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正绪  赵茜 《国外社会科学》2022,(1):21-32+195-196
后物质主义文化变迁理论的研究依赖大规模的调查数据,试图发现经济发展、文化变迁与政治发展之间的逻辑链条。这一领域最终形成了这样一个规范性和目的论性的理论范式: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丰富使个人从关注物质安全转向关注自我表达,而这一文化变迁增强了民众关注、参与政治的主观动机,推动了政治的发展变化。后物质主义文化变迁理论对比较政治学中的政治文化、政治心理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也呈现出显著的西方中心主义特征。在20世纪下半叶西方政治学中的以美国和西欧政治制度为标准的“自由民主”规范同构的背景下,后物质主义文化变迁理论最终发展成为比较民主化研究的一部分。21世纪的社会科学研究需要突破这样的规范性设置。  相似文献   

2.
中德两国的政治文化拥有不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德国的政治文化建立在西方民主制度的基础之上,以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基本价值观为其核心,主要包括民主、自由、人权等,强调个人主义。二战以后德国政治文化强调民主制,民主制得到广泛认同,国民积极参与国家政治并积极表述个人的诉求,是德国日耳曼民族凝聚力的体现。中国政治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社会主义价值和观念,其灵魂是马克思主义,决定着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发展和变迁,公民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中德两国都重视民主制度的建立,都主张在国际关系中通过对话与合作来解决国际争端、维护和平,但是各国当代政治文化受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不同、对民主制度的推广、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不同,这些差异的根源在于两国的文化差异与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3.
论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逻辑基础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理性和西方政治文化传统是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逻辑基础.公共理性的建立与诉求的不成功,加之西方文化传统所导致的物质与文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价值分离,导致了西方协商民主的实际运作难以达到预期的成果.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建构的逻辑基础决定了其理论的特点和表现形态.中国协商民主的建设和发展应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确立其价值取向和价值定位,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模式.  相似文献   

4.
王秀良 《社科纵横》2007,1(9):143-144
传统政治文化的自身特点和消极因素,已严重制约了政治现代化发展进程。为顺利实现这一社会发展重要目标,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实现转型的基本途径有:自上而下的政党文化的创造性更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现代民主法治社会,扬弃西方政治文化建构中国现代政治文化的他山之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客观对待传统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5.
王焱 《社科纵横》2012,(8):61-64
西方政治文化传统中包含着某些精英主义的思想元素,这些元素构成了精英主义的理论支点。精英主义分别继承了在贤人治国思想中的一些思想遗产和能人政治的精髓,又对西方贵族政治文化传统进行了发展,使其在民主政治中获得重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尽管大众政治的浪潮不断冲击着贵族政治传统,但精英主义却不断延续这一传统,并求得二者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以来,台湾社会政治文化经历了结构性的变迁,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台湾本土政治文化的关系结构发生了转变。这种政治文化结构的改变是伴随政治转型的发生而完成的。政治转型初期政党竞争的方式及其对社会的政治宣传,将长期以来形成的政党之间的敌视心态与对抗方式传递给社会,使台湾社会出现"争议政治",凸显其冲突性政治文化的特征。冲突性政治文化的加剧最终势必摧毁台湾的政治发展,故政治文化的改造问题须提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内陆型文化与西方海洋型文化导致了它们与协商民主价值之间的融合与背离。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民众在政治体系中始终处于附属地位;西方政治思想则始终体现出政治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奉行人性善的理论;在西方则是人性本恶和趋利避害占主流地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积蓄了统一、尚同的思维惯式,而西方更崇尚竞争。协商民主价值原则在当代中国政治语境中的构建,体现出中西方政治文化比较中的兼容并蓄特征。要通过构建协商主体的独立政治人格,保证政治参与的民主性,注重对公民公共理念的培养,增强政治体系的包容性,在公共理性基础上实现协商民主的合作功能。  相似文献   

8.
协商民主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民主理论范式,属于典型的西方话语系统.对中国而言,这一理论可以引进,但由于中国和西方的国情以及民主化进程所面临的问题不同,因而在西方多元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协商民主理论要想对中国的民主化发挥更大的理论影响,就必须加强以本土为思考对象的理论反思.应该基于从中国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概念、范畴和方法而不是国外舶来的概念、范畴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协商民主实践中的本土问题,建构本土化的协商民主制度,进而生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话语系统,形成能够更有力地解释和指导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9.
西方新发展主义理论述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新发展主义是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流行于西方的最新理论思潮。新发展主义的提出是对过去40年以“现代化理论”为代表的传统发展主义的理论反拨 ,是西方左翼基于后现代主义对发展研究领域的“理性”、“进步”等主流发展概念的文化批判。新发展主义倡导多元文化主义 ,要求尊重文化差异 ,主张发展中国家走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另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随着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运动的兴起,西方国家的国内政治由此发展出有别于常规制度、正式政治的独特政治形态——抗争政治。诸多的理论认为,这一政治形态对其国内政治的民主和治理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抗争政治历程的研究,指出:一方面,全球化及反全球化运动、全球风险社会都使得全球政治和治理发生大转型,由此引发全球社会运动,抗争从国内走向国际;而另一方面,抗争功能也具有局限性。同时认为,国内和国际层面上的抗争政治,关注全球抗争与民主、治理的关系,呈现出与常规政治不同的性质、特点和功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随着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国的公民社会正在迅速崛起。公民社会能够沟通政府与公民,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制约政府权力,推进民主进程,有效解决社会矛盾与冲突。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面临着历史文化传统、当政者的价值理念、政治制度环境、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发展、公民社会自身的缺陷等一系列现实障碍。我国应该正视当下公民社会官民二重性的客观现实,借鉴后发国家已经成功的法团主义路径,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实现由国家法团主义向社会法团主义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的研读和分析可以看出,达尔的民主理论就是美国政治实践的产物,与托克维尔、熊彼特、萨托利等民主理论一样,是西方政治发展逻辑的产物。西方的民主是一个竞争性、充满争议的民主,这样的民主并不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逻辑。中国的民主理论应该建立在对中国政治实践的总结和反思上,超越西方的民主,发展符合中国历史逻辑的和谐民主理论。  相似文献   

13.
重构政治价值: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属性与发展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正式政治制度与非正式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视角来分析,政治价值的二元化即从西方传播而来的政治价值与中国的传统政治价值之间的冲突,是中国正式政治制度与非正式政治制度之间形成二元格局的基本原因。在此基础上,以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作为媒介物,形成了外来价值与本土价值融合的可能性及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可能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的转型和现代化建设必然要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无论我们被动接受还是主动抵御,都需要理智地了解和全面掌握西方文化.从历史侍承、文化基础、现代情境等方面看,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具有根基性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对中国社会的转型就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基督教与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作为文化基因它已经完全渗透在西方文化的肌体之中,我们必须以一种开放和宽容的心态面对基督教在文化对比中的相对特点和优势,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中吸收和借鉴我们所缺乏的因素,深刻发掘基督教的文化价值为完善中国文化所用.  相似文献   

15.
精英与民主:西方精英主义民主理论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旨在介绍与分析西方精英主义民主理论的发展及其主要思想 ,从中发掘出对中国民主化有所启迪的思想资源。精英主义理论的出现与发展一再地向人们发出了这样的问题 :民主究竟是由少数人统治还是由多数人统治 ?意大利的莫斯考等开创了精英主义民主理论 ,韦伯结合现代科层制对民主作出了分析 ,而熊比特对精英主义的民主理论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尔后达尔、杜鲁门等进一步发展了熊比特的思想。而当代的民主理论家们似乎不太关注规范性问题 ,更关注的是民主如何转型、民主如何巩固之类问题。对于世界民主第三波 ,精英主义民主理论重点在分析精英在民主转型过程中的角色和所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革命”虽是一个具有普适性的概念,但由于东西方历史、文化的差异以及时代的变迁、情境的转换,对于“革命”的理解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而“革命”话语本身也经历着一个由传统到现代的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17.
乔耀章 《阅江学刊》2013,5(2):142-143
民主理论源于民主实践。民主理论既随着民主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民主理论又能动地反作用于民主实践。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无疑是当今政治学界有关政治民主化理论问题的最为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协商民主是西方社会利益分化和社会阶层结构激烈变动的产物,主张通过政治多元主体间的协商互动,能有效弥补选举民主或代议民主在多元化价值前提下难以达成一致的事实,从而为加强公民和团体与政府间的对话与合作,建立社会对公共利益的道德和责任,消除社会分歧,推进政治共识,为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政府的合法性来源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文化变迁是物质特征弱化和精神特征强化并存,民族文化处于新旧交替、传统与现代相交织的阶段.本文探讨了哈萨克族在定居后的宗教、经济、生活等方面发展与变迁.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新疆哈萨克族的内在需要和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9.
大正时代在日本出现了一股强势的人文主义思潮。主要表现为强调与物质世界相对的理性价值的新康德主义、宣扬人格是所有价值的终极标准的人格主义、倡导和平民主的文化主义和力行兼爱平等的人道主义,客观上形成了对明治时代形成的极端国家主义的反拔。与上述“主义”相呼应,出现了批判“神皇一统”的皇国史观,“去神存人”的“学术人文”思想。然而,由于上述诸多思想存在着难以解决的悖论,缺乏以民众支持的社会共鸣,因而没能阻止昭和时代全社会的文化倒退。然而,作为与国家主义相对立的人文思潮在日本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20.
法律文化层次论--兼论中国近代法律文化演进的若干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文化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法律文化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物质层次--法律组织机构、法律设施,心物层次--法律制度、政治制度,心理层次--法律价值观、法律意识、法律思维.中国近代法律文化经历了表层变化、表层深化、深层结构的变化三个演变历程,它是在西方法律文化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冲突交融过程中整合而成的.法律文化的演进始终与政治密切结合在一起,法律从属于政治;近代80年间,法律文化变迁的内容也是丰富多样的,在类型上出现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