杜的判断标准”;有的认为“既是检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又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有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