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比较务实的侨务政策,在继承孙中山保侨方针基础上,加强与海外华人华侨的联系,号召华侨支援祖国抗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政府又号召华侨参加所在国反法西斯战争。国民政府以维护侨民权益、吸引侨资支援抗战为核心的侨务政策,有力推动了华侨抗日救亡运动。由于战时环境与国内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国民政府的侨务政策后期趋于消极保守,然而总体上仍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俄苏音乐文化的传播,对中国革命歌曲的创作以及中国抗战音乐的发展产生过直接的影响。本文聚焦抗战时期重庆主要刊物,搜集、甄别、整理战时首都重庆俄苏音乐文化传播的相关文献资料,探查俄苏音乐文化传播在战时首都的关注重点和主要特点,探讨俄苏音乐文化传播对战时首都重庆抗战音乐发展的影响及历史意义,从而确立俄苏音乐文化在以战时首都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传播状况的总体认识。  相似文献   

3.
乾隆时期,社会风气奢靡,造成粮食巨大浪费。为了缓解粮食短缺压力,乾隆政府实行了禁奢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短缺状况。但由于奢靡是封建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因此禁奢政策没有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4.
抗战爆发后,内迁到重庆的广大艺术院校师生和美术工作者创作了大量抗战主题宣传画,主要包括简易直白的木刻版画、幽默机智的漫画,这些作品以选题的战时性、艺术语言的战斗性和作品刊发传播的战地性展现出直观夸张的表现力、生动通俗的叙事性和对妇女儿童等全民抗战的感召力,成为揭示日军暴行、鼓舞民众团结抗战、激励将士奋勇杀敌的思想武器。通过战时重庆宣传画研究可直观地感受到战时的美术工作者等艺术界人士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深厚的民族大义,及其执着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5.
广东黄冈保甲示范乡的设立,是因应重庆国民政府抗战需求,最大限度统制乡村人力物力而实施的紧急性的省级社会动员。它是战时广东乡村保甲政策在黄冈乡具体而微的体现。讨论示范乡工作的成败得失,将为战时国民政府的乡村政策及国家对乡村社会控制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重庆,是当今我国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城市,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和商品贸易基地。在重庆经济中心形成的历史过程中,抗战八年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抗战时期,由于战争的爆发和影响,重庆不仅在政治地位、文化事业诸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且在经济方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战争期间,大批工矿企业的内迁与新建工厂的频兴,使得重庆工业在战时短短的七、八年间便走完了平时需要数十年乃至百余年才能走完的历史进程,重庆城本身也由偏处西陲的一座工商小埠而发展成为我国战时的“工业之家”,从而成为支持长久抗战的主要物资供应地,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仅如此,战时重庆工业的发展,也牢牢地奠定了今天重庆工业基地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重庆作为战时陪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重庆开展的抗战文化运动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志和爱国热情,铸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堡垒".重庆抗战音乐活动作为抗战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极大鼓舞了民众的斗志、抚慰了人们的心灵,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重庆抗战音乐活动的梳理,涉及当时重庆的音乐机构及组织、群众歌咏活动、音乐会形式的演出、歌剧形式的演出、创作及评论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西奥多·怀特,中文名字白修德,二战期间美国《时代》周刊驻重庆的首席记者,费正清在哈佛大学的第一位弟子.1939年来到战时首都重庆,开始了新闻记者生涯.此间,采写了大量中国抗战的报道,访问延安后又写出影响巨大的名著《中国的惊雷》,成为中国抗战历史、尤其是重庆国民政府历史的重要目击者与记录者.白修德档案现为哈佛大学档案馆独家收藏,共计232盒,内容覆盖其48年记者职业生涯的各个方面,是研究中国抗战时期历史十分珍贵的海外人物档案之一.本文拟从新近发掘海外人物档案的角度,通过对白修德档案中重庆文本的介绍与解读,探究战时重庆图像及其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9.
抗战全面爆发后,重庆成为大后方的重要文化阵地,以反法西斯为主题的音乐创作在重庆持续繁荣。与此同时,大批音乐家和音乐团体纷纷行动起来,通过举办音乐会演、开展通信联络、译介反法西斯音乐、在国外传唱歌曲等多种形式开展对外交流。战时重庆音乐界的对外交流促进了抗战救亡运动的发展,有助于宣传中国抗战精神,争取国际支持。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大学教育政策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战时期,我国大学教育陷入危机.国民政府教育部根据"战时需作平时看"的方针,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主要有:内迁并调整院校科系,实施战时救济,改革教育制度,服务抗战、配合抗战等.这些政策对战时大学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我国当今大学教育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1937年国民政府迁渝后,重庆想象进入国家象征符号的表意系统。战时重庆形象的变迁,是城之变与书写语境、评判立场之变相互作用的结果。全面抗战初期的重庆是众多青年争相奔赴的城市,神圣国都形象投射着民族国家抗战的激情。抗战后期,人与城的矛盾激化,重庆不再是“我们的城”,而是变成了“愁城”“恶城”。抗战结束之后,回望中所形成的重庆印象走向分化,城市的主体性质在革命话语中悄然转换。重庆形象从“我城”到“他城”再到“我城”或“他城”,不仅涉及城的问题,也涉及权力主体和意识形态的更新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全面抗战爆发之后,随着外贸发展,外汇交易银行增加与侨汇涌入,重庆外汇市场快速成长。但在上海外汇市场的影响下,该市场出现明显波动。上海与香港外汇黑市消失后,重庆外汇市场一度短暂平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重庆官方的外汇市场保持平稳,但在大后方通货膨胀日益加深的影响下,外汇黑市再次出现,并持续到抗战结束。从整体上看,重庆外汇市场在1941年12月前后的发展轨迹有所不同,这表现出战时重庆外汇市场地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萧红在陪都重庆创作了《孩子的讲演》《莲花池》和《山下》三篇儿童题材短篇小说。这三篇小说不仅在小说背景中展现了不同的区域性抗战语境,还巧妙地投入属于萧红个人特色的儿童书写。虽然较萧红其他小说作品来说不足甚多,但其中所蕴含的抗战语境与儿童话语,不仅体现了萧红以笔作为武器参与抗战生活的文学目的,也给重庆的抗战文学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源。以这三篇小说作为文本基础,从抗战背景与儿童书写的写作缘起、不同区域中战时儿童形象的塑造、个人经验与时代环境的汇聚与融合三方面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抗战后期,老舍在重庆北碚以幽默的笔调创作的系列散文《多鼠斋杂谈》,既是作家的战争体验与战时生存状态的真实记录,又是与抗战有关的、真实流畅的优秀抗战文学作品。它艺术地体现了老舍作为一位正直而爱国的作家、"文协"的领导人在艰难抗战岁月里达观坚韧的人生态度与高尚的精神人格。  相似文献   

15.
抗战爆发后,面对落后的农业经济,中共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确立一系列战时农业改良政策,并从五个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农业改良。这不仅促进了边区农业经济的发展,赢得了农民的衷心拥护,而且保障了战时军需民用,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改良促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为当今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抗战期间,安徽省通过设立省粮食增产督导团、省农业改进所等机构,颁布相关政策,制定推广计划,推进了战时农业的增产,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这些措施贯彻了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纲领,配合了前方军事力量的持久抗战。  相似文献   

17.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重庆专门成立了陪都纪念五四筹备委员会,以便顺利完成五四纪念的筹备和开展工作。陪都纪念五四筹备委员会通过五四纪念大会、火炬游行、游艺活动等方式,动员青年参与抗战建国。重庆各界形成一股纪念五四运动的舆论热潮,通过追忆五四,明确抗战紧迫性,强调青年的时代重任和使命等话语进行精神动员。在五四纪念日中,民众尤其是青年学生积极开展募捐、慰劳、宣传等抗战服务工作,不仅支援了前线将士的抗战,也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宜宾至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的黄金水道线上,以卢作孚民生公司为主的航运企业将大量人员、物资从长江下游运往四川大后方,同时将大批部队从后方运往抗日前线,不惜在水道要塞自毁沉船,构筑防御工事,为战时运输和军事部署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黄金水道上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显示出全国军民抗战到底的勇气和智慧,最终改变了抗战格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指导,从经济方面探讨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深层次原因.文章认为,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大力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国统区也建立了战时经济体制,实行了战时经济政策,这一切都为抗战胜利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新四军进驻皖南后,贯彻中央指示、发展战时经济的突出历史贡献是配合和发展皖南“工合”运动,兴办了战时工业合作经济,具体表现在:建立了“工合”浙皖办事处的基层组织屯溪事务所、泾太事务所、旌德事务所等;培训了“工合”干部;组织了十多个合作社的生产。新口军在皖南开展的“工合”运动,对于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和破坏,支援抗战.安置当地人民就业。密切党和人民军队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等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