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重要精神内涵之一,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应有之义。法治建设的核心在于保障公民权利。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中,有必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公民的内涵,正视和处理好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与坚持党的领导主导性,与法治中国建设的共生性,与公民主体意识觉醒和公民参与机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李慧 《南方论刊》2011,(6):29-32
公共卫生与人的健康权利密切相关,各国通常通过立法建立一套稳定的公共卫生规范和秩序以保障公共健康。公共卫生的概念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经历了一个内涵和外延都不断变化的过程。在公共管理(或行政)的视域下,公共卫生的本质是有组织的科学与实践,目的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延长寿命。公共卫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群的健康状况;或者政府及被授权承担公共职能的机构组织开展的环境卫生、疾病防治、基本医疗保健等以实现公众健康为目标的公共管理和服务活动。在刑法视域下,公共卫生是刑法所保护的重要法益,包括公众健康和公共卫生秩序。公众健康是指不特定人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公共卫生秩序是行政法律规制所形成的法律秩序,刑法视域下的公共卫生秩序包括健康相关产品安全、传染病防治检疫、血液及其制品管理、医疗相关管理、环境卫生、毒品管理等内容。  相似文献   

3.
政府信任本质上是公众与政府之间以行政权力为依托的一种广义的政治委托-代理关系。基于信息不对称和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存在,在公共资源开发这种重大利益关系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公众期望与实际获得认知的差异,引发政府信任问题。传统观点认为政府信任建设的核心在于政府自身能力建设,较少涉及外部公众认知与监管机制的研究。其实,公共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政府信任建设,需要保持公众、政府与外部控制机制三者地位平等、循环互动。  相似文献   

4.
保护艾滋患者的个人隐私和公共卫生健康是艾滋病防治的重要前提.从伦理学的角度看,艾滋患者的信息公开往往会遇到隐私权与知情权、保密原则和不伤害原则、信息公开与资源获取正义性冲突等伦理困境.基于社会工作的伦理决定和考量,综合公共卫生伦理、康德义务论以及赫尔的功利主义的分析,以不伤害原则证成艾滋患者的部分隐私权在公众的公共卫生安全冲突下需要有所退让,而采取信息的有限度公开方式,目的在于促进社会接纳和艾滋防治.但这同样需要社会工作的后续支持,包括基本人权的保障、社会融合的促进、信任的医患关系的建立以及多层面人本服务的提供等.  相似文献   

5.
建立“和谐社会”的时代理念和实践层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是社会发展的目标、条件、生成状态和动力.建立和谐社会是国外经验总结的必然结论和国内现实把握的必然要求.建立和谐社会要处理好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建立公正社会;处理好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建立活力社会;处理好法治、德治和制度建设的关系,建立秩序社会;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和睦社会;处理好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建立自为社会;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与法治联系起来,就是用法治方式实现社会的平衡发展。法治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常态的方式。其前提预设是能把社会主要矛盾纳入法律调整,使社会主要矛盾分解为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矛盾。法律关系主体有公权力(国家、政府等)和私权利(公民、法人等)主体两种。从法学的角度看,社会主要矛盾可以分解为权力冲突、权力与权利冲突、权利冲突。法治国家建设可以解决权力冲突;法治政府建设可以化解权力与权利之间的矛盾;法治社会建设可以解决权利纠纷。法治中国建设就是在反对权力和权利绝对化过程中实现社会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刘芳雄 《中州学刊》2008,16(2):122-124
在应对全球化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保护劳工权益的意义不仅在于此乃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更在于其是建设法治社会必须迈出的坚实一步.在我国,政府作为保护劳工权益的主体,应实施基于权利、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促进劳工与资本之间的利益协调,赋权、赋能力于劳工,强化有关劳工权益保护的组织、制度和法制建设,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增加教育投入,完善<工会法>和针对劳工权益保护的法律援助机制.  相似文献   

8.
从治理理论的视角审视政府信任关系,既是基于治理理论与政府信任之间的理论契合,又是基于解决当前治理问题的现实诉求。重塑当前政府信任关系的困境在于,政府与公众因受公共权力体系中的封闭性、公众对政府预期的满足值以及公众的政治参与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政府与公众之间合作的不足与信任的缺乏。因此,合作型政府信任关系成为建立政府与公众之间良好信任关系和实现有效治理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2003-2016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回归方法,探讨环境污染、公众健康需求和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联机制。结果发现,第一,环境污染在公众健康需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中具有干扰型调节效应;第二,该调节效应具有先促降后促升的非线性特征,公众健康需求会随着环境污染的增加出现先抑制后促进经济发展的趋势;第三,该调节效应具有显著的城市异质性,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分权能够促使拐点前置,减轻拐点前公众健康需求对经济发展的负向影响,提高拐点后的正向影响。若不考虑城市的经济、制度等特征变量,容易低估环境污染和公众健康需求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程度。研究结论丰富了环境污染、公众健康需求和经济发展三者关系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于中国城市协调环境建设、民生建设和经济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如何将物权法的实施与法治政府建设统一起来,无疑是我国法律学人尤其是民法与行政法学者需要认真对待的课题.当下,结合二者进行的研究尚显薄弱,研究视野多限于本学科之内.因而,在研究思路上需公私法融通;在研究内容方面,除需厘清物权法与行政法的关系、物权法与法治政府建设的关系、物权法对依法行政的要求外,还应探讨物权法的实施与政府对公物的管理及利用、政府对私人物权的保护及规制以及司法救济机制等的关系;并须拓展研究一些特殊疑难问题,如人防工程的管理与利用、扣押物品或罚没物品的管理与处置、公众使用物有偿冠名的规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