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清词史论纲     
不到三百年的清词,名家辈出,词派纷呈。其分期,前人或“三变”或“三期”,然可商之处尚多。如果综考词风的转变、领袖词人的出现、时代风会、各类批评等诸多因素,可将清词的发展演变分为三期六段,能较明晰地把握其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
略论纳兰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滥觞于唐,盛于两宋,衰于明,至清而复兴。近人于词学的研究,比较注重于对唐、五代和宋词的研究,论著甚伙,成果累累。这自然是应该的。而对清词的研究,则相对弱一些,不少文学史著作,在写到唐宋词的部分,多洋洋洒洒,不惜笔墨,而在介绍清词的部分,往往惜墨如金,略而不详。这就给人一种印象,似乎清词成就平平,无甚可言。其实,清词是继承了唐宋词的传统,而又有所发展的,在创作,评论和前人成果整理方面,都取得了并不稍逊于前代的成  相似文献   

3.
夏敬观是晚近词坛著名的词学活动家,其词学活动及词学著述对晚近词坛影响甚大。夏氏词学理论及时总结了他和当时同仁词创作的经验,又是晚近词坛继承王鹏运、朱祖谋等人应用小学方法研究词学整理词籍开创词学研究新格局的重要创获。夏氏词论不仅深化了清代以来对词格律韵调的研究,而且深化了对唐五代北宋词的研究,还总结和深化了历代关于“词”“学”关系命题的思考和探讨,在词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士禛曾以擅词著称。其词抒写心音,情兼哀艳,萦怀故 国之思,歌咏男女艳情,后者更是对“词为艳科”的复归,成为有别于诗的显著特色。艺术 上,小令、中调、长调,或婉约,或豪放,不拘一格,既破除二者壁垒和对立,又融合二种 风格和艺术精神,为清词昭示一条改造传统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草堂诗余》是南宋坊间编纂的一部便歌协律的词选,对明代词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明代前期,词学衰微,《草堂诗余》在长时间内不被关注,甚至备受冷落;明代中期,人们对词的创作产生兴趣,但词乐失传,词谱无踪,词学家视《草堂诗余》为词体创作的依据,或据其编纂词谱,或模仿其词进行创作,或评点取舍其词编纂词选。伴随着词学家对《草堂诗余》的多方面研究,明代词学迅速走向复苏。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诗有“诗史”之称,《梅村词》也表现出时代风会与个人遭际的影响,以其《满江红》词表现最突出,可称词史。明清易代之际的大背景促成了吴伟业词风的变化,也促成了时代词风的变化,即由软媚柔婉到慷慨悲凉。由媚而雅是明清之际词学转变大势,直接影响到清词的品格,开启清词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7.
晁补之是北宋著名的词人,其词学专著《晁无咎词话》和《骫骳说》均已散佚。考索散见于后世其他词学家著作中的晁补之词论,约可勾稽出晁氏的词学观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注重词的当行本色;二是推尊词体;三是用语精工。晁补之的词学观念对后世词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钱斐仲是清代著名女词人、书画家,其《雨花庵诗余》中有大量的图画书写.画家身份与交游是她的书写缘由,花鸟人物山水画是她的主要书写对象,以画为主、词画融合是其书写途径,交融迷离、洗练清雅是其书写方式.钱斐仲图画书写的这些特点,展现了清代女性词人在清词中兴过程中于题材开拓、词学风格多样化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清词中兴整体风貌中不...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清词>等大型清词文献的逐步出版,清词研究呈现不断升温的趋势,有关清词研究的学术成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一个较高水平.但清词研究,尤其是清前期词研究依然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如该时期郡邑性词派到底有哪些,各自的词学主张如何,彼此的关系如何?另外,从创作倾向上看,从云间词派到浙西词派,两者之间的演化轨迹如何,其它郡邑性词派在演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这些都是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梅里词派研究>的出版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富有价值的思路与材料.  相似文献   

10.
夏敬观是晚近词坛著名的词学活动家,其词学活动及词学著述对晚近词坛影响甚大。夏氏词学理论及时总结了他和当时同仁词创作的经验,又是晚近词坛继承王鹏运、朱祖谋等人应用小学方法研究词学整理词籍开创词学研究新格局的重要创获。夏氏词论不仅深化了清代以来对词格律韵调的研究,而且深化了对唐五代北宋词的研究,还总结和深化了历代关于"词""学"关系命题的思考和探讨,在词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全清词.顺康卷》的出版,展示了清词的整体风貌,丰富了词史的研究思路,为清代作家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完备的文献,校勘工作可作多方面参考,而其传记资料则可补史传之阙。  相似文献   

12.
云间词派是清词中兴的先声 ,世人对其创作评价较高 ,却往往忽略其词论的作用和意义。本文系统梳理了云间词论 ,并以宋元以来词的演变大势为背景 ,探讨云间词论在明清词史上振衰起弊的内外机理  相似文献   

13.
清词经典化是清词研究的热点,而陈维崧是清词创作的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对陈维崧词的经典化是清代词学的重要命题。通过考订乾嘉时期的稿钞本《笠者词稿》,可知该书作者为凌立仁,其创作模式较多效仿陈维崧《湖海楼词》,由此印证了陈维崧词在清代的接受与经典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王昶的词学思想尽管来源于朱彝尊等早期浙派词学家,但由于时代的变化以及词学家个人性格、身份等原因,也产生了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集中表现在对"雅"的含义的理解、对雅词创作的环境要求、对词的功能定位的认识以及其他一些创作的细节上.这些差异体现了不同社会文化环境对词创作的不同要求,也体现了社会统治意识对词学领域的渗透.这种差异性虽然以王昶等词学家个人的词论形式表现出来,但本质是中期浙派理论在乾隆年间的新变.  相似文献   

15.
词虽然经历了晚唐五代、两宋的演进,但其反省并不自觉,而是自然而然的。到了清代,词得到了重新认识。清词的整个轨迹,并没有独出异军,另立旗帜,它的演化轨迹和晚唐、两宋的演化轨迹相符合,却并不是重复,而是遵循着这个轨迹有了突破和变化,因此,可以认为清词的发展是在《花间》、两宋词的轨迹上的演化。经过这样的演化,清代词人才真正理解了词这种文学体式的特殊之处何在,从朱彝尊到张惠言,这一轨迹非常清楚。所以,清词之所以有如此辉煌的成就,不仅是因为宋人的词发挥有所未尽,而且是因为小词的美感不容易被认识,而清朝的词人不但发现了词的这一种特别的美,而且对这种特别的美开始有了一种美感特质的反省和认知。  相似文献   

16.
清词的复兴既与改朝换代的历史变化有关,也与一些天才的词人有关。明末云间派已经带来了词风的一次转变,而清初词人陈维崧更以其博大的才力大大开拓了词境,造就了"无意不可入词"的阳羡词风。  相似文献   

17.
谭献是晚清著名词学家,由其辑录的《箧中词》是清词研究领域公认的权威选本,后世学人对他的关注与研讨亦多围绕此书展开,至于其学术思想上的宗尚则乏人问津。事实上,在谭献本人手书文字如日记、书信等当中,以常州庄氏家族成员为代表的今文学家们高频出现,是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将此置于清代整体学术背景之下,同时联系谭献在词学领域之外的治学实践可以看到,以开创者庄存与为核心的常州学派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主要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民国词研究论文与著作进行一番述评,将学界对民国词研究分为以下方面:民国词的基础性研究、民国词学在传统向现代词学转变中的作用以及词学分期、民国词学研究与民国词学理论、词人词社与编纂词选、词学家.通过对这些研究的考察,可以发现民国词研究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尤其是词学家的个体研究成果丰硕,但是民国词的研究从总体上仍未进入深化阶段.  相似文献   

19.
刘熙载是晚清时期一位慧眼卓识的词学家,但同时又是一位重要的楚辞学家。他在词品、词体、词境和词法等方面,都曾直接借用楚辞作为评鉴尺度。  相似文献   

20.
清代词学,虽著作林立,词派纷呈,然各家各派词论,异中有同,殊途同归。构成三大理论主题:辨体和尊体、“正变”批评、比兴和寄托。通过辨体和尊体,彰显了词体特征,提升了词体品格;通过“正变”批评,反映了清代词家的词史观,对前代词学的审美评价、审美选择;通过追求比兴和寄托,开拓深厚了词境。三大词学主题,对清词理论与创作的繁荣,产生了巨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