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从原始宗教作为文化原型的角度,考量了苗族巫文化的原型--苗族原始宗教及其核心要素鬼神崇拜,考量了苗族巫文化的巫性特质,并分析其成因,期冀对原始宗教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作一鲜活的范例说明.  相似文献   

2.
土家族打溜子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其独特的碰撞方式,不仅产生出特有的音响效果,而且充分体现了土家族民族艺术的古老与神秘。为了更好地传承与保护土家族这一民间传统音乐形式,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创新传承方式,实现传统传承与现代传承的契合;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实现传统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同步发展;建立土家族打溜子的文化传承人制度;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搭建土家族打溜子文化传承新载体。  相似文献   

3.
土家族文化以古文化的活化石、神秘的原始宗教、旷达的生活习性、独特的文学艺术著称,这条文化沉积带珍贵而且脆弱。土家族旅游资源开发应以文化保育为核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有策略地确保多元文化以活态的形式持续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4.
鄂西土家族傩文化一瞥──“还坛神”曹毅古老的傩戏素来被人们称之为戏史上的“活化石”.以其原主形态存活于现代文明之中而令人惊叹。鄂西恩施市一带.在土家族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种酬神还愿的仪式─—“还坛神”.其格调朴拙.气氛神秘.内容独具一格.这种原始的宗教...  相似文献   

5.
土家族团结和谐思想是土家族在历史长河中逐渐生成的观念与实践系统.它以“人与自然共生,人与人互助,人与社会共荣”的价值观为核心;以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整体认知观、无限循环思想、平衡或均衡思想以及原始的物人同源观念为认知基础;倡导和践行家庭(族)团结、邻里和睦、扶困互助、尊老爱幼、惩恶扬善、谦和悌让、颂勤斥懒和守信重义等行为准则.土家族团结和谐思想至今仍有较强的生命力,在土家族民间文学、民族美术、民族音乐以及民族舞蹈中得以展现.通过土家族民族文艺宣传其团结和谐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土家族犀牛图腾崇拜体现了儒家伦理思想的生命意识、和谐思想、厚生意蕴、佑民情怀,这在湘鄂渝黔交界处的渝东南土家族文化、文学、田野材料及《同治增修酉阳直隶州总志》、《白民族谱》等史志文献都有表现.土家族地区如渝东南酉水流域广布"犀牛"图腾崇拜、神秘葬俗,犀牛望月、犀牛潭、犀牛洞土司坟、犀牛救民,犀牛地葬母佑子孙等民俗事象,大量出现在民间文学中,世代相传,值得深究.  相似文献   

7.
土家族地区木匠这一行业中通用着一种主要用于土家族民间房屋建筑上的奇特的书写符号,木匠们将其称为“鲁班字”。其书写方法、读法及使用范围都极为独特。“鲁班字”应该是一种“土俗字”,其产生时间最迟不晚于明清时期。其创造人就是无数土家族能工巧匠。  相似文献   

8.
摆手活动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再现了土家族先民早期生产生活和宗教信仰。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土家族摆手活动的功能逐步发生变化,最初的祭祀功能、娱人功能、教育功能逐步淡化,而艺术表演功能、民族象征识别功能、民族认同功能逐步增强。这些变化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9.
生活在湘鄂川黔边区的土家族历史悠久,土家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神话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家族的神话传说中,族源神话占了一定的比重,很有特色。 土家族族源神话丰富多彩,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一)老虎与人结合的后代,成了后来的土家人。其代表作是《虎儿娃》。它的基本情节是:虎与人结合后,生下一个孩子。那孩子脸上半边人形半边虎形,既有人一般的聪明又  相似文献   

10.
随着宣传的广泛和深入,土家族这一民族早已不是藏在深山人未识了,土家族的研究学者也越来越多,2004年土家族文化研究已呈现出硕果累累之状态,不仅研究内容广泛而且领域深入,笔者在此作一梳理,并择其要端予以综述,力求展现新观点,凸现新亮点,分析新特点,以此奉献给土家族研究学者。  相似文献   

11.
土家族习惯法历史悠久,其文本内容不断变化,宗族和政府的活动及互动关系在土家族习惯法制定、推广和修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其互动过程中权力重心在两者之间不断转移。这种变化发展的特点反映了它的实践特点,其内部结构关系活动特点的变化直接影响其文本内容的更新、散佚,从结构功能传递和仪式强化作用两方面考察这种活动规律具有历史客观性,是形成土家族习惯法历史性的基础,而人的能动性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松滋县地处武陵山、巫山余脉与江汉平原交汇地带,现有人口85万,其中土家族1300人。土家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桃树、卸甲坪、刘家场、杨林市、庆贺寺等乡镇。本文拟就土家聚居区域、主要姓氏来源和风俗习惯进行考证。一、松滋土家族的三次大迁徙松滋土家族人在历史上有三次大的迁徙,即土家族始祖巴人迁徙、百里俾迁徙、“改土归流”迁徙等。  相似文献   

13.
<正> “赶仗”是土家族的狩猎活动。土家族人非常喜欢并善于狩猎。每年冬春的“赶仗”,已成为他们历史的传统习惯。《永顺府志》卷一二在概括明清时代湘西土家族人民“赶仗”的情形时说:“龙山(今湖南龙山县)深林密箐,往日皆土官围场,一草一木,不许轻取。每冬狩猎,谓之‘赶仗’。先令舍把、头目等,视虎所居,率数十百人用大网环之;旋砍其草,以犬惊兽,兽奔,则以鸟铳标枪立毙之,无一脱者”。解放以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土家族聚居的靛房、坡脚等地——我的家乡,土家族人聚  相似文献   

14.
2006年的土家族文化研究,呈现出几百篇文章。纷繁的研究成果让人目不暇接。为让这些研究成果有序地展现给广大的土家族研究学者,笔者在此作一梳理,并总结其特点,以飨读者。一、宗教信仰调查研究伦理思想剖析探讨1.由雷翔、刘伦文、谭志满对广泛流行于酉水流域及周边地区的梯玛“玩菩萨”仪式的跟踪调查,并将其调查仪式的记录经过整理,以《梯玛的世界》为名正式出版,为我们认识梯玛,了解土家族原始宗教信仰乃至追溯土家族原生态社会提供了钥匙。陈心林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介绍了南部方言区土家族红衣老师(梯玛)信仰的主要内容,并从民族性与混…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通过对土家族婚俗、土家族哭嫁歌形成原因、土家族哭嫁歌唱词等进行分析研究,把土家族女性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通过再现土家族女性出嫁时心中的真情实感,透析其内心世界反映的文化内涵。我们从土家族哭嫁歌的起源与发展可以看到土家族女性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不同的地位。本文旨在通过进一步认识土家族哭嫁习俗,为促进土家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土家族民歌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民歌是由歌词与乐曲结合而构成的同一体民歌,他是文学与音乐交会的产物。土家族民歌的歌词属于语言艺术,它表情达意、被人感知;土家族民歌的乐曲以声音的外化形式,产生了美的抒情效果,直接作用于听觉,创造性的显现了土家族民歌的抒情内容。歌词与乐曲的结合塑造了音乐形象,丰富了土家族民歌,因而使土家族民歌的艺术魅力长存。  相似文献   

17.
萧洪恩教授是1986年投身土家族哲学研究的。20多年来,他历尽艰辛在土家族哲学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2009年,他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80万字的《土家族哲学通史》一书,使土家族哲学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甚至完全可以说,萧洪恩已经成为土家族哲学研究的第一人。在今天,土家族研究面临着提升学理水平、推动土家族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协作攻关等艰巨任务,萧洪恩正在努力着。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解析土家族儿童成长过程中的“过关”傩仪,探讨土家族民众对人的生命阶段、造成疾病灾难原因的认识.文章认为,土家族“过关”傩仪的展演,实为一整套地方传统知识的呈现.在土家族民间观念中,12岁是人的生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过了12岁,孩子具有更强的身体以抵御神煞的侵害.  相似文献   

19.
湘西土家族摔抱腰即摔跤是深受土家族人民喜爱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土家族摔抱腰按身体接触方式可分为固定式和自由式两大类,由于其规则简单、场地器材要求简易而在土家族地区得到广泛流行。它产生于土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体现了土家族悍劲勇、尚武好斗的民族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土家族闹灵是融歌、诗、舞于一体用于悼念亡人的歌舞。作为在土家族民间至今仍广泛流传的习俗,在其艺术鉴赏意义之后,更具有不可替代的民俗意义。从民俗表象上看,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土家族人"送亡人"和"还人情"的意义表述。在形式上表现了一种民间信仰场合中的"娱神娱人"的表演仪式。从结构分析,闹灵场域中存在着三种信仰力量,即土家族民间鬼神信仰、生活文化习惯以及官方儒学正统影响力。作为一项仪式时,闹灵是土家族叙述、实践和隐喻其世界认知符号体系的一种文化表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