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人类解放为主旨的历史唯物主义,其基本的理论框架是一种“经济主义的政治模式”,即高度关注经济领域对抗性的政治性问题,这是从经济和财产权的视角切入人类解放这一政治性问题的唯一路径.正是立足于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形成了马克思自身对于革命主体——“阶级”的建构.在“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在思考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术语时,拉克劳、墨菲在通向列宁、葛兰西的“思想墓碑”上错误地镌刻了瓦解“经济主义的政治模式”的碑文,从而将“阶级”的思考从经济基础这一分析框架上抽离出来并使其碎片化,以达到其在“资本主义民主”这一既定的前提下实现激进多元民主政治的构想. 相似文献
2.
民主的批判与政治的回归——论墨菲的竞争民主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尚塔尔·墨菲在《霸权与社会主义策略》中提出激进多元的民主规划之后,继续展开自己的理论之卷,在其后的著作中,墨菲通过对罗尔斯、哈贝马斯、施米特以及社群主义的批判,阐发了审议民主的替代性模式——竞争民主。竞争民主是激进的多元民主规划的理想民主模式,墨菲通过对多元主义、政治、民主三者的连接,勾勒出了竞争民主的模式,试图为西方左派寻找一条自我救赎的理论路径。 相似文献
3.
民主运动从资产阶级革命一开始就和追求社会平等的目标联系在一起.它要用等同的逻辑来颠覆社会压迫.在当代资本主义的新背景下,传统的民主运动应该被改造为多元激进民主运动:既承认社会差别又要借助于等同逻辑来颠覆由社会差别所引起的压迫.如果激进民主没有多元性的约束就会走向社会的无序状态,乃至走向极权主义,如果多元性没有激进民主的约束社会就会走向等级结构.推进现代多元激进民主还必须借助于领导权,使这种民主运动真正有助于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大致沿着从文学政治化到去政治化或非政治化,从去政治化到再政治化,从再政治化到泛政治化的路线进行。然而,学界在进行文学再政治化研究时,却基本忽略与搁置了文学究竟与何样政治有何样深层关联的问题。检视目前学界拿来作为文学再政治化知识建构前提和指归的政治,无外乎来自于两个系列:一种是事关政治实践性的政治学、政治科学;另一种则是各种主义性的文化政治、政治文化。那么以这两种政治为前提与指归进行文学再政治化的知识建构是否自然正当?文学又究竟该面对何样政治并与何样政治在何样层面上融通呢? 相似文献
5.
从现实社会来观察,全球化时代的民粹主义不仅在国家政治中存在,在国际政治中同样存在。阿拉伯之春和占领华尔街运动不约而同地被打上了民粹主义标签,说明民粹政治正经历一场世界性的复苏。在中东与欧美的制度差异背后,民粹政治复苏的制度根源却是相似的。经济危机时期会激发大众要求公平分配的渴望,如果制度反应迟缓或不当,还会激发底层反抗。同时,由于民间信任网络与公共政治之间缺乏沟通,更会造成公众对国家政治的信任失落,进而为民粹政治打开通行之门。 相似文献
6.
民粹主义已成为当今政治学的重要课题。到目前为止,西方第四波民粹主义——民族民粹主义的崛起和持续成功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对既定政党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倡导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所称的"非自由主义"。无论是作为一种政治理念,还是作为政府的一种治理实践,对民主的"非自由主义"改造意味着民粹主义将以一种特定的"人民"概念及其"共同意志"对全球化"自由主义共识"发起挑战,也是对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核心体系的最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庄子.天运》提到焚烧刍狗的苏者,其称谓包含显隐两重涵义,其显性意义是取草做饭的樵夫,隐性意义是参与祭祀的巫师。苏者称谓的隐性含义,源于他在祭祀中扮演的角色。这种表述上的歧义性,使《庄子》文章呈现出特有的朦胧韵味。《庄子》文章的这一朦胧特色,是道家理念在文章风格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艾瑟尔·威尔森是加拿大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天真的旅行者》中乐观叛逆的托巴已成为加拿大文学中一个最令人愉快的女性形象。本文就是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来分析和探讨《天真的旅行者》中女性怎样打破沉默,行使自己的话语权,以及通过对文本中的“反家庭”叙述的分析,看威尔森是怎样在她的文本中建立起母女认同的“女性谱系”,从而否定父权制张扬她鲜明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9.
当白居易以文学家的审美眼光观照《长恨歌》时,言辞中潜溢着欣赏之情,而当他以政治家的功利眼光审视《长恨歌》时,往往又流露出轻视之意。封建文人所肩负的双重角色、所固有的矛盾人格,造成了白居易矛盾心态的出现。白居易以归类的方式重申了他对《长恨歌》主题归属的定位,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开这一矛盾心态的钥匙。 相似文献
10.
《与魏居士书》确实反映了王维所信奉的“人生哲学”,但王维写作此信不是旨在为自己辩护,而是试图说服魏居士出仕以报效朝廷。魏征后人的贫困是王维十分关切的问题。晚年的王维孤苦伶仃,为朝廷尽忠是其余生唯一的追求。批评王维的诸多学者希望王维退出“浑浊的官场”,但当时包括高适、岑参、杜甫等大批诗人都在想方设法投身其中。“以隐为仕”是初盛唐文人普遍的风气,不能用“亦官亦隐”“独称”王维。王维受释道思想影响很深,但儒家“不废大伦”、积极入世才是其思想的主导方面。历来对王维的《酬张少府》《竹里馆》等作品都存在着严重的“误读”。王维集中“辋川之什”以及系于“天宝下”的不少作品反映了王维对朝政之关切与忧虑。 相似文献
11.
12.
在关于社会工作发展的论述中,基层政治组织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主体.长期以来,学者们普遍采用"国家—社会"规范性视角来思考"政社关系"问题,一方面促进了社会工作发展制度环境逐渐清晰.但另一方面,上述视角并不能较好地展现社会工作具体运作的日常实践逻辑.本文尝试运用"生活视角"分析了三个社会工作与基层政治组织"打交道"的具体案例,发现我国基层组织具有社会工作可借鉴的多重政治优势:信任、号召力和权威,社会工作者可以在日常服务实践中加以吸纳和运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从"国家-社会视角"向"生活视角"范式转向,后者因应了社会工作沉浸于日常生活并发挥服务型治理作用的诉求,有利于社会工作不断总结日常实践智慧、探索社会工作与基层政治组织互动逻辑.实践证明,"生活视角"对我国社会工作研究和实务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政社关系"的学理研究将会呈现更多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九·一八”后,为应对国难,舆论界出现了评议时政的热潮。他们以某一刊物为聚集地,形成了宽泛的舆论空间。在众多新创刊物中,以《独立评论》与《时代公论》为典型代表。舆论界尽管有着强烈的民主宪政的呼声,但随着时局的发展,对领袖权威的推崇逐渐达成了共识,赞成建立强力政府,主张实行集权政治。1935年,军事权威蒋介石兼任行政院院长,集权政治形成。然而,舆论空间与集权政治存在着一个二律背反的矛盾。如何保持一个自由的舆论空间,加强舆论对政府监督,是国民政府一直未能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在《三国演义》主题探讨方面,天命观等仅为一说;“善”、“恶”并不是决定中国历史更替的本质力量,在“天人感应”的传统思想大背景下,世袭制往往造成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智”与“位”相背离,形成中国历史的悲剧——一个统治集团的兴衰成败演化趋势,实质只是封建社会内部力量的更迭兴衰,缺乏历史大进程的质性飞跃 相似文献
15.
看过美国影片《修女也疯狂》的人都记得片中这么一个镜头——穿着修女长袍的女主人公疯狂地跳霹雳舞。这种不合时宜的举止颇为吸引观众的眼球,我们之所以热衷于看到这样不和谐但又难以抗拒的形象,正是因为其本不该出现,而我们的内心都希望它出现。 相似文献
16.
范祖禹《唐鉴》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论著作。在阐述治国安邦之道时,范祖禹强调正君心、任贤能,偃武修文、安定社会,以及政令统一、上下有序等。这些政治思想从不同的角度集中反映了范祖禹的国家职能观,并对今人认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统治及其在思想观念上的反映,有较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以皮巧林这个优缺点都特别鲜明的“多余人”为串联主线,写出了他周围其他俄罗斯青年的群像。作者对那些“不多余的人”内心世界的揭示,尤其是对渴望精神恋爱的俄罗斯女性的解剖,使得我们看到主人公皮巧林何以成了俄罗斯启蒙思想的先驱者、传播者和“当代英雄”。 相似文献
18.
《西厢记》折子戏改本在故事情节、音乐形式、科诨宾白、人物形象和结构体制上进行了改写。内容的改变导致改本的体制从全本变为折子戏。改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舞台表演和观众接受。 相似文献
19.
“防人歌”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描写了防人们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表达了早日返乡与亲人团聚的祈盼。既然是描写戍边将士的歌,理应慷慨激昂,充满豪情,但“防人歌”却情真意切,一唱三叹,与一般的送别歌、相思歌极为相似,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研究这种风格形成的原因,分析这种风格的艺术特色,既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日本和歌的特点,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日本历史与日本的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20.
中国走向现代化,首先应当是文化思想的现代化。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认为中国有一个"父道"的政府,是一不断重复循环且没有进步的社会,中国人不懂得尊严的意义,国人没有独立的自由意志,中国缺乏权利义务的对称性。今日再读,犹能从中得到许多启迪。但国内学者却将黑格尔的评述,歪曲为"欧洲中心论"。这是对黑格尔《历史哲学》有关内容的误读。究其原因在于国人不能正确对待欧美学者的批评意见。只要国外学者对中国文化、社会、政治的分析中提出批评或批判,国人均缺乏理智判断。我们需要理性、客观地对待西方学者思想观点的态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