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作为清代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词韵编订的兴起源于清人复兴词学的诉求。清人复兴词学,首先着眼于词谱的编订,词韵编订不过是其附庸。随着词学研究的深入,词韵 编订的地位才日渐重要。到了清代中晚期,词韵编订达到鼎盛,成为清代词学研究系统中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2.
许敬宗奏请《切韵》窄韵“合而用之”,一直被认为是出于科举考试规范用韵的需要。但史料比勘与初唐诗文用韵的统计分析表明:许敬宗对《切韵》的改革,并非为科举制定官韵,而是为宫廷诗歌创作提供用韵依据;其时间也可上推至唐太宗贞观年间,而不是通常认为的高宗、武后时期。  相似文献   

3.
陈与义诗用韵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陈与义近体诗的用韵情况作穷尽式的考察 ,为宋代韵部的归纳与整理提供材料 ,说明陈诗用韵的特点 ;从音韵学的角度 ,对不同的版本用字进行校勘 ,为古籍整理提供音韵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笠翁词韵》是清初著名戏曲家李渔所编的一本韵书。李渔(一六一一——一六八○),字笠鸿,号笠翁,祖籍浙江兰溪,本人出生于江苏如皋,稍长迁返原籍,以后定居杭州、南京,时或带领他的昆曲戏班周游各省。李渔精通音韵,编过两本韵书,一本是《笠翁诗韵》,大体承袭传统韵书;另一本便是《笠翁词韵》(以下简称《词韵》)。这是他为作词、更是为昆曲创作的押韵而编的韵书。赵诚先生《中国古代韵书》(一九七九中华版)指出,《词韵》及与其同一派的清代词韵专书的作者们“在分韵时,都或多或少地注意了当时的实际语音,甚或以某地方音为根据。所以,韵部的划分,别有系统。虽然他们编的是词韵,但主要的贡献,却不在此。”对《词韵》音系作一番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明末清初语音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押韵是写诗作词必须要遵守的规范,因此就有对其用韵情况的考察及研究。通过对宋代词人姜夔的词进行穷尽式的考察,试图揭示姜词用韵的具体情况,并将其与唐代温庭筠词,元代王恽词用韵情况进行比较,以显示姜词与前后代作品中用韵的差异以及不同时代诗词用韵情况的演变。  相似文献   

6.
韦庄现存词54首,可以归纳系联出15个韵部,与王力先生考证的晚唐—五代音系基本相符,韦词用韵较宽,能反映一些当时的实际语音情况,对于全面地考察晚唐—五代音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中最明显的是灰韵以及泰韵对韵的合口韵字归并入麻与支微部,在声调上则表现为多用平声字入韵,而且绝大多数是同调相押,此外韦词中上去相押也较为常见,这反映了他作为唐五代关中文人的用韵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宋词韵部变化的先声。  相似文献   

7.
江有诰《诗经韵读》与王力《诗经韵读》用韵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统计法,全面统计了江有诰《诗经韵读》与王力《诗经韵读》的用韵,发现两部《诗经韵读》用韵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韵脚字入韵字理解不同;非韵脚字是否入韵处理不同;韵脚与非韵脚是否押韵理解不一。通过比较发现,王力先生《诗经韵读》对江有诰《诗经韵读》有匡补之功,他订正了江氏的诸多纰缪,可谓“前修未密,后出转精”。此外,江氏于个别篇章的用韵的分析是正确的,而王先生的分析尚有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8.
以《真诰》前十八卷所有韵文为考察对象,通过对《真诰》用韵分析,并将其用韵特征与魏晋南北朝的文人诗歌用韵进行比较,根据比照结论,从用韵角度考证其成书年代。其成书年代主要在晋代,但少部分文献应为齐梁时期写定的,与从文献角度考证的年代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体现了两种考证方法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说明利用道经中的韵文用韵考证道教典籍的写定年代是可行的,同时也证明了道经的用韵与当时的文人诗歌的用韵系统一致性,为考证道经成书时代开辟了另一途径。  相似文献   

9.
韵是词体形态和词人情韵的有机统一.“韵高”作为张先词的审美特色,其美学建构主要有三:一是概括浓缩的叙事表情结构;二是化美为媚的动态意象选择;三是简淡典丽的语言表达.概括浓缩的叙事表情结构生成了词韵的内敛风神,化美为媚的意象选择增添了词韵的绰约风姿,而简淡典丽的语言表达则使词韵得到更充分完满的体现.这一切造成了张先与柳永词的不同情调和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10.
《老子》韵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三大部分:一、依王力古韵三十部,将《老子》各章所有入韵之字表而谱之;二、自用韵之部居、韵在句中之位置、韵在章中之位置、用韵之数量、用韵比配之形式等角度,归纳出《老子》用韵40例;三、古今诸家对《老子》韵读之研究,多有失误所在。究其失误之由,则主要在于对《老子》韵例之特殊性及《老子》以古谐声入韵之特殊性认识不足。特略考数例,以明一般。  相似文献   

11.
编纂于清代前期的佚名韵书《五音通韵》对《字汇》、《正字通》、《广韵》等字书、韵书、韵图多有批评。分析这些相关批评材料,可以考察《五音通韵》编纂者的语音观念,即反对"拘泥旧韵"而重视实际变化的时音观和反对"拘泥方音"、"以韵为则"的语音规范意识。另外,也可以据此了解当时韵书编纂的具体状况。  相似文献   

12.
王力先生在<诗经韵读>一书中用通韵或合韵来解释<诗经>中异韵部字的押韵现象.其中,多数是有道理的,但其中有些用例,可以不作为通韵或舍韵的韵脚来处理,或者看成是交韵,因而可以不看作是通韵或合韵;也有些用例,可以根拓其在<诗经>中总的押韵情况进行重新归部,就会形成同韵部的字押韵,而不是异韵部的字押韵,因而不必用通韵或合韵来解释.这样处理以后,<诗经>中通韵和合韵的用例就会减少很多,从而可能更符合<诗经>押韵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3.
《千字文》是我国古代识字教材中的精品,其句式整齐押韵,用韵采用隔句押韵,使用了换韵形式;文中融汇大量典故,使其成为内涵丰富的四言韵书。  相似文献   

14.
僧侣诗人的用韵往往会有出韵的表现而显得比较特别,这些出韵的表现常常是诗人受自己方音影响的结果.对唐末僧侣诗人贯休的诗歌用韵情况做穷尽式地考察,并参照《广韵》独用、同用的规定,统计其韵部通押的各种情况和通押比例,归纳出其诗歌的韵部.同时,就所得的韵部与中唐26部诗韵,晚唐僧侣15部韵以及宋代通语18部词韵的异同点进行了探讨.重点是结合相关历史文献以及诗人的方言,对诗人用韵中的出韵、特韵现象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这些特韵通押是有方言语音基础的,它们是诗人方音的流露,说明了僧侣诗人用韵常有以方音入韵的事实.  相似文献   

15.
运用穷尽式系联方法,归纳出刘长卿诗歌用韵系统:近体诗阴声韵、阳声韵共22部;古体诗阴阳声韵共18部,入声韵7部。并将刘诗用韵与相同时代不同地域,以及相同地域不同时代的诗人用韵进行比较,进而探讨刘诗用韵的特异之处及其与通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江有诰被誉为清代古音学的巨星,《诗经韵读》是江氏研究上古音的核心材料,其中包含着江氏诸多古音学理论。以《诗经韵读》体例为依据,采用内部互证法,对江氏《诗经韵读》进行校勘,发现其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将韵脚字漏圈或误圈;个别字因形近而错误;个别韵脚字的归部标识有误。  相似文献   

17.
《韵会定正》是元末明初江西人孙吾与所著的一部韵书,该书久已亡逸。明清文献对其韵类特点有所记载,《永乐大典》也著录有该书的少量反切。经考察,《韵会定正》音系具有不少方音成分,反映出元末明初江西方音的一些特点:部分效摄字与流摄字同韵;山摄合口舌齿音字与一等韵字同韵;部分山摄字与臻摄字同韵;止摄开口舌齿音字仍保持旧读,并非舌尖元音。  相似文献   

18.
《唐书释音》为宋人董冲所撰,属于宋代音释类著作,该书的音释材料集中体现了宋代实际语音,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唐书释音》韵部系统穷尽的系联、比较、统计、归纳,得出其音系主流为宋代通语音系,但显得较为保守,发展速度较慢。  相似文献   

19.
自清代以来,学者们十分重视《广韵》的校勘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黄侃继承清代传统语言学成就,在《广韵》校勘及其音系研究上开掘甚多。黄侃独特的批校方式,与清儒迥然不同,他把校勘重心放在《广韵》音系的整理上,归纳《广韵》韵类与古韵的关系,梳理《广韵》又音,探寻《广韵》韵字与《说文》的关系,阐释文字孳乳变易过程,努力使《广韵》研究与《说文》《尔雅》结合在一起,使得音韵、文字、训诂融为一体,成为一个系统。所以,黄侃不仅校勘《广韵》,而且通过校勘《广韵》进行音韵文字的综合研究,以探讨《广韵》当时编撰上的问题。文章循此思路,把研究重点放在黄侃与陈澧《广韵》音系的比较上,并就陈澧《切韵考》中的《广韵》韵类与“增加字”等与黄侃批校之关系做了深入探讨,从而全面展现黄侃音韵学之渊源,总结黄侃校勘中之得失。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虞集古体诗、词、赋等的用韵和近体诗的用韵做穷尽式的考察分析,我们发现;;虞集古体诗、词、赋等可分为18部,和宋代诗词人用的基本相同,与《中原音韵》有别;;近体诗基本上按传统的“诗韵”写作,但其中有与古体诗各部之间通押相似的借、出韵关系,也有些近体诗不符合“诗韵”规定,而是对实际语音及方音特点的流露。虞集虽然是名儒显宦,近代诗用韵也受到实际语音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