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第一所“党校”刊物湖南自修大学校刊《新时代》的创办开始,到中央苏区党报体系的建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报刊活动密不可分。初生的中国共产党一边借报刊开展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边积极在报刊活动中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由此,党报理论逐渐形成体系,相关人员也开始系统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其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对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总的看法。其内涵丰富 ,是马克思主义领导人在长期新闻实践活动中 ,逐渐形成的对于新闻事业的性质、地位、功能、原则、方针、方法和新闻本质、本源以及传播活动所做出的理论概括。它把马克思主义和新闻实践相结合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实践性特色  相似文献   

3.
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其现实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闻工作中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原则,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和新闻批评,树立准确、鲜明、生动的新闻文风,注意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修养,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改革开放进入新世纪的今天,全面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以之作为我们新闻工作的指导,并在新闻工作中加以认真贯彻落实,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传承者、推动者、创新者,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开创者和力行者。李大钊的"新闻"概念注重新闻时效性,强调事实的变动,秉持客观报道原则。他认为新闻事业是活的社会事业,是一所有益的学校。他的"报史"论认为报即史,报纸具有宣传鼓动作用。他认为记者必须具备深厚学识和较高的综合素养。李大钊新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印证和表现。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新闻活动的基本观点。本文从七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涵: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具有鲜明的党性、党报应坚持正确的工作原则、党报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党报应树立群众观点、党报应努力提高报道艺术、党报的领导权必须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中。  相似文献   

6.
新闻工作肩负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重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必备的思想基础。在新闻实践中,必须要坚持党的新闻原则,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观点、新闻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的观点、新闻真实性的观点、新闻工作群众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2001年—2010年国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研究进行分析整理,并对近十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及研究特征等进行总结,以期对今后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大致依"诠释"、"实践"、"批判"、"建构"四种范式展开,从研究路径来说,"诠释范式"主要取马恩经典著作诠释和思想史路径,"实践范式"主要取新闻史学研究的实践史路径,"批判范式"分析了西方新闻学的理论观点,"建构范式"主要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建构路径.从这四种范式及其研究路径梳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可以使得既有研究在理论层面更加清晰,进而,有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理论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和规律的总看法,是新闻宣传工作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我国新媒体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所以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刻领会其实质和精髓,对于杜绝虚假报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历史的角度看,以德治国揭示了一个永恒的主题,即国家权力应由品德高尚的人来掌管.由于中西方历史,政治、文化的差异形成了以德治国在中西方迥然不同的命运,形成了不同特色;从现实来看,以德治国合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依法治国的进行.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范长江在担任《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和记者时赴西北进行新闻采访活动,以其不畏艰险的精神、独特的观察视角和优秀的采访成果,开创了中国新闻采访的新视野和旅行通讯的新文体,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新闻思想和记者人格魅力。对当今新闻从业人员和高校新闻学教育者的思想认识、业务素质、采访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启示和积极的指导意义,是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史上的一个精彩篇章。  相似文献   

13.
科技观与唯物史观关系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蓬勃兴起的科技革命,使得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通过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术界有关科技观和唯物史观关系的典型观点,旨在突出一点:历史唯物主义要面对新形势,在研究新材料、解决新问题过程中,实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国际新闻的接收现状表明,编译作品除了应具有针对性与时效性外,还应具有艺术性与可读性。在"受众"这一共同的命题和广阔的"接受"背景下,新闻学与美学结缘,翻译学与美学联姻。也正是在同样的背景下,接受美学对国际新闻的"编"与"译"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探讨接受美学与新闻编译的历史与现实的关联,有助于提高编译作品的感染力,增强国际新闻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学习,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需要,是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关系到国家兴衰、民族前途,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学习,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学风,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学习理论必须联系思想实际,努力改造自己.要以学习原著为主.要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戏曲题材的发展,就其主流来看,大致走过了一条从宋元南戏的演人,到元杂剧的借鬼演人,再到明清传奇的演人之嬗变道路,三者相比,宋元南戏多从愿望和伦理的角度对社会邪恶进行批判,明清传奇多从现实和政治的角度对朝廷腐败进行揭露;元杂剧关注下层社会的清平和人民的命运,明清传奇关注上层社会的清平和朝廷的命运。三者对社会的批判精神是一致的,体现了古代戏曲创作中现实主义精神的不断演变、发展和成熟。  相似文献   

17.
唯物史观“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实现了从历史之外回到历史之内、从抽象世界回到现实世界的哲学革命,即对传统形而上学哲学观念的彻底革命,使作为“现实中的个人”一种属性的形而上学本身重新回到人身怀抱里;它是“沿着实证科学和利用辩证思维对这些科学成果进行概括的途径”的“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唯物史观的历史是指包括人所遭遇到的自然和思维在内的“人类史”。唯物史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不是以本体论或存在论为核心的传统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其组成部分。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90年代,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有了重大的理论突破。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和更加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其组成部分。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90年代,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有了重大的理论突破。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和更加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具有其自身的生成理路。异化史观下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形成的前奏,科学实践观的提出和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创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的生成,而自然价值论对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的误读与现代性困境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发展的曲折和现代境遇。然而,无论如何,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仍是现时代不可逾越的科学的环境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