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理性是西方传统哲学的主要精神。它渊源于古希腊哲学,直接孕育于前苏格拉底哲学的“本原论”之中。泰勒斯以“水”为万物的本原,扬起了理性的第一面旗帜。毕达哥拉斯把“数”看作宇宙本原,开辟了一条由抽象原则说明感性经验的理性之路;爱利亚学派的“存在论”则在理性的探索上实现了对感性的超越,探究知识的确定性,成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理性主义哲学的直接来源。物质结构理论实现对物质形态的进一步抽象,为科学理性奠定了基础。因此,探寻前苏格拉底哲学的本原论思想及其相互关系,对深入理解和研究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 概念在哲学史上以及在当代心灵哲学中有着巨大的影响,但他的灵魂定义似乎包含着难以解决的问题。阿克里尔(J.Ackrill)在一篇著名的文章中指出,他的灵魂定义包含着逻辑矛盾,并且与他的质料形式理论不一致。本文重新梳理了阿克里尔的论证,归纳和评价了亚里士多德学界对这个问题的两种主要解决方案,并提供了对灵魂定义问题的一个新解释。这个新解释表明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定义没有逻辑矛盾;定义项中的“身体” 代表的是“第二潜在性”。“灵魂”概念是一个目的概念和原因概念,即灵魂是从质料之中发展出来的,它就是身体的目的和完善性,它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本原。因此,亚里士多德的心灵哲学跟一切与物理主义相兼容的当代心灵哲学理论是不相容的。  相似文献   

3.
早期道教从宇宙本原论出发,将生命现象置于宏观宇宙之中来加以考察,认为生命与宇宙间的万物一样,其本原都是道,皆为阴阳和谐的产物。早期道教在着力寻求得道成仙的过程中,主要探讨生命的产生、存在及生命价值的和谐,即时间意义上生命历程的和谐与空间意义上相关生命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既是求得生命完善的一种手段,也是道教所有生命理论的最终指归。  相似文献   

4.
“道”与“理念”分别是中国先秦时期的庄子和古希腊的柏拉图对宇宙万物的认识。两者有相通之处 :本体论与价值论的含义相近。同时两者是相悖的 :“道法自然”与“理念命定一切”、“心与物游”与“艺术摹仿影子”、“心斋坐忘”与“迷狂回忆”,分别是庄子与柏拉图的文艺思想的哲学基础、艺术特性及审美途径。庄子以“游”昭示世界本原、人生真谛 ,柏拉图以迷狂给理念世界寻找艺术的回家之路。  相似文献   

5.
神话是人与自然对话的第一个范式 ,它的发生来源于自然崇拜。继神话范式以后 ,人与自然对话的第二个范式是哲学。哲学从神话中提升经历了两个根本性的转变 ,一是它消除了神灵信仰造成的误区 ,以经验关心宇宙的本原 ;二是它把探索宇宙本原的重心转移到人的方面。人与自然对话的第三个范式是艺术范式。艺术范式诞生于神话与哲学的母体之中 ,神话与哲学分别以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为起点 ,这两种方式贯穿于思维活动的始终 ,直接哺育着人类的艺术创造  相似文献   

6.
《蒂迈欧篇》是研究柏拉图宇宙观的重要文献,也是其理念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柏拉图联系宇宙的生成对其早期和中期理念论作了修正。这篇的“理念论”主要继承中期理念论的“模仿说”并加以修正,认为宇宙的创造主,即神,注视其自身,以自身为理念,模仿自身而创造宇宙万物。  相似文献   

7.
“一般的物质”并不只限于不大和最大的物质自然界。人为了拯救自己的宇宙,应当从外面来看看自然界。他处在自己宇宙之内的时候,就不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不能确定宇宙运动和空间-时间参数的真正性质。为此,需要外部标准的座标体系。但是,任何自然-物质的东西都不可能超越在我们宇宙的范围之外,不再是自然界的东西和合乎自然规律的东西,等等。只有理性才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特有的形式感驱动之下,各时代创制的一系列“形式-质料”二元架构规定着当时的生活方式与世界眼光,到了(广义)现代科学中更是形成一种无所不包、看似自足的理知世界。谢林洞察到理性只能把握可能性,理知世界只能涵盖先天必然性,因而传统形而上学作为纯粹唯理论哲学是达不到绝对本原以及由其造就的万物的个别性、现实性的,而绝对本原作为绝对现实性只能通过神话与启示(尤其是后者)来“叙述”。谢林对理知世界面临的危险的揭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然而从黑格尔《逻辑学》的角度看来,理知世界其实在每个层面都有突破自我封闭化的潜力,理知世界及其所体现的可理知的宇宙秩序本身就构成切合人类生活实情的另一种现实性,同样是不可忽视的神性存在。反观谢林式肯定哲学,它貌似还本原于本原,实质上有将绝对者的自由变相理性化并落入二元设定陷阱的危险。后人不宜对这两种哲学路径进行简单臧否,反而应当将其置于历史大背景之中如实看待,并尽可能地汲取其中的思想营养。  相似文献   

9.
一、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理念发展的概观 在西方哲学史上,一般与个别这对范畴,始终居于重要地位而为人们所关注。因此,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理念的发展,也始终是伴随一般与个别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深化的。 古希腊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提高,使人们有可能去探讨世界本原这样的问题。开始,泰勒斯主张世界的本原是“水”(这显然是一种特殊事物);后来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限物”(这是事物的一般属性);阿那克西米尼则认为  相似文献   

10.
亚里士多德对“质料”与“形式”的论述为我们提供了分析艺术创作过程的基本参照,他的观点具有普遍的文化学意义。实际上,艺术创作过程也就是质料的形式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质料本身的存在和意义被改变,其特征也不同程度地偏离了原有的状态。在艺术作品中,质料被主观化和符号化,而成了表现的媒介。质料和形式是一种互动或反比关系,它可以用来解释两种相反的艺术倾向。  相似文献   

11.
“价值”是会计学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会计学的逻辑起点是会计学的本原和开端,应具备三方面的条件第一,作为会计对象矛盾特殊性的“本原”,它是会计科学的理论基石;第二,它必须是会计学理论里表现为抽象的、在自身中潜藏理论发展可能性的东西;第三,它同时是会计活动的历史起点。据此,广义的“价值”可以作为会计学的逻辑起点,它的质的规定性是主体(人类)对象化活动(劳动量)所创造的使用价值,量的规定性是劳动量与使用价值量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讨论中,许多同志注意到了物质范畴对哲学史的继承。但是,人们只看到物质范畴同哲学史上“物质(质料)”范畴的关系,这很容易重复历史上片面的物质观。认真地研究哲学史,人们会发现,欧洲哲学史上回答世界本原问题的范畴是实体。物质(质料)只是实体的一个方面,物质(质料)范畴的认识成果是包含在实体范畴的内容中的。马克思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在《蒂迈欧》和“未成文学说”中所讨论的生成理论与亚里士多德的生成论有很大的相关性,甚至可以说后者是在与前者的对话中形成的。无论是三本原的生成模式学说,火、气、水、土四元素相互生成学说,还是由四元素生成同质体的理论,甚至个别事物的生成理论,亚里士多德都从老师那里获取了理论资源。本文即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证,表明亚里士多德继承和发展了柏拉图的生成理论。本文还就柏拉图的“接受者”与亚里士多德的最初质料和终极质料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澄清。  相似文献   

14.
陆象山不是唯心主义哲学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陆家山和朱熹是道德伦理修养方法之争。陆象山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是一种宏大的道德境界,并不涉及世界本原论和认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5.
柏拉图的辩证法可以从“外在表现”和“内在特征”两个方面来理解。前者指在对话中通过引导式的问答方法来批驳谬论以及相应的诡辩,导向真知;而后者指依据二元本原学说,以统一性为准则,按照统摄和区分这两个方向,对各个处于层层种属关系中的概念予以准确界定。本文从柏拉图的众多对话录中的相关文本出发,分析并讨论了柏拉图的辩证法的以上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柏拉图的理想国及其“哲学王”思想是其政治哲学的核心,是以理念论作为哲学基础的。柏拉图认为,世界分离为两个不同的领域,即可感世界和可知世界。真实的世界是在具体事物之外的存在,是人类理性才能把握的抽象的理念的世界。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对理念世界的认知和接近,是灵魂对迷失的理念的“回忆”。最高的理念是“善”,它是宇宙万物的最高原理,只有在“善”的理念引导下的城邦才会具有正义的品质,而拥有这种最高智慧是哲学家的天性。“哲学王”是在政治生活领域中的理性治国的体现,是柏拉图政治思想中最核心和最有独创性的地方,是一种知识与权力相结合的政治制度,是建立在作为本体论的理念世界中的理性国度。  相似文献   

17.
从古希腊时期哲学诞生以来,第一个基本信念就是相信万物有其统一的本原。据辛普里丘记载,阿那克西曼德第一次明确地使用了“本原”这个词。①对本原的内涵,亚里士多德曾解释说:“一样东西,万物都是由它构成的,都是首先从它产生,最后又化为它的实体始终不变,只是变换它的形态,那就是万物的元素、万物的本原了。”②因此,尽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生命本原说之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讨论和比较中医学的生命本原说与中国古代哲学的生命本原说。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源于父母之精,生命过程的维系依赖于一身之气。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人与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桥或气。因而在中医学中,不能说人体生命是由人体内之气生成的,而应坚持和发展中医学的精为人体生命之本原、气为人体生命之维系的理论,并逐渐淡化中国古代哲学的生命本原说。  相似文献   

19.
实在及其本性是哲学所关心的最基本问题,也是各种哲学体系或世界观赖以存在的基础,它决定了我们关于宇宙的基本观点以及认识世界的基本纲领。在哲学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关于实在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由此不断加深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下面,我们通过实在观演变情况的描述来揭示我们关于实在的基本观点。古希腊爱奥尼亚学派认为,在周围世界的物、现象的多样性中,存在着统一性,存在着某种把众多的东西联合成为单一的东西的本原。亚里士多德写道:“那些最早的哲学研究者们,大都仅仅把物质性的本原当作万…  相似文献   

20.
在康德哲学里,先验与后验的区分对应于形式与质料的区分,康德认为,只有形式的东西才是先验的东西,而质料则一定是经验的东西.但是,在舍勒看来,这种对应性的区分是康德哲学的一个基本错误.因为先验与后验的区分是绝对的,而形式与质料的区分则是相对的.真正先验的东西是不借助于包括形式在内的一切在先条件而直接被给予的东西,也只有这种没有在先条件而直接被给予的东西才是先验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质料作为直接被给予的东西,就是先验的东西.作为直接的被给予物,先验质料物也就是被给予的自身物.相对于各种普遍定理而言,这种质料反而是构成它们之规定与前提的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