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著名诗人邵燕祥在新时期“归来”之后继续创作了大量诗篇,并呈现出了与他以前的创作截然不同的风貌,对于这些诗作中所展现出的精神世界进行探索,是我们理解“归来”诗人邵燕祥的一把钥匙。从“一颗有璺的心”、“人格理想的倔强坚守”和“用‘临终的眼’看世界”这三个方面对“归来”诗人邵燕祥的精神世界进行分析,可探索他的诗作与他的内心世界之间的隐秘联系。  相似文献   

2.
大学教育的精神向度与精神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世界是人的世界、人化世界 ,人的精神属性决定了大学世界的精神取向 ;大学中人之为人的精神是大学精神世界的根本构成 ,大学科学 (求真 )精神与人文 (求善求美 )精神为大学精神世界的支拄 ;大学精神教育便在相应的三个层面上展开  相似文献   

3.
关于世界本质和人类本质的一般认知定理是建立在物质—意识"两元素论"基础上的。现代信息社会背景下,意识和物质将融合形成第三个基本元素—"精神体",并由此构成物质—意识—精神体"三元素论"的哲学观,"三元素论"的哲学观对理解世界本质和人类本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国家的精神     
国家存在是流,国家精神是源。最能概括中华民族精神的就是两句早期的儒家格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这四个“不”:不息、不淫、不移、不屈,就是典型的中华民族的国家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脊梁的支撑,才创造了世界唯一的奇迹——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惟有中华文明从未中断,一直延续至今。而且,还一直深深地蕴藏着民族复兴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5.
西川是“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诗人之一,在日益物质化、世俗化的现实境遇中关注理想、关注灵魂、关注精神,“写作”诗歌是西川一以贯之的诗歌立场。文章从打造、净化精神生命、领受精神启示,感受、认可精神存在,呵护、守卫精神世界,呈示精神价值、意义等几个方面,具体分析、梳理了西川诗歌的精神指向,并由此彰显其诗歌的思想意蕴和价值。同时也指出西川诗歌在精神指向方面存在着脱离现实生存、轻视或无视读者等一般“知识分子写作”所具有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通过探讨“上党精神”的三个主要特征——开放性、创新性和探索性,阐述了“上党精神”在长治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世界图景是人类对世界知识的总和,是一个世界观的基础,表现为其携带者对世界本质特点的认识,是人所有精神能动性的结果。人所处的客观外界形式一般展现为三种不同的世界图景:现实世界图景、文化世界图景、语言世界图景。语言世界图景是世界图景在语言中的局部表达,研究的实质是现实、文化、语言三种世界图景的互动关系。“现实的”语言世界,着眼却是“虚拟的”文化或概念世界。语言世界图景与文化世界图景之间的关系总体上可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予以界定,即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话语”是哈贝马斯思想的关键概念之一,具有强烈的反映性质,这种性质是通过语言来 体现的。首先,话语的内容是对哈贝马斯所划分的三个世界即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反映。 其次,话语要获得成功,要求话语主体具备基本的反映能力,即对生活世界的反映能力、基本的言语理 解能力和能动地创造生活意义的能力。最后,反映的结果有两种可能,如果话语反映了三个世界,那么 话语双方就达成共识,并以此来规范双方的行动;如果话语没有完全反映那三个世界,话语就失败。这种话语概念虽然并没有摆脱传统反映论的理论范式,但是对传统反映论进行了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9.
作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精神现象学》到底"现象"了什么?它不仅建构了一个宏大的思辨哲学体系,演绎了具有革命意义的辩证法,还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文明观即"伦理文明观"。黑格尔哲学具有浓郁的伦理学气质,只是被其思辨哲学的巨大魅惑力所遮蔽,"伦理文明观"是其未被发现和揭示的"第三秘密"。"两个凡是"的信念、"精神——伦理道德——文明史"同一的精神现象学方法、"哲学的历史"的文明史把握方式,是《精神现象学》尤其是"精神"部分的三大形而上学基础。"伦理与‘真实’的文明——教化与异化的文明——道德与‘自身确定’的文明",是伦理道德与文明史同一的三种形态及其辩证运动。家庭与民族两大伦理实体、人的规律与神的规律两大伦理势力、男人与女人两大伦理原素、伦理行为,是伦理世界的四个结构性元素,它们的相互过渡,构成伦理世界的现象学图景,与它相对应的是古希腊罗马文明。善与恶、公共权力与财富两种伦理存在、高贵意识与卑贱意识两大伦理意识,是教化世界的三大结构及其现象学图景,"教化——启蒙——绝对自由与恐怖",演绎由中世纪、启蒙运动到法国大革命的文明史进程。"道德世界观"标志道德世界的生成,道德与自然关系的自觉,"只有义务具有本质性"的道德坚守,道德与客观自然、道德与主观自然之间"被预设的和谐",是道德世界的现象学图景。伦理文明观是"哲学的历史"或"精神的历史"的文明观,是伦理道德与文明史的道成肉身,它以"精神"为理念,以伦理道德为概念或灵魂,以文明史为定在或肉身。在黑格尔看来,伦理世界、教化世界、道德世界,就是文明史进程中辩证演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伦理文明观"的精髓是"以伦理看待文明",它对超越现代性西方文明的霸权文明观或所谓"文明的冲突"具有重要资源意义。但是,《精神现象学》的伦理文明观"现象"的只是欧洲文明史,是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观,邂逅伦理型文化的中国传统,便显示出理论的灰色和解释力的局促,必须在文明对话中重新反思中国伦理型文化的现代价值,发现"以伦理看待世界"的中国文明观的文明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程度,是检验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和作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的内在特征,提升人的精神品质是高等教育的永恒追求;现代高等教育的价值迷失和精神发展的当代危机,呼唤精神教育;人的精神大厦的构建包括心理、道德和审美三个层面,因此精神教育的内容也是由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构成的一个大“道德教育”体系,三者是由浅入深、依次递进的动态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事情自身的主词化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理性”章所遗留下来的一个问题,它构成了接下来的“精神”章的基本理论旨趣,并在伦理、教化与道德世界形态中具体表现为关于三种自我的观念.对“第一自我”与“第三自我”,黑格尔均有比较明确的指称——前者为“人格的自我”(das Selbst der Person),后者为“良知的自我”(das Selbst des Gewissens):而对所谓的“第二自我”(das Zweite Selbst)则语焉不详.这与“自身异化的精神”一节在整个精神章中所处的重要位置是极不相称的,也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人们对“三种自我”观念的深刻理解.本文立足于对精神章“自身异化的精神”一节的两个主要论题(教化与启蒙)的阐释,专门探讨了第二自我在其中的形成及对它的恰当命名问题.  相似文献   

12.
广西大学的大学精神——“西大精神”的核心元素是“实”,从它所培养的毕业生身上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社会上基本认同西大的毕业生具有“工作扎实,学习踏实,做人朴实”的特点。“西大精神”中的“实”,可以从三个方面找到依据:1.“西大精神”中的“实”体现在从学校初创,到如今的发展的办学思想中;2.广西大学所设的学科主要以工科为主,这加大了“西大精神”中“实”的分量;3.学校所处广西特有的社会经济、人文地理环境也孕育着“西大精神”中“实”的元素。  相似文献   

13.
朱熹文化世界的“三统”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的文化世界,是一个包括了学、政、俗三个层面的生命统一体。其中学术世界为思想基础,政治世界乃现实追求,日常世俗世界则是最终关怀。三个层面均以圣王相传之道统为精神前提,“三统”整合即是朱熹文化世界的终极理想。  相似文献   

14.
同经常被分析的自然意象相比,灯火意象更对《沉沦》的精神世界具有构建和解构的双重作用。文章从个人心理、城市隐喻和文化隐喻三个方面分别解析灯火意象如何构建一个完整而又复杂的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由死亡化心境、都市的依恋和古典意味三者组成,却又被无形之中存在着的某些成分所解构。由此,文章解读出《沉沦》所呈现出的复杂精神世界:倾向死亡又不免自嘲,渴望城市又最终逃离,沉浸古典的自然田园又最终消解了古典意味。  相似文献   

15.
小寒 《中华魂》2012,(12):32-33
“美”是一种独特的精神和文化现象,从来不会单独出现,它的产生与发展也反映在创造精神的无数不同的日常生活中,也取决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和人们审视视角的转换。“美”可以重新塑造我们的精神世界、纯洁我们的心地、端正我们的信念。而平凡的美更让我们心存感恩,倍感温暖。  相似文献   

16.
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前在中国、印度、希腊三个地区同时出现了精神运动的繁荣,它反映出人类意识的觉醒,这正是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轴心期”理论。而中国的轴心潮现象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它的产生除具备当时世界范围内的三种原因之外,还存在与印度、希腊文明所不同的特殊因素。这种特殊因素也是三个地区在共同经历了这次“哲学突破”之后,中国文明与希腊、印度文明产生分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对王希杰先生“四个世界”语境进一步阐述的基础上 ,通过一系列实例说明了心理语境对言语交际的制约作用 ,分析探讨得出 :“四个世界”是一种依次层层包孕的关系 ,后者包孕前者 ,体现出层次性 ,最深层次应是“心理世界”语境 ,前三个语境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心理世界”语境的制约  相似文献   

18.
五大洲400多位作家对“为什么要写”的回答形形色色,仅举数例如下: 中国巴金说:“我以文学改造我的生命、我的环境和我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技术将人类的社会交往从现实世界拓宽和延伸到网络虚拟空间,互联网络日益成为青年大学生精神生活的栖息地和新空间。同时,互联网也催生了大学生在生活场域、信息交换、网络社交等层面的困境。新媒体时代,提升大学生精神生活的质量,需关照大学生精神生活的新需求,运用新思维从“阵地引导”、“价值引导”、“思想引导”、“行为引导”和“内容引导”五个维度引领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命题,引发了学界的研究热潮。基于CSSCI期刊论文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从三个方面系统梳理当前研究中的重点难点:第一,厘清脉络,看清楚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源于何处”,回答精神谱系“从哪里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百年艰苦奋斗,三者构建起精神谱系的内在生成逻辑。第二,深化认识,弄明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有何表征”,回答精神谱系“长什么样”,从内涵意蕴、特质特征、价值功能、具体精神形态四个方面着手描绘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全景图。第三,总结经验,指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走向何方”,回答新征程上深化谱系研究“该怎么办”,针对研究现状提出三点建议,即加强整体研究,催生综述性成果;加强原创性学术建构,提升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国内、国际话语权;加强弘扬路径的实证探析,拓宽弘扬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