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厘定生成逻辑既是相对贫困治理策略空间选择的目标靶向,也是加快形成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前置基础。新发展阶段赋予相对贫困新的时代内涵,文章基于能力情境透视相对贫困的形成机理及治理路径,从家庭资本禀赋匮乏、权利与机会缺失和韧性能力阙如三维视角尝试性解构相对贫困的生成逻辑,探索性回答相对贫困的比较性、多维性、发展性、动态变化性等内在特质。以此为逻辑延续和脉络基点,从内外因素综合制约、识别困难及治理复杂等角度审视相对贫困群体能力的提升困境,继而从全方位提升人力资本水平、“赋权增能”弥合能力鸿沟、多元力量共筑韧性网络体系及强化能力培育与再造长效机制四重维度形塑相对贫困群体的能力提升路径,以期在相对贫困群体能力锻铸过程中梯度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反贫困斗争中,展现了矢志不移上下求索的历史自觉和历史担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砸碎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中国,为摆脱贫困创造根本政治条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带领人民自力更生、重整山河,为摆脱贫困打下坚实基础;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改革带动减贫,拓展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在新时代,精准施策、打赢脱贫攻坚战,整体消除了中国的绝对贫困.中国共产党领导反贫困斗争取得辉煌成就的主要经验如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注重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探索完善中国特色减贫制度体系,实现"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上取得了重大成就,解决了农村的绝对贫困问题。这与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的反贫困政策是密不可分的。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村绝对贫困的历史路径在纵向演进上,经历了以社会制度变革解决压迫性贫困——以土地制度改革、农业合作化以及广义性减贫实践解决极端性贫困——以益贫性增长、扶贫开发和社会保障的三轮驱动式减贫——以精准扶贫解决个别分散性贫困四个历史发展阶段。四个阶段相互衔接,通过不同的农村减贫机制共同谱写了中国农村的反贫困故事。以史为鉴,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村绝对贫困历史路径的分析,能够更进一步推动中国农村反贫困事业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4.
张浩淼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126-131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社会救助的目标须从反绝对贫困提升到反相对贫困,发展成为应对相对贫困的重要长效机制之一。我国社会救助目标提升是反贫困战略转向的现实要求,是实现"弱有所扶"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救助发展完善的内在需要。应该认识到,社会救助目标提升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相对贫困治理的功能和经验不足,社会救助管理和运行方面的制约以及相关外部环境因素的压力。基于此,需要按治理相对贫困的要求改革贫困标准和社会救助资格认定机制,增加救助服务并提高社会救助待遇标准,改革社会救助管理和运行机制并建设更具包容性的社会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5.
津贴标准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要构成要素。文章采用近十年北京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分析北京城市低保标准对降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绝对贫困的维度上,北京城市低保标准能较好满足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需求,体现了生存性的原则。但在相对贫困方面上,当前低保标准几乎无法推动相对公平,促进共享发展也相当有限。从近年来低保支出占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的比率看,北京城市低保支出具有可负担性。因此,适当提高低保标准、推动相对贫困意义的低保标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要“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致使“相对贫困”成为一个活跃的热词。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一是界定和测量贫困的两种方法,二是制定反贫困政策的两种理念。作为政策理念,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既有差别,但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对贫困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种发散的思维和包容的氛围,从而产生了多维贫困和多维贫困指数等新概念。在现代贫困研究的过程中,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和多维贫困是随外部环境变化而在政策理念和行动策略上的响应,现在的问题是要将其落实到政策和行动上。 相似文献
7.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从扶贫反贫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 史,就是一部带领人民群众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历程,从革命 性全域扶贫、“输血式”救济扶贫,到“造血式”改革扶贫、“开发式”综合扶贫以及新时代科学 精准扶贫,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指导,牢记“人 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探索不同治贫扶贫方法,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和扶贫开发道路,最终 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百年反贫困奋斗历程集中彰显了中 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和治理优势,同时也为全球反贫困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8.
理解和把握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再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不仅是有效指导当前“三农”工作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面临大量亟待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这些难点,中国西部贫困治理研究团队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农村一线,走村入户调研,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主题,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典型与普遍相结合的视角出发,运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其发生与发展、价值与意义、举措与方法、评价与案例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坚持大历史观,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历程与经验。在贫困治理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饥寒交迫”到“全面小康”,经历了“制度变革”“社会救济”“体制改革”“开发扶贫”“整村推进”“精准脱贫”等扶贫阶段,不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减贫物质成就,也形成了中国特色贫困治理理论,锻造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其次,坚持系统观念,全面阐释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 相似文献
9.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专家学者对贫困问题进行了多视角、多方面、多领域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摆脱贫困理论是反贫脱贫的基本遵循。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农民的脱贫大业,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实现了全面小康,为世界反贫困提供了有益参考。党的领导、人民中心、制度优势、集体经济、科技创新、精准扶贫、群众参与、农民首创,无不闪烁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灵光。认真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摆脱贫困的经验,对于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的历史征程,要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站在生产力发展前沿,坚持人民中心,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富民强国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0.
吴振方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9-15
中国共产党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历经革命时期的艰难探索、建设时期的发展壮大、改革时期的制度完善和新时代的治理现代化四个阶段,已近百年历史。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把人民至上、为民谋福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围绕时代主题和中心任务开展组织建设和农村工作,不断开拓基层党组织的功能作用,发挥基层组织力,团结带领广大农民实现了“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重大变革。农村基层党组织历经百年发展演变,在组织建设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伟大成绩,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乡村基础。当前,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力,对于推动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建党百年来,农村社会治理主体伴随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业生产合作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多元协同共治主体、乡村振兴新时代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统领的多元共建共治共享共同体4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建党百年来,我国农村社会治理主体始终遵循党的领导与农民主体地位相统一的演进逻辑和党的政治引领与农民自治实践相统一的行动逻辑,形成了一套独具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治理主体演进体系。 相似文献
12.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需要总结脱贫攻坚中的实践创新案例。作为中国政治制度中的实践创新典范,条块结对能够整合资源、调整科层流程,从而实现治理目标。采用无结构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对中部S省Q县的考察发现: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部门与村庄结对形成任务型行动共同体,以项目进村为工作核心,通过定目标、结对子、谈项目、抓落实来完成相应的脱贫任务。在部门进村过程中,条块结对利用资源整合与科层压缩两种机制,通过对项目的合成、借用与转化来回应脱贫任务下的压力考核。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继续发挥结对的治理优势,但面对整合与压缩后的基层治理场域,则需要关注因资源与权力过密可能存在的项目持续与治理内卷风险。 相似文献
13.
柔性扶贫:一个依靠乡村自身力量脱贫的案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柔性扶贫是指在乡村价值基础上,充分利用乡村资源的一种扶贫理念。柔性扶贫视角下的乡村资源包括乡村农业资源、手工业资源、生态环境资源,包括民居、村落、景观等资源,也包括村民生产与生活方式、乡村文化与民俗、乡村社会结构等文化资源。这些资源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保障村落有机体的完整性和健康运行。柔性扶贫理念认为,村落贫困是由于村落有机体的构成要素或结构发生了变化,导致村落正常运行受阻。因此,发现村落价值,修复村落结构,使其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健康运行,而不是对原有村落价值系统视而不见地去建立新系统,是精准扶贫理应遵循的重要理念。何斯路村由穷到富的蜕变过程,正是这一扶贫理念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4.
吴新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1):67-77
鉴于企业成功地参与了精准扶贫实践,政府和社会对有效衔接阶段的企业作用寄予了更多新期待,乡土企业位列其中。通过对贵州省乌蒙山区乡土企业X茶园的调查发现,在处理政府、市场、所在社区的复杂关系中,该企业扮演的多重角色存在叠加效应,基本达到了多方预期。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基层政府与X茶园的角色互动再次开启,双方合作的领域围绕特色产业融合、村社一体化、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展开。进入衔接阶段之后,在政府产业规划、企业布局、社区治理等政策激励与规制下,X茶园经历了新的角色扮演、巩固与强化过程。这个新的角色建构使乡土企业塑造了双方合作的新伙伴角色,其特征是企业具备了在本乡本土开展对话的能力,显示出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相对自主性,但也存在企社角色建构不均衡的事实。在政策既定背景下,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是实现企业、政府、社会等多元角色互动,未来乡土企业应围绕新型政企关系生态营造和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而制定行动规划和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15.
ZHANG Yu-hang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Z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环节,事关高校发展和学生成才,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与时俱进,只能加强,绝不能削弱。 相似文献
16.
英国等西欧国家有着悠久的济贫传统,其济贫法制体系与实践亦相当成熟。其济贫法制体系中的国家承担济贫基本责任的原则,区别对待与分类管理的做法,对济贫内容的综合性安排,以政府出资为主的筹资方式及操作程序的科学设计对我国当今的绝对贫困救济立法具有借鉴价值。参考英国的济贫制度体系,我国的绝对贫困救济立法亦须依据实际国情妥善处理好绝对贫困救济的对象范围、救济标准的确定、主体制度的选择和救济资金的筹措等关键性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7.
高尚斌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4):28-32
七大是民主革命时期党召开的谋划“建设新中国”的一次重要代表大会。七大不仅提出了“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现代化奋斗目标,而且论证了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构建了全面发展的中国“现代化社会”的蓝图,指明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道路和重要政策,初步回答了中国怎样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课题。七大对中国现代化理论的贡献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三江源生态移民定居点的实地调查,发现不少移民家庭因迁移致贫、返贫.政府所实施的社会救助能够保障贫困移民基本生活所需,却不能够促进其充分就业,所以容易引发“贫困陷阱”.为了优化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救助的贫因治理绩效,基于国际社会规避“贫困陷阱”一般经验,提出了在制度设计上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构建就业激励导向的救助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七大是党的历史上一次极其重要的大会。七大的召开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及其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她的召开,经历了组织上尤其是思想上的精心准备以及充分酝酿阶段。七大已过去了整整60年,但她仍带给我们许多的启迪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国人民的基本要求,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的需求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行动准则,他们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了解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把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看成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