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印度女作家阿兰达蒂·罗伊的《微物之神》通过对人物“小历史”描述,巧妙地谴责了印度的殖民历史和漫长的种姓隔离制度对印度人民的戕害,将种姓、阶级、性别和创伤议题在后殖民语境下有机地链接在一起,从而重新书写创伤历史。通过创伤的表征与再现,展现小人物积极应对痛苦的创伤体验及其最终获得自我痊愈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作为区域史学重要分支的民族史学的发展演变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民族史学的萌芽时期、以民族主义史学为特征的民族史学产生并在欧洲传播确立时期、民族史学全球传播并成为世界史学发展主流时期。民族史学发展每个时期的性质、表现形式和地位都有所不同。民族史学与史学的发展是相始终的。  相似文献   

3.
殖民文学与后殖民文学在书写东方印度主题方面,存在一些复杂微妙的历史联系,存在着历时性和共时性的“东方”话语,这与一些英国作家和印裔英国作家的东方主义心态有关。  相似文献   

4.
印度的民族划分和民族构成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政府否认印度的民族多样性,使印度众多民族的身份变得模糊起来。印度的民族构成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种族、语言、宗教、种姓、部落、历史传统和印度政府的民族政策等因素。本文从印度是多民族国家还是单一民族国家之争入手,对印度的民族问题展开全面探讨,就印度民族构成和民族矛盾的根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印度政府一直坚持只有一个"印度民族"的民族政策,但是印度确实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并存在着各种民族问题,主要表现为地方民族分裂主义活跃、教派民族主义盛行、民族与宗教矛盾错综交织、部族冲突频繁发生、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印度民族问题产生有历史上殖民统治者留下的"遗产"、现实中政府政策落实不彻底和国际上民族与宗教因素影响等根源.  相似文献   

6.
国内史学界长期以来对印度婆罗门种姓持批判态度、而忽视他们所起的巨大正面历史作用是有失客观公正的。其实,印度婆罗门是印度社会的精英阶层,是印度知识与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承者,也是印度道德传统的主要建设者,其道德行为是印度各种姓学习和效仿的典范。婆罗门文明构成了印度文明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7.
从空间、身份、历史等三方面剖析了2006年曼·布克奖获奖小说《失落的传承》,认为小说塑造了强势文化入侵弱势文化和强势文化占主导的两类殖民空间;反映了后殖民时期印度人民在空间异位下的身份失衡以及作者自身的身份失衡;揭示了历史的“宏大叙述”因为个体记忆而透露出来的不确定性,从而弘扬了印度民族的传统和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8.
试论印度的穆斯林民族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民族主义思潮传播到印度次大陆,并与其他思想融合,呈现出比较复杂的形态,印度穆斯林民族主义是其中非常突出的一种,最终在实践上以民族分离的独特方式实现了国家独立,本文主要探讨印度穆斯要民族主义的产生,发展,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江潇潇 《东方论坛》2013,(5):98-103
种姓制度起源于印度,是印度教社会的结构基础。斯里兰卡作为南亚次大陆文化圈的一员,种姓也是其社会构架的重要特征。僧伽罗族和泰米尔族是斯里兰卡的两大主要民族,它们的起源与印度有着很深的渊源,种姓在这两个民族形成之初就存在,且带有浓厚的北印度特征。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不论是僧伽罗还是泰米尔种姓都走上了与印度种姓不同的发展道路。这种变异的产生不仅缘于斯里兰卡自身独特的社会、宗教、经济发展轨迹,也缘于起源之初斯里兰卡种姓内部蕴合的某些特质,正是这些内在的基因让斯里兰卡种姓发展成为一种与印度种姓有着本质区别的社会体系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前半叶民族史书写的几类主要范式虽然在时代背景、指导思想、民族史观、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显示出从传统史学话语体系经新史学话语体系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转变的学科史特征,但在撰述意旨、结撰方法和民族史本体认识等方面却都体现出自觉的中华民族意识。本文以20世纪前半叶中国民族通史撰述为中心,探讨知识分子在民族史书写过程中表现出的中华民族意识,挖掘其对当今中国民族史书写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一直有悠久的史学传统,对历史的评价亦有相对稳固的评判标准体系,但古人并不能自觉意识到“史观”的存在。严格说来,历史观是近代史学研究兴起之后特有的概念,是对历史科学认识和价值取向的统一。用历史观检视,长期主导古代中国史差异族体书写的是“华夷之辨”族类观,这种族类观在民族史书写上呈现出“先诸传次夷狄”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政治文化的不平等性。近代以后,剧烈的政治社会变迁引发了中国人历史观念的重大变革,传统史学的立意与范式遭到颠覆性的挑战,作为其组成部分的“四夷传”等文类亦失去了存续的土壤。与此同时,基于抵制外侵和自立自强的现实需要,以新的历史观念来阐释中国历史上多民族体系的起源与演变成为史学救国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突出各民族“共同性”的历史观逐渐代替了“华夷之辨”族类观,成为中华民族历史观最终形成的重要知识社会学基础。就根本而言,中华民族历史观是近代百年来国人对各民族历史关系追溯、多元一体民族国家建设、中华民族未来前途命运等重大问题进行知识社会学建构以及中国具体政治社会实践的结果,深刻蕴含着“察古今之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涵。  相似文献   

12.
加比尔承认上帝的存在又反对偶像崇拜,他在综合奥义书哲学和伊斯兰教哲学观点的基础上,创立了印度中世纪虔诚运动的“无性派”理论。他的理论在中世纪印度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为印度教的改革开辟了一条道路,也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和睦相处提供了理论基础,因而对促进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起到积极作用。此外,加比尔的思想还直接影响到锡克教的形成和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印度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并间接影响了印度历史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3.
在印尼,普拉姆迪亚是印尼文作家的典范,黄东平是华文作家的代表。他们都经历了荷兰殖民时期,其历史书写主要聚焦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别以长篇小说创制了“布鲁岛”四部曲和“侨歌”三部曲。在族群、文化乃至血统混杂的殖民地,〖JP2〗他们呈现出多元化的民族主义,主要有荷兰殖民者的欧洲民族主义、印欧混血儿及华印混血儿的籍民民族主义、华侨的中国民族主义以及土著民的本土民族主义。游走于解构与建构之间,在民族觉醒与民族运动的历史召唤下,其多元民族主义书写也隐含了对族群议题与国族形象的当下回应。   相似文献   

14.
后殖民主义表征理论聚焦文学文本与权力话语的相互关联,认为身份的表征与建构主要受权力话语支配。在《午夜的孩子》这部小说中,印度历史的神话循环解构了官方叙事的直线性,个体化叙事对官方叙事的渗透质疑了官方历史书写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庶民意识对历史叙事的参与填补了民族主义者的精英主义历史叙事的空白。小说中所建构的替代性历史与主流话语现存表征系统所形成的磋商、纠正和对抗,促进了印度民族身份的主体性建构。  相似文献   

15.
《午夜之子》中有多种殖民文化意象无不与当时印度所处的历史与文化,经济与政治,民族与宗教等境况息息相关。拉什迪在他一生的创作中反对极端的民族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在《午夜之子》中各种殖民文化意象隐喻的运用也体现了他希望世界各个民族和平共处,各种文化之间能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6.
近年韩国社会有关“慰安妇”问题的历史修正主义思潮逐渐抬头,值得关注与警惕。两本代表性畅销著作《反日种族主义》《帝国的慰安妇》分别从保守与进步两条思想脉络出发,却殊途同归地与日本右翼对“慰安妇”问题的历史否认形成共鸣与合流。前书由保守政治力学所驱动,意识形态根植于二战后至今韩国未经根本动摇的“殖民—冷战”体制;后书则体现了后冷战时期韩国进步思想界基于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左翼批判理论漠视并排斥民族议题的趋势。两书共同反映出韩国“慰安妇”历史修正主义的核心思想特征为民族主义批判,其对集体记忆的挑战,体现了当代韩国重建国家民族认同的认识论之争,也与冷战后日本的历史修正主义思潮形成跨国连接与互动。  相似文献   

17.
"四裔"是中国传统史学中少数民族史书写的特定术语,亦是吕思勉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吕著特别是《中国民族史》一书中浸染着中国传统史学的"四裔"观。吕思勉更以纯粹的史学精神、翔实而系统地考证了中国"四裔"诸族的源流、演变和相互关系,较为客观地揭示了古代中国各民族的基本历史面貌,为中国民族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知识大众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向表现在五个方面:从传媒变化看,出现了由单一印刷媒体向影视、网络等多媒体发展的趋向,从而改变了历史知识传播和文本构建的模式,并影响到民众对历史的认知;在书写者方面,出现了职业史家书写向公众书写发展的趋向,公众逐步成为历史知识大众化的主体;在目的性方面,出现从教育人向娱乐人转化的趋向,娱乐休闲逐步消解和取代了爱国主义等高尚意义的诉求;在学科建设上,从学科附庸向学科独立发展,中国本土的通俗史学与西方的公众史学相遇,加快了学科建设的探索;在作品评价上,从学界内部向全民参与发展,历史知识大众化的成果不断变成“公共话题”,出现全民热议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语境下,多元文化间的冲撞、竞争与融合,使各少数民族文化面临严重的消解风险。出于一种文化自救和族群身份认同的需要,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以重述历史方式确证自我民族文化特质。由于对抗性书写立场和二元式思维,历史叙事陷入"怀旧"性身份政治之中。考察这一现象的知识谱系及其意识形态,是阐释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多重价值空间的必要视角,也是观察这种书写现象基本走向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20.
历史的解构与重构:泛化“封建”的话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建”泛化与封建话语的形成有关。该话语构造了现代史学的知识空间、表征结构与作为进化的直线时间观,与《易经》为代表的民族史学思维格格不入,但却渗透于现代汉语变迁的整个历史过程,并取得能对中国文化进行诠释和支配的话语权。由此,用“封建”作为中国历史的断代词语,或者给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现象进行定性,都只是没有任何历史和文化根据的当代话语游戏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