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明高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40-43
腐败是侵蚀人类社会肌体的\"政治之癌\"。世界各国的反腐败斗争有清官反腐、重典反腐、运动反腐和制度反腐四种主要方式。处在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必须寻求科学的反腐战略和反腐制度,制订和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腐败法》,包括积极完善和推行家庭财产申报制、金融实名制、遗产税和赠与税制度、公民信用号码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2.
王明高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40-43
腐败是侵蚀人类社会肌体的“政治之癌”。世界各国的反腐败斗争有清官反腐、重典反腐、运动反腐和制度反腐四种主要方式。处在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必须寻求科学的反腐战略和反腐制度,制订和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腐败法》,包括积极完善和推行家庭财产申报制、金融实名制、遗产税和赠与税制度、公民信用号码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3.
丛玉飞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4,(3):121-124
中国社会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期,社会力量参与反腐倡廉建设是新时期立足于社会发展现实,实现反腐工作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的探索,也是我国当前廉政建设亟须重视的现实课题。社会组织、网络力量、公民精神等社会因素迅速成长,构成了我国现有反腐模式得以再次转型的社会向度。反腐模式转型过程中“社会”的嵌入将形成多元主体、多元手段及多元监督的反腐格局,这对创新反腐模式、推进反腐工作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4.
中国网络反腐机制:现状、困境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论文重新界定了网络反腐概念,从网络反腐的主体、客体、目标视角对网络反腐困境进行了深入剖析,在健全网络反腐路径体系中提出应坚持整体性、创新性、灵活性、实用性原则,并给出了确保完整的反腐要素体系、积极探索改革方略、健全灵活的预防制度和优化网络反腐生态环境的策略,以确保网络反腐在完整的反腐主客体、科学的改革思路、灵活的应对策略、健康的反腐环境和高素质的反腐要素条件下,走得更持久更有序并最终达到遏制腐败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刘源源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6-19
网络反腐是官方权力反腐主体与民间权利反腐主体借助网络互动沟通,共同监督权力运行,以预防、遏制、惩戒腐败的行为。目前,我国的网络反腐机制还存在着官方网络反腐作用尚待改革提升,民间网络反腐作用远未充分体现,网络反腐技术亟待改进完善等问题,因此,需要从官方、民间、技术三个方面完善网络反腐机制,即提高质量效率,强化官方网络反腐功能作用发挥;提升素质能力,促进民间网络反腐功能作用发挥;加强技术利用,增强反腐倡廉实效。 相似文献
6.
7.
刘永丰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7):345-347
本文以成都理工大学在构建反腐预警系统方面做的工作为例,探索出以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为中心,把握高校腐败的易发环节和易发部位,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教育引导机制;汇聚各方监督力量协调联动,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快速、准确的信息汇集和处理系统,是构建高校反腐预警系统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张春林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5):106-115
无论是西方“第四权力”与“第四等级”说,还是马克思、恩格斯“第三种权力”论,以及我国舆论监督长期作为政治权力延伸,都无法改变舆论监督本质上属于权利监督这一事实。把舆论监督作为权力监督不过是一种象征,通过法律对舆论监督确权,西方及我国舆论监督都实现了权利监督的本位回归。可是,在反腐败制度设计中,舆论监督权力属性又得到了凸显,并要求舆论监督报道相应转型。这一转型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舆论监督对接权力监督成为必然,包括舆论监督线索与权力监督信息的对接、舆论监督选题与权力监督议程的对接、舆论监督报道与权力监督意见的对接;二是权力监督护航舆论监督成为常态,包括完善舆论监督的制度保障、构建舆论监督的容错机制、归拢舆论监督的评判权限;三是监督合力构筑中的合作模式创新,包括权力监督走进舆论监督和舆论监督走进权力监督。 相似文献
9.
教学督导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应用型转型高校的教学督导工作具有特殊性.对应用型转型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现状进行调研,发现其中的问题,提出从教学督导评价体系、保障体系、反馈机制等方面构建具有应用型转型高校特色的教学督导体系,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赵静雯;杨洪林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摘要(Abstract):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通过对自身执政经历及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经验的总结,在洪武年间制定了一系列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反腐倡廉制度。他建立了从对人才选任到官吏考核,从对官吏的清廉思想教育到监督问责、赏罚惩戒,再到规范的立法司法等一整套反腐治贪的体制机制,获史学界、理论界重视和称道。同时,由于朱元璋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所具有的历史局限性,这些措施本身存在着不足与缺陷,但从历史辩证法的理论视角分析,批判地审视其反腐倡廉的体制机制\"古为今用\",对当下我国的反腐廉政建设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的转型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包揽、差序格局、非专业性的社会工作模式,因在社会快速转型期遭遇严峻挑战而开始了自身的转型进程。这种转型适应了社会变迁的需要与服务对象的多样化需求,业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由于实际社会工作的制度惯性与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不足,目前中国的社会工作发展尚存在着两种模式并存、过渡性、不平衡性和民间组织发育不良等问题。中国社会工作模式必须在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国际通则、克服自身缺陷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琅川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0,(1)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现代转型,大体始于清末的“小说界革命”,而完成于五四“文学革命”。这一转型于“小说界革命”期间启行的直接推动力有二,一是小说被用作梁启超倡导的“新民”之工具,其他文体因素的大举向小说渗透;二是西洋小说翻译由林纾首开风气,新的小说表现技法的用于中国小说。这一转型在五四时期最终完成,时代条件之外,则在于“文学革命”突破了“小说界革命’的两个基本局限:一是纠正了文学的唯功利倾向,既赋予文学以启蒙使命,又充分重视文学自身价值,重视形式变革的重要性;二是抛弃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保守框架,而向西方文学全面认同,在内容、形式兼取的同时,着重学习西方的现代思潮和现代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3.
构建中国特色的反腐败法律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败是破坏社会和谐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关系到党和政府生死存亡的重大政治任务。依法反腐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构建中国特色反腐败法律体系是其前提要求。我们要积极加入或签署反腐败国际公约或区域性公约,集中力量制定综合型反腐败法典,适时修订和完善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努力推进反腐败的地方性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14.
黎昕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4,(12)
社会结构的加速转型,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伴随着发展所带来的环境、资源的压力也与日俱增,生态安全面临着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全面建设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5.
雷雅佳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266-267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其中也决定于中国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的转型。而后者的转型要明确为三大产业培养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为此,应创新、创造、创意一种由市场配置技能型人才资源的职业技术院校教育体制和机制。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由市场需求来决定,为市场需求而生产。创意出以政府办学和民办办学的两种模式,市场检验办学质量和国家规管监控的职业技术院校教育机制。并且,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直接与产业、行业和产品的生产相融合。 相似文献
16.
阮兴文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4(3):62-65
税法体系是指由不同形式的税法规范所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体,税法形式及其相互间有机联系的方式是税法体系的基本内容。税收法定主义回答了税收的必要性和正当性,成为税收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面对目前中国税收法律体系存在的制度性缺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税法体系应成为税收法治模式构建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张彬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0(5):61-63
全球化的二律背反特征构成了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化模式转型的时代背景。在全球化时代,中国人的现代化模式面临着环境系统、心理系统和行为系统三方面的挑战。在中国人的现代化模式转型过程中,环境系统的挑战是前提,心理系统的挑战是核心,行为系统的挑战是前二者的具体表现和结果。中国人的现代化模式业已步入了从强势混合型向简单现代型的转型阶段,但这一转型过程是一个充满合理悖论的漫长过程。 相似文献
18.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信息时代的大背景、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再加上网络反腐自身的特点,使我国网络反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行机制,即动静结合、上下联动、官民双轨的反腐机制。在政府有效的监管下,循序渐进地开展网络反腐,不仅可以有效地打击腐败行为、净化社会空气,还能提高人民的民主意识,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9.
万成海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2):50-53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模式,应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与市场经济本质特征内在统一在财政领域里的反映,即"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模式"。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模式,要从分析现有财政模式的弊端入手,立足于我国的国情,找到突破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詹小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463-466
针对在低碳模式转型中存在着悖离经济伦理的现象,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阐述了经济伦理的构建是推动低碳模式转型的重要保证和内在动力,得到了坚持生产伦理,发展低碳经济;坚持消费伦理,倡导低碳生活的结论。经济伦理的构建能引导、规范低碳经济的发展,推动低碳经济转型升级,既能抓住转变发展模式,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难得机遇,也能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