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外社交媒体上呈现的中国形象融合了平台特征、技术算法和公众意见。基于媒介可供性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和认知-情感理论,对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国际社交网站Twitter,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ikTok上的中国议题进行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呈现,结果发现:在议程呈现机制上,存在议题主导与异质取向并存的差异特征;在意见领袖与过滤机制上,个人账号占据数量优势,机构账号占据流量优势,二者互动促成意见流瀑的形成;在机器账号渗入方面,体现出政治、经济议题的强渗入性;在意见挖掘与情感分析可视化图景下,“意见孵化”“文化流量”和“情感极性”多元交叉的复杂分布样态成为平台属性划分标准的主导特征。希望对从技术、意见与情感多元角度理解海外社交媒体上的中国形象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2.
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日本 ,对于中国及中国文化的研究 ,历来称为“汉学” ,明治以来则称为“东洋学”、“支那学” ,本文在厘清这些概念的历史含义的同时 ,指出近代日本的中国研究应以“中国学”一词更具学科意义。以此为前提 ,本文梳理了中国学京都学派的发展历程及重要人物 ,第一次全面概括了该学派的学术特性 ,并指出其中国研究的基本立场以及与中国学术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的话: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积极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工作,北京联合大学成立了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该中心围绕“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发展与前瞻”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而富有成效的讨论,主要涉及海外中国学的历史进程、发展现状、学科地位、研究旨归、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开展协作研究等方面。本刊以笔谈的形式摘登部分专家的真知灼见,籍以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的繁荣发展。——梁怡  相似文献   

4.
早在唐朝,中国史学就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史学的发展。公元13至16纪,西方传教士来华,海外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渐多;17纪后,西方中国学形成热潮。现代海外中国学研究队伍庞大,资金雄厚,手段先进,学术成果众多,并且加强了国际的协作和交流。与此相适应,中国学者也加强了对海外中国学的介绍和与世界同仁的联系交流。  相似文献   

5.
海外中国学(又称国际汉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由法国创立的。法国在中国学研究方面有着良好的传统,出现了众多世界知名的中国学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法国中国学在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全面考察法国中国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将时我们深入了解和正确认识海外中国学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从历史回顾、主要研究机构和主要学术成果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海外中国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研究领域,以研究近现代中国现实问题为主,涉及近现代中国历史、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国际关系等诸多学科,其研究成果数量大,观点繁杂.加强对海外中国学研究成果的追踪和评析,主要是关注其观点的正确与否、史实取用的确实与否、研究范式的新颖与否及得出的结论科学与否.这是有很高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的工作,它服从于我国国内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研究的学术需要,也具有为党和政府提供资政的作用.研究海外中国学,要重视基础工作,特别是要有比较扎实的史学理论和史料学方法,有一定的技术路线做支撑,即:了解有关研究海外中国学的资料来源和基本路径;掌握有关搜集海外中国学文献资料的理论和方法;加强有关海外中国学研究资料的梳理、考证、辨伪;重视有关海外中国学研究中新史料的来源和新技术的使用.搞好这四方面的基础性工作,对开展好海外中国学研究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2011年6月24-26日,来自北美、新加坡、台湾和大陆的近80位学者汇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隆重举行了"北美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学术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历史系,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图书馆、亚洲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会议收到中外学者的论文50余篇,内容涉及北美中国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北美汉学家和华人学者研究;新清史、妇女史等专题史探讨;中国古典文学、小说、诗歌讨论;北美中国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等多方面问题,体现了当前北美中国学历史与现状研究的最新成果与进展。  相似文献   

8.
在若干具有重要性和典型性的国际社交媒体中采集、过滤、选取具有高传播热度的帖子进行内容挖掘和定量分析,考察国际社交媒体热点传播内容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呈现特征和差异。中国文化的国际社交媒体传播在文化形象构成、文化内容视野、国际文化关系等方面具有“传统化形象”“日常化元素”“交互性语境”等丰富的呈现特质,不同的社交媒体热点内容也有其不同的侧重。我国需从日常挖掘、地方塑造、立体建构等多层面,加强和改进新语境下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9.
本土中国学是以中国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自然状态的发展演变、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构建本土中国学不仅是学科建设的需要,更是中华民族崛起的时代需要,符合建设“中国现代文明”的宗旨,同时也是民族话语权反思与重建的客观要求.建构本土中国学不仅具有必要性,亦有可行性.本土中国学与“汉学”、“海外中国学”等既有联系,又有较大区别,特别是在内涵界定、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而独具自身特色.  相似文献   

10.
海外移民传承着中华文化,并对中华民族有着强烈的认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荧屏上出现了一系列以海外移民为表现对象的电视剧。其中的海外移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主要是通过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以及价值认同等方面体现出来。而“共同体叙事”“根性文化”以及“家国想象”是海外移民认同中华民族的话语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谱系研究主要有传统谱系学与后现代谱系学两种方法资源。对传统谱系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运用情况进行学术分析发现,传统谱系学有助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实现学术研究的周全性、系统性、历史性。在现当代文学谱系研究中,“形象谱系”与“知识谱系”研究成果最为丰富、思路最多。“形象谱系”研究形成了建构形象谱系、分析谱系构成、挖掘形象谱系的社会历史信息等研究思路。“知识谱系”研究则形成了考证影响谱系、挖掘精神传统、审视知识依据等研究思路。这些研究,既可以深入认识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根源,又可以在广阔纵深的谱系视野中揭示谱系传承中的时代变异和个人创造,获得独到的学术洞见。面对后现代谱系学的质疑和解构,许多研究者进行了融会两种谱系学的努力。这种融会,大都以传统谱系学为根基,并将后现代谱系学引为审视文学谱系建构的学术自觉反思意识。  相似文献   

12.
在海外中国学研究中,高度相关的两个问题经常进入学者们的视域,成为学术界激烈争论的焦点:第一,传统的中国文化能否催生出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第二,近代中国是否完全实现了由帝国向民族国家的转换?围绕这两个问题,分别形成了“冲击一回应说”与“中国中心说”的对立以及“天下观”与“民族国家观”的对立。实际上,这些对立是“西方中心观”与“中国中心观”两种流行解释框架的表现。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看,这种对立是近代中国社会“悖论”性质在思维方式上的折射与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悖论”性质决定了我们要超越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而采取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3.
选取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国际网络社交媒体,通过网络爬取和实证分析对中国文化传播的意见领袖群体身份进行考察,发现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生产偶像”群体是最重要的意见领袖,其次是从政人士、商业或公共服务业人员、文化及相关产业人员。四种网络社交媒体的特点不同,各平台的意见领袖呈现出不同特征。研究基于不同平台的意见领袖共性及个性特征指出其群体身份的“创意阶层”特征,提出建立包容多元的网络文化环境,发挥专业技术人员和不同“意见领袖”群体的传播力,完善中国在国际社交媒体的活动机制等策略和建议,以实现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相似文献   

14.
就海外中国学的范式而言,二战后费正清所倡导建立的美国中国学并非是唯一表征.从长时段来看,在传统汉学的发生期以及后来的演进中,已经呈现出中国学的某些特点.从地域上来说,20世纪初期的苏俄以及日本,已更为集中地出现了美国中国学的范式特征.突破对"美国中国学"的中心主义思维,将海外中国学与传统汉学的发展置于历史长时段、世界多国度与多元文化的坐标系下,方可更为有效地考察两种范式各自的特点、嬗变的动因与未来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5.
正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于2012年3月正式成立。中心是以复旦大学人文学科为基础搭建的学术平台,旨在依托复旦的人文学术资源,积极推进国际学术界对中华文明的研究,传播中华文明,促进文明间的交流与对话。中心面向世界各国杰出学者、每年为海外优秀的中青年中国学学者提供一定的访问研究机会,并通过学术报告、小型学术工作坊、学术出版等各种形式,构建访问学者与复旦以及国内学者的全方位、多层次交流体系。一方面为海外中国学学者提供"在地的"研究环境,推动世界中国学研究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立足复旦与国内,通过交流与合作研究,提升中华文明研究的学术辐射力和国际影响力,为中华文明研究的进一步国际化筑造平台。  相似文献   

16.
媒体通过对政策渐进式的影响,不断促进社会形态的嬗变。面对变革,我国学界还未能从“传统媒体”的框架中摆脱“路径依赖”,传统媒体长期以来处于行政隶属地位,使得其他利益诉求难以在传统媒体上发声;而“社交媒体”的兴起又进一步分化了“传统媒体”对公共政策过程的影响力。“运动式”的媒介公共政策动员手段导致意见的撕裂,地方“传统媒体”一片叫好,“社交媒体”不乏争议。这是因为我国还未形成系统的“社交媒体”的公共政策过程影响管理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未能给相关管理部门提供足够的社交媒体治理经验,缺乏社交媒体对公共政策过程从“问题产生”到“效果评估”各阶段影响方式和作用的详尽分析,未建立起与社交媒体对应的政策过程传播管理框架,社交媒体的管理仍停留在“消极管理”阶段,缺少“积极管理”机制。文章试从传播学、公共政策过程理论出发,利用框架分析与对比研究的方法,综述当前“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对公共政策过程影响存在的差异因素、国内“传统媒体”影响公共政策过程框架失灵的原因以及“社交媒体”框架对公共政策过程影响研究的缺失。  相似文献   

17.
在弄清和确定“学术”、“学术史”、“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之上,探讨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学科的合法依据、体系分类以及建构方法。要建构一门有深度、有力度、有高度的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学科,应该很好处理“目的”与“手段”(学术观念)、“疑古”与“释古”(学术操作)以及“诗的研究”与“史的研究”(学术批评态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从晚清民初开始,海外汉学学术共同体逐渐确立,学术范式也随之形成,而范式的形成迎来了汉学学科的建立。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该学术共同体在学术进程中有了巨大的改变,其变化影响着学术范式的变化与发展,这种嬗变意味着海外汉学学科的革命性进步。访谈中,曹顺庆教授就学术范式转变中关于学科称谓、学科建设、学术自律、学术前沿以及在该学术共同体中中国学者所承担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等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大致勾勒出海外汉学学术共同体起承转合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费孝通先生百年诞辰临近之际,从事中国社会学研究和关心中国社会学发展的仁人志士与后学晚辈又情不自禁地怀念以费老为代表的开创了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先辈学人。前人栽下树苗,后人才能有机会乘凉,中国社会学发展到今天,在曲折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开拓进步,离不开费先生等老一代社会学家无私且厚重的贡献,这种贡献不仅体现在学术成就上,同时也体现在学术品格上。  相似文献   

20.
海外中国学也好,海外汉学也好,是一个学科领域,而不是一个学科。这个学术领域包括了若干个各种各样的学科和专业。因此,没有谁可以说囊括中国研究的所有领域。但是,随着学科的发展越来越精细,政治介入学术越来越深,海外汉学的研究领域扩张了很多。当代中国问题研究的成分越来越大。因此,需要在汉学研究的目的和基本方法、汉学的意识和理念、汉学研究与中国文化的重建、汉学的实际研究效应几方面做具体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