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图、洛书是中华文明中的最为古老的文化标志之一。《周易系辞传》是最早记载“河图洛书”的著作.原文是:“天生万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可见,易经系辞将河图归为“天生万物”之类。后世关于河图之传说很多。有伏羲、大禹说:伏羲氏根据河图画出八卦。大禹依据洛书制定出九畴。也有黄帝说:黄帝受河图,作《归藏易》。  相似文献   

2.
冠居“群经”之首的儒家经典《周易》,由“经”、“传”二个部分组成。“经”部分因为具有奇特玄妙的卦形符号系统、简古而奇奥的卦鱼辞文字,以及它们卜筮的原貌、古远的传承等因素,因而笼罩着恍格窈冥的神秘的象征色彩,被视为最艰深难懂的先秦典籍。孔子及其门弟子后学撰著的作为解“经”的权威性的文献──《易传》(或称《十翼》),对原属卜筮之用的“经”进行了定向的阐发,从而赋予“经”部分以系统的哲学思想内涵,影响至为深远。《周易·系辞上传》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范围大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学术界就《周易》逻辑思维方法展开了研讨和论争,类推与演绎两种观点针锋相对。笔者认为,《周易》主要运用的方法是类推而非演绎。 1·1《周易》以类比类制作八卦 卦画是《周易》的核心内容,而《周易》卦画系统以八卦为基础,八卦相重生成六十四卦,所以,弄清八卦制作方法是研究《周易》逻辑思维方法的前提、基础。 《易传》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  相似文献   

4.
“乐象”一语,出自《乐记》,“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乐象》广乐象”的渊源出于《周易》的易象理论。《乐记·乐礼》曾剿袭《系辞·上》关于“天高地卑”的议论,《系辞·上》以天地喻乾坤,以尊卑论贵贱,以人事的同和异,聚和分来说明吉凶,以天地、动静、刚柔的对立统一作用来解决万物的生成和变化,而《乐记》把“乾坤”改为“君臣”,以“天地之别”来解释“礼,以“天地之和”来说明“乐”。之所以提出“天尊地卑”是为了论证君臣贵贱的等级地位,《乐记》正是沿袭“易象”的功能而生发“乐象”的功能,论证“乐者…  相似文献   

5.
孔颖达《周易正义》序云 :“《易》者 ,所以断阴阳 ,理人伦 ,而明王道。”所明之王道 ,即“先王”治国之正道。《周易》作为这样一部书 ,提出了以德治为主导 ,同时加强法治的治国思想 ,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一、关于德治  《周易》特别是其中的《易传》首先十分重视德治 ,阐发了一系列精彩的议论。1 .统治者自身必须具备应有的德行首先 ,《易传》论说了统治者具备高尚德行的意义。《系辞下》引孔子的话说 :“德薄而位尊 ,知小而谋大 ,力小而任重 ,鲜不及矣。《易》曰 :‘鼎折足 ,覆公 ,其形渥 ,凶’ ,言不胜其任也。”这是借《…  相似文献   

6.
<正> 文质一词最早出于孔子之口。但物质世界有本有末。《礼记·大学》云“物有本末”。《乐记》郑玄注:“质犹本也,文犹末也”。本末即文质,文质即本末,两者同义,都源于万物。万物由本起末,由质而文,先后承续,互相制约。股周经籍《周易》,扬雄曾云“说天者辩莫乎《易》”。天即自然。《易》的原始作者深入自然,仰观俯察,发现万物变化而多采,起源于阴阳之道、文质之和谐。《易·序卦》云,“贲者,饰也”。万物之本质必修饰文采方可显示。而文采定要与本质匀称相谐,不过又不逊。故修饰终于“白”即素朴。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云“贲象穷白,贵乎反本”。程颐替《贲·上九》“白贲”作《传》:“贲饰之极,则失于华伪;所谓尚质素者,非无饰也,不使华没实耳”。华实亦文质也。  相似文献   

7.
<正> 一《文物》1984年第8期刊载了关于马王堆帛书《易经》的部分材料,并附有张政烺先生《帛书‘六十四卦’跋》和于豪亮先生《帛书‘周易’》两篇专论帛《易》的文章。帛《易》的出土,向人们展示了一连串新迷:它有着一种与今《易》很不相同的卦序排列。同时,帛本《系辞》没有“大衍之数五十”这一章,今本《说卦》之“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亦与帛本《系辞》所记很不一样。且卦名,卦辞,爻辞也颇多不同之处。关于这些问题,特别是卦序排列问题,就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看,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于豪亮先生认为:“汉石经,《周易集解》和通行本,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相同,帛书却与之全然不同,因此,帛书本显然是另一系统的本子。”“帛书可称为别本《周易》,它的卦序简单,可能是较早的本子,从字体看,抄书的时代应在汉文帝初年。”(《帛书‘周易’》) 张政烺先生则以为:“汉唐石经和通行本  相似文献   

8.
陈望衡 《船山学刊》1994,(2):174-187
《系辞下传》云:“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读《周易》的确感到有一种深沉博大的忧患意识贯串于全篇始终。《周易》决不是—般的卜签之作,也不是一般的哲学著作,它仿佛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用占卜的方式,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给你指引人生的道路。 《周易》与一般的占筮之作的根本不同在于它不认为,人的命运是先天铸就的,人在这铁定的命运面前只能束手就擒,无能为力。《周易》总是精辟地、细致地帮助你认识你目前的处境,帮助你选择最适当的行动。  相似文献   

9.
人类无时无刻不在憧憬着幸福的未来,亦无时无刻不在忧患中度过。人类社会发展史,交响着幸福与忧患的变奏曲。中华民族在忧患中发展,《周易》思想在忧患中产生。正如《周易·系辞》指出:“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之故。”《周易》教人“明于忧患”,“外内使知惧”,表明人类生活每前进一步都会有坎坷,会有暗礁,有出乎意料的风云变幻,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周易》使人正视忧患,及早预防,善鉴往事,免蹈复辙。  相似文献   

10.
<正> 《周易·系辞下》说伏羲氏“始作八卦”,《帝王世纪》中也说伏羲氏始作八卦,炎帝、黄帝有所发挥和完善,形成“二易”,夏人继承炎帝之“易”称为《连山》,殷人继承黄帝之“易”称为《归藏》,周文王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周易》。《周易》一书流传至今,近年来又为国内外学术界所重视。本文不研究八卦的具体内容,只从考古角度探讨八卦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周易》是中国最古的文化典籍之一。古代传说:伏羲画八卦,周文王重卦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孔子作“传”十篇,称为“十翼”,亦称《易大传》。所以《汉书·艺文志》说:“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自汉至唐,并无异说。北宋欧阳修著《易童子问》,开始怀疑“系辞”非孔子所作。近代以来,疑古思潮高涨,于是有人认为《周易》古经是春秋时代的作品,《易大传》更非孔子所  相似文献   

12.
王瑞雄 《理论界》2023,(11):29-34
《周易》的生态思想集中体现在其宇宙论或自然观中。在自然的生成上,《周易》主张天地万物自然而然地生生不息,强调生生的顺成性、反生性、交互性、开放性和时机性。在自然的秩序上,《周易》提出了天地父母、万物同胞、宇宙一家的关联结构。在自然的意义上,《周易》强调天地生物之仁德,显示了一种无目的和无意志的道德宇宙观,并以此作为圣人治天下的模范。《周易》“生生之仁”和“万物一家”观念,有助于在生态危机背景下对机械论自然观和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3.
《周易》为儒家“六经”之一,自古被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六经”由以《诗》为首到以《易》为首,反映了自春秋末年到秦汉间儒家学术的重要转变,意义十分重大.孔子整理和传授六经,于中最崇《周易》.至汉代确立了《周易》六经之首和“统率六经”的地位;儒家经典扩充而至十三经,《周易》乃由“六经之首”进为“群经之首”.汉代以后的整个经学时代,《周易》一直稳居学术核心的地位,历代易学家对《周易》统率群经的说法多有诠释.当代易学界以金景芳先生为旗帜的义理派认为,《周易》创造了体现宇宙本体论和宇宙万物本质的经典哲学,《周易》与群经讲的都是“天人之学”,“性与天道”是其共同的主题,其他经典所述之理完全汇通于易理.确认《周易》统率群经的地位,对于正确认识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特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忘”这一哲学范畴是庄子最先提出的。庄子之前,儒家提出的范畴是“不忘”,见之于《周易》与《论语》。《周易·系辞》说:”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论语·子张》说:“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周易》是从矛盾的对立面提出问题的,《论语》是从学习知识过程中量的积累方面提出问题的;前者借助“不忘”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后者借助“不忘”巩固已学的知识。可见,“不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三《易》首卦的宗教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有《连山》、《归藏》、《周易》三种 ,《周礼》云 :“太卜掌三《易》之法 ,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 ,其别则六十有四。”郑玄在《易赞·易论》中说得更加具体 :“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连山》者 ,象山之出云 ,连绵不绝 ;《归藏》者 ,象万物莫不归藏其中 ;《周易》者 ,言易道周普 ,无所不备。三易首卦分别是 :《连山》以艮卦为首 ,《归藏》以坤卦为首 ,《周易》以乾卦为首。艮指山 ,坤指地 ,乾指天。本文试从宗教的角度探讨三易首卦的宗教内涵。  一、易首卦之意义易卦作为具体…  相似文献   

16.
应该说 ,“一分为三”是中国哲学界的一个既古老而又年青的话题。之所以说它古老 ,是因为对于这一命题早在两千多年前 ,我们的老祖宗就研究了它。《老子》提出 ,“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易传》认为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八卦定吉凶 ,吉凶生大业”。“六爻之动 ,三极之道也”。“八卦成列 ,象在其中矣 ;因而重之 ,爻在其中矣 ;刚柔相推 ,变在其中矣 ;系辞焉而命之 ,动在其中”。这些都说明 ,它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相当丰富的体现。之所以又说它年青 ,是因为好像人的天性就好二分法 ,非此即彼…  相似文献   

17.
含蓄,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的重要问题。“含蓄”这个词虽然出现较晚,但这个问题在文学批评史上很早就被人们注意了。战国时代的《周易·系辞上》中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三国时的荀粲说:“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称之象以尽言,此非通于意外者也;系辞焉以尽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则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三国志·魏志·荀或传》注引何劭《葛粲传》)粲荀的话,说明精深的道理是不能用物象完全表达出来的。他认为意内、象内可尽言,意外、象外“蕴而不出”,不可尽言。这“意外”、“象外”就是后人所说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蕴而不出”就是后人所说的“含蓄”。可见,“言不尽意”说,实在就是“含蓄”说之本源。众所周知,语言尽管  相似文献   

18.
太阳崇拜与伏羲氏作八卦束有春伏羲氏制作八卦,最早源于《周易》一书的记载。《周易·系辞下》云:“古者包牺(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放天,俯则观法放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放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长期以来,人们...  相似文献   

19.
“忧患”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下》。其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忧患意识,也就是“安不忘危”或“居安思危”的意识。它是从政治实践中升华出来的一种政治意识。这种政治意识以危机感为基础,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因此,忧患意识又是祖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政治智慧,也是先驱们必备的政治素质。黑格尔不止一次用米混尔巴的猫头鹰入夜才开始飞翔的现象来比喻哲学家当社会濒于没落而出现,毫无例外,每当国家多难,民族危亡之秋,也正是先驱们忧患意识凸现的时候。屈原忧愁忧思而…  相似文献   

20.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开头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生万物”一语中的“三”,注家历来解说不一。杨上善注曰:“谓阴阳和气也”;大田晴轩则说:“三为阴阳交通之和也”。笔者认为,老子这里讲的“三”,既非指“阴阳和气”亦非“阴阳交通之和”,而是指“天、地、人”。早在老子以前,中国就有用“三”喻指“天、地、人”之说。《易·系辞》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