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内涵要解、发展现状与未来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产融合”是指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农业与农村第二第三产业之间通过融合渗透、交叉重组等方式形成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新型农业组织方式和过程。“三产融合”的关键和核心是“融合”,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民福祉持续增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三产融合”是农业产业化的高级形态和“升级版”。近年来,我国“三产融合”呈现出融合主体多元化、发展模式多样化、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持续快速发展、利益联结机制日趋紧密的良好态势,“三产融合”发展日益成为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构建“三产融合”发展体系,要培育、发展壮大多元化融合主体,强化各主体独特作用;创新发展多类型融合模式,促进不同模式共生协同;打造平台载体,促进“三产融合”集聚集群发展;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形成“三产融合”利益共同体;完善支持政策,促进“三产融合”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基于苏南地区农户的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结果表明,影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问题包括:促进农民增收的利益机制尚未健全;对产业融合的内涵认识存在偏差;融合主体的核心竞争力有待培育;融合的公共服务体系亟须完善以及融合中金融支持服务仍显不足等。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如下:加快建立“保底收益+后续分红”的利益机制;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培育多元化融合主体;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创新金融扶持政策和方式;加快推进人才培育和乡村文化传承等。  相似文献   

3.
农民增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目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可以通过拓展收入范围、紧密利益联结等途径提高农户收入。借助2016年农户家庭微观调研数据,采用引入控制变量的回归分析和倾向得分匹配(PSM)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表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能显著提高农户收入,相较于传统农业单一发展模式,农户增收效应在50%以上。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在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路径,政策层面应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产业融合和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纽带,在提高产业发展绩效的同时,促进农户收入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4.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是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农村产业融合政策的逐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带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规模化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村三产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梳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内外部驱动因素,探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提出农业产业链延伸融合、农业多功能拓展融合、经营主体主导融合、产业集聚融合等模式,并从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融合联结机制、完善产业融合服务体系等层面提出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5.
促进农民增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当前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本文基于我国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探究金融科技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金融科技发展显著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机制分析发现,金融科技通过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多功能性发挥与农业服务业发展等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路径积极作用于农民收入增长。同时金融科技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存在动态非线性关联。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接入水平相对较高省份与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相对较高省份的金融科技增收效应更强。为更好发挥金融科技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带动作用,应进一步推行差异化的金融科技支持政策,打造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支撑点,强化农村金融科技发展的人力物力保障,夯实农村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价值链视角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找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农业价值链重构,结合农业价值链的特征研究发现,深挖农业增收潜力能够促进农业价值链抬高,拓展农业增收空间能够促进农业价值链攀升,进而实现农业价值链升级。最后从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完善多渠道农村产业融合服务、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提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城乡不平衡发展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表现形式。采取十项措施,有助于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消除城乡不平衡发展的矛盾,一是加强党对农村基层工作的领导,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性矛盾;三是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促进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四是创新农业组织形式,降低交易成本,弥补小农户细碎化经营的不足,促进小农户生产方式与现代农业的接轨;五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促进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实现农业收益最大化;六是提高农民素质,使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七是推动农业三产融合,实现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升级,以及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三链”融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八是加速农业生产市场化进程,深化分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九是加快城镇化步伐,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辐射带动农村发展;十是深化城乡融合,实现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产业链是我国农业产销体系创新变革的重要模式。全产业链模式是解决“半截子”产业化现象,破解农产品流通困局,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必然要求。农地保障功能的弱化,农民就业、转业空间的扩大等条件也为全产业链模式实施提供了现实基础。应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壮大农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构建充分保障农民利益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促进全产业链农业产销体系发展。  相似文献   

9.
建立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接机制有利于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接模式类型和特征下,生产规模、农产品生产特性、市场、农业生产的客观条件、诚信意识和公共政策方面均有可能对融合主体的利益联接模式选择构成一定的影响.针对融合主体对利益联接机制认识不清、利益联接不紧密、合作社实力不强且带动能力弱以及融资难等问题,建议从调动融合主体间协同发展意识、因地制宜选择利益联接模式、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利益联接的保障机制、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0.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当前,重庆市推进产业融合面临着产业布局不合理、配套政策不健全、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大等困境。为破解农村三产融合中面临的难题,文章在梳理日本、法国等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功经验基础上,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出发,提出培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营主体、推进农村产业纵深发展以及做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保障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业是送旧局、处变局、迎新局的压舱石,农业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是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的新话题、新课题。通过厘清农业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发现,在历史阶段,农业曾扮演了工商业资本积累的来源、国民经济的蓄水池、战略市场后备资源的角色;“双循环”作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需要把握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农民与市民、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四对关系,明确农业与工业服务业融合、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收入分配、农业国际化四大战略任务;通过对农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的分析,从理论上梳理出农业、工业、服务业之间的产业链循环,农户、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之间的价值链提升,国内国际农产品的供应链稳定,农村市场挖掘与城镇农产品消费之间的关系。在路径选择上,要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建立健全围绕中国并连接世界的农业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衔接供需两侧,融合城乡发展,形成农业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2.
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根本出路在于农业技术创新。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技术创新受技术市场需求、资源配置倾向、农业科研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农业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公共品特性,影响着农业技术创新的组织、进行、传播和使用的诸多环节。对具有公共品性质的农业技术实行以政府为主的多元化投资、分级组织、科学管理以及强化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市场化运作,是扩大公共品供给规模和提高供给效率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农业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促进了农业产业链形成与发展,一方面促进分工收益增加,另一方面增加了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交易频率和交易成本。面对农业产业链纵向分工的"两难选择",研究和运用有效的制度安排或制度结构,将农业产业链上的农户和龙头企业进行有效的联接和关系整合,对于增加农业产业链的稳定性,提高农业产业链纵向分工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农业分工、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农业产业链纵向分工的制度类型、制度属性、制度选择及其动态演化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4.
采用四川省11个县(市)297个农户的调研数据,运用Logistic计量模型对农户参与农业标准化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对农业标准化的认知程度、兼业化程度、种植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标准化农产品销路预期、政府支持政策、农户获取信息的难易程度、标准化推广培训程度和道路交通状况是农户参与农业标准化生产意愿的显著影响因素,其中,兼业化程度对农户是否愿意参与农业标准化生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政府支持政策和标准化推广培训程度则是最显著的两个影响因素。提出了加大农业标准化的宣传、推广、培训和科技配套服务力度,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拓展标准化农产品销路,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和农村基础产业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带来持续向好的政策激励和产业支撑,增强农民增收的本地化动力。通过理论推导并基于2004-2013年全国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指标权重并综合计算全国城乡一体化水平,实证分析城乡一体化、农村物流和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国城乡一体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城乡一体化、农村物流和农村金融显著影响农民收入,城乡一体化并通过农村物流和农村金融的中介效应发挥作用。三者协同共进,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6.
资本市场与我国农业产业重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利用资本市场的程度高。由于多种原因 ,我国农业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低 ,制约着农业产业重组和传统农业的改造。从资本市场与农业发展的内在关系出发 ,对现阶段农业利用资本市场的基本途径进行探讨 :农业经营观念的创新、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土地流转机制的形成和投资中介组织的发展是加快农业利用资本市场 ,实现我国农业结构重组的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经济增长方式向以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的集约型增长转变是在经济新常态下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以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作为反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维度,基于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的分析,从资源配置效率与微观生产效率层面选取影响因素,利用中国2003-2015年30省区数据,运用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人力资本、技术引进、对外经济开放、制度安排与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显著正相关,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各因素对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的影响效应呈现出区域差异,空间异质性因素为产业结构、人力资本、技术创新、技术引进,空间一致性因素为对外经济开放、制度安排,因此,东、中、西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与逻辑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8.
发育农村要素市场是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农村产业结构与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有赖于市场化了的要素结构的调整优化。要素结构调整在前,产业结构调整在后。发育农村要素市场,还有利于提高农村要素的利用率和生产率,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农村要素市场发育滞后于城市,是导致城乡差别较大的重要原因。农村要素市场发育之所以滞后于城市,是源于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资本原始积累与城乡二元体制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城乡二元体制,强制性压低农村要素价格,由此形成的要素价格剪刀差,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发育农村要素市场的关键,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因势利导地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在城乡一体化基础上实现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5—2020年中国省级农业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从要素市场扭曲和空间失衡的角度探究了农业要素市场关联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效率损失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业要素市场具有关联性,农业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育会影响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市场扭曲和资本市场扭曲降低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效率;农业生产要素空间失衡会造成周边地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效率损失,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从空间效应分解来看,资本市场扭曲的间接效应甚至超过了直接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根据全要素生产效率分解,劳动力市场扭曲和资本市场扭曲的间接效应主要体现在技术效率损失,直接效应主要体现在技术进步效率损失。因此,降低农业劳动力和资本要素市场扭曲对提高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效率至关重要,发展农业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降低农业外包服务成本,提高农业金融的可及性,是促进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有效市场发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搬迁农户能否融入乡村产业,决定了易地搬迁脱贫的稳定性与长效性,关系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战略衔接。易地搬迁通过调整农户与资源地理组合,接入市场与信息网络,使农户获得产业可惠及性。产业惠及效应的发挥受到农户异质性和政策因素的耦合影响。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户为调研对象,对农户搬迁后的乡村产业可惠及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深度贫困农户搬迁之后疏离于乡村产业发展,陷入生计失能风险,相对贫困程度加深;户主技能或技术、信息接受渠道对农户搬迁后的产业参与及产业增收均有正向影响;信贷支持搬迁农户产业经营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欠缺;集体经济组织及龙头企业带给搬迁农户的产业惠及效应有限;相比基建环境,定向扶持政策有助于引导农户融入乡村产业链并从中受益。基于上述研究,政府应重视深度贫困农户搬迁之后的生计接续和产业赋能,降低其贫困脆弱性;精准开展搬迁农户的产业技能培训;加强搬迁农户融入乡村产业振兴的信贷支持和信息供给;优化政策安排与组织链接,推动搬迁农户深度融入乡村产业链并长效受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