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51年,“历史自然地理”术语随苏联学者雅尊斯基的中译论文发表而为中国学者所知,至1956年,就出现在《1956~1967年基础科学学科规划》所附《地理学学科规划说明书》之中,成为地理学界接受和参与国家经济建设任务的一个实践方向,同时也被同行学者普遍认可为历史地理学的主干部分(主要分支)。一个名词术语即为一片新天地,“历史自然地理”一词可以为例。引人感慨的是,从民国岁月走过来的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诸公,分处复旦大学、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三地三校,时常关心社会改善、自然改造之进程,感念深处,或起而撰文响应,或起身投入野外考察之中。正值盛年之诸公,带领身边的青年学者和学生,接续做出了属于那一时代的黄河变迁、黄土高原变迁、西北沙漠变迁考察研究的杰作,构成了历史自然地理的骨干内容,亦奠定了历史自然地理的学术基础。作者侯甬坚教授透过20世纪50~70年代国家推行计划经济期间流行的“任务带学科”组织方式,触摸到这一阶段历史地理学起步发展的助推力来自中国科学院及其地理研究所。长期潜心于历史气候研究的竺可桢副院长、非常擅长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黄秉维所长,不仅着手本所的历史地理研究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而且早在1956年就在地理研究所设置了历史地理专业,聘请谭其骧、侯仁之为导师,安排招收研究生。70年代中期,中科院组织编撰的我国第一套《中国自然地理》丛书,也确定了《历史自然地理》的选题和著述任务,最终是以全国同行协作的方式,促成了这部世界历史地理研究中少有著作的问世。基于上述学术史的发掘和解读,作者做出了一个归纳认识,即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的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循着自然地理(自然综合体)的研究发展起来,积极配合50~70年代的国家建设,得到了优先发展的机会。英国曾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学者引进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的一个欧洲来源。继本刊2017年第3期刊发李大海博士关于英国历史地理学方法论的研究论文之后,本期我们又约请丁雁南博士带来对英国当代杰出历史地理学家———查尔斯·威瑟斯教授(1954—)的专门介绍。我国历史地理学界对克利福德·达比(1909—1992)和阿兰·贝克(1938—)这两位英国历史地理学家较为熟悉,但因为种种原因,却对当下十分活跃、颇有影响力的一线学者,了解得并不多。作者丁雁南博士曾告之于我,他是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威瑟斯并将其学说纳入到自身的研究之中的。对此,我们非常欢迎,因为这样积极关注外国历史地理人物和学术进展的论文,在我国总不是很多。需要有所提及的是,这篇论文不仅是对查尔斯·威瑟斯个人学术成就的集中介绍,也是对英国历史地理学界正在进行的一场涉及知识论层面的转向所展开的参与讨论。长时间以来,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和研究对象始终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议题,尽管中外学者一直试图厘清它同地理学、历史学的关系,国际历史地理学界至今也没有一个普遍共识。现在,我们通过丁雁南博士的这篇论文,了解到英国历史地理学同仁在面对同样的困境时,是怎样走出了一条“地理知识转向”的路径。这一海外学术动态,就对于英国历史地理学的了解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阿兰·贝克学说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界,是极为新颖和富有挑战性的。抛砖是为了引玉,我们期待威瑟斯的学说能够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和引介,并在中国引带出回声。  相似文献   

2.
文学地理学的兴起提供了文学批评的新视角。中国文学地理学批评注重作家体验或听闻过的地理景观叙事,较少从全球化和地缘政治角度关注地理叙事。“以诗证地”“以地证诗”之“地”应该涵纳家国情怀、政治经济等关涉“地”之维度的传统。以早期现代英国文学的地理叙事为研究对象,可从微观层面为文学地理学研究提供具有启发意义的批评范式。由海岛位置所决定,英国文化背负明显的地理边缘焦虑情结,地理大发现的历史机遇使得英国人对所处的地理位置重新定位,马洛、斯宾塞、莎士比亚、弥尔顿等英国作家通过重写历史,叙述海外贸易探险及与此相关的劳动力输出、海上军事力量的培育、意识形态的输出等,彰显英吉利民族从边缘走向世界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国家行为,这种位移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去边界和解除领土设定的权力和文化生产,对辨别当下全球化过程中的各种碰撞和冲突仍有认知上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国内历史地理学的本土语境中,“地理历史学”这一概念几乎从未进入专业研究者的话语体系。一些现代地理学者认为,以往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实际属于地理历史研究范畴,前者之名掩盖了后者的存在;进而主张建立一门与历史地理学并驾齐驱的新学科——地理历史学。事实上,类似争议在以英美为代表的英语国家学术界亦曾发生过。对此,英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达比和贝克都曾有所阐释和辨析,值得镜鉴。本文重申只有将历史地理学视为沟通和融会地理学与历史学两大传统学科之间领域的学术关怀,才能摆脱古往今来两者各自立足于本位而提出的片面见解。重视西方历史地理学方法论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厘清这一争议话题的本质,也有利于推动本土学科自身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4.
“景观”与历史地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观”是地理学的主要概念,本文通过对“景观”概念的历史考察,提出历史地理的景观学说,以求统一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二元”分立现象。  相似文献   

5.
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区域”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是地理学的基本范畴,地理学考察的主要特征就在于其区域性。历史地理研究中区域的划分与设定应遵循自然性、历史性、完整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应注重区域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其主要内容有三方面:(1)重建历史时期的区域地理环境系统;(2)探讨历史时期区域地理的变化规律;(3)总结区域开发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6.
时轮进入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科学院宣告成立,不少专业的高级知识分子逐渐聚拢北京。竺可桢、黄秉维成为中科院地理学科的负责人,谭其骧、侯仁之等学者则聚靠地理研究所,酝酿着历史地理学如何起步发展。为配合国家的生产建设,50~70年代科学院等部门实行的“任务带学科”组织方式,吸引了谭其骧、史念海、侯仁之等学者投身到黄河、黄土高原、西北沙漠改造的研究潮流中,所编著的我国第一套《中国自然地理》丛书中,也确定了《历史自然地理》的选题和著述任务,结果促使历史地理研究循着自然地理(自然综合体)的研究路径发展起来。本文认同科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人物(学者)、学说(论著)、事业(学科)与时代背景之间学术史的初步考察,认为历史自然地理这一领域的研究是通过对现实生产建设所遇问题的历史由来及其症结的揭示来展示学科价值,在当时已被纳入服务国家建设需要的轨道。这一做法产生的一个结果即为: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和内容由此得以丰富,历史地理学科因此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7.
论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环境变迁”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仁之是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开创者之一,他率先打破了传统沿革地理学的束缚,他在城市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中独树一帜,他开辟了“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新方向,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侯仁之一贯重视野外实地考察,强调历史地理学与考古学、历史学、生态学、地貌学、孢粉学、遥感科学的综合交叉,他的研究工作跨越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领域,而“环境变迁”思想始终贯穿于他的历史地理学理论与实践活动中,从而构成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了一个极富特色、极具发展潜力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在国内历史地理学的本土语境中,“地理历史学”这一概念几乎从未进入专业研究者的话语体系。一些现代地理学者认为,以往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实际属于地理历史研究范畴,前者之名掩盖了后者的存在;进而主张建立一门与历史地理学并驾齐驱的新学科——地理历史学。事实上,类似争议在以英美为代表的英语国家学术界亦曾发生过。对此,英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达比和贝克都曾有所阐释和辨析,值得镜鉴。本文重申只有将历史地理学视为沟通和融会地理学与历史学两大传统学科之间领域的学术关怀,才能摆脱古往今来两者各自立足于本位而提出的片面见解。重视西方历史地理学方法论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厘清这一争议话题的本质,也有利于推动本土学科自身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9.
历史宗教地理学作为宗教学和历史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方法的更新,不仅会引起宗教学与历史地理学研究视域的转变,还可能激活学界对中国宗教“区域性”“民间性”的重新认识。过去,囿于文献的“碎片”与“零散”,导致历史宗教地理学研究的“整体性”意识尚不够突出,但在数字时代,这一困境将逐渐改变。借助数字人文工具LoGaRT,以运河神祠文献的抓取与地理分布可视化为个案,能够清晰呈现数字人文视野下历史宗教地理学研究的前景与趋势。从宗教生活走向数字云端,再从云端回归现实,不仅是当前历史宗教地理学学科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0.
“空间转向”之后的空间叙事学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显学”.但是,当前的空间叙事研究到了一个瓶颈阶段,原因多种.“空间转向”的这股后现代思潮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空间转向”的叙事推力功不可没,但后现代历史碎片化、随意切割时间历史的粗暴式学术批评也是不足取的.所以,首先,必须纠正“空间转向”等同于空间叙事研究的偏向.其次,必须区分出“形式化空间叙事”和“内容性空间叙事”,并且分别加以历史化——“空间再转向”,以结束当前空间叙事研究的破碎化、非历史化倾向.  相似文献   

11.
12.
侯仁之先生被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称为“历史地理学巨擘”,他对我国地理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把中国传统的“沿革地理”发展为现代历史地理学、开启对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研究之先河、开始了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首都规划建设的比较研究和率先开展中国世界遗产的保护与申报工作。侯仁之先生是中国地理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13.
晚清域外地理学的兴起,有着学术与时代两方面的历史动因.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界标,可以将晚清域外地理学划分为萌芽与兴起、繁荣与嬗变两个阶段.萌芽与兴起时期域外地理学研究成果数量少、篇幅短小、粗浅、零散;繁荣与嬗变时期的域外地理学研究成果众多、质量较高、内容丰富且系统性强.晚清域外地理学研究丰富和更新了国人的世界地理知识体系,开阔了国人的视野,促进了晚清国人思想观念的更新与变迁,有着重要的思想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前,“国史”研究已成史学界热点,成绩不小但也存在一种否定过多的倾向。要搞好“国史”研究,仍须解决立场、观点和方法问题。(一)要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的立场,满腔热情地歌颂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使人们更加热爱共产党、更加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二)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总结我们的经验教训。(三)要详细地占有材料,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对“国史”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以免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15.
1984年,在一篇题为“论地理学的历史和当前状况: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纲领”的论文中,英国地理学家戴维·哈维强调,地理学必须是“人民的地理学”,是一项政治事业,其基本目标是以历史的地理的眼光关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社会转型。20世纪80年代,里根—撒切尔新自由主义同盟开始占据西方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苏联已经在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推动下开始决定性地在意识形态上改变或放弃它的人民性(阶级性),而西方理论界中的左派也在后现代的名义下抛弃甚至批判阶级思维,如高兹以“告别无产阶级”当红、拉克劳和墨菲以“反本质主义”名义崛起等等。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中,作为一名具有  相似文献   

16.
“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论评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论评析骆沙舟五六十年代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出现了一个重要转向,他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从宏观的(制度上的)否定转向微观的(社会生活具体领域的)剖析,其理论重心也从哲学转向经济学、政治学。消费异化论就是这一“转向...  相似文献   

17.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与哲学、科学、文化、艺术、法律、伦理、道德等有密切关系。它的分布、发展与传播等与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可以成为一种特殊的人地关系。目前,国内外对宗教地理学的研究尚不如其它部门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今姑且将我们的一些认识略陈如下,以求教于同仁。 一、宗教地理学简史 宗教信仰相同的信徒互相凝聚为社会力量,在空间上有自己的集合地址,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美国的David E·Sopher的论文“地理与宗教”和专著《宗教地理学》,德国的Panl Fick eler的《宗教地理的基本问题》,Herman Lanten sach的《朝鲜的宗教与景观》和Ernst Boersc hmann的《中国佛教与景观》,U.J.德伯里的《人文地理:文化社会与空间》中的第十一章,张文奎的《人文地理学概论》之一节等均对宗教地理学进行了一定的阐释。《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所列宗教地理之词条,李悦争论文“试论宗教与地理学”,王煦圣的“宗教地理之我见”等也有相应的阐述。D.E.索尔1967年专著《宗教地理学》和1931年论文“地理学与宗教”为宗教地理研究内容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索尔教授在专著中着重研究四方面问题:1.宗教体系以及特定宗教制度发展的环境背  相似文献   

18.
学科的不成熟首先表现在对其研究客体的本质、学科性质和范畴的界定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城市地理学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尚短,在这些方面也存在着争议,本文在对国内学者有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地理学的本质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学科性质属人文地理学的特殊分支,具有社会科学性的见解,并界定了城市地理学四方面的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19.
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开放平台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及国家文化产业支持项目双重支持、重点建设的重大工程,以服务“一带一路” 国家基础建设为目标,针对二千年陆上丝绸之路地理信息进行采集、储存、分析、管理。它的设计定位是:开放的,服务于科研、教学与政府咨询的综合性基础历史地理信息平台;设计理念为开放、便捷、易管理、好操作。对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方便学者利用丝路沿线综合的历史地理数据资源。(二) 为丝绸之路历史地理长时段、综合性问题研究提供平台。(三)利用平台资源,方便学者开发自己的个性化专题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直观教具,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具体而形象的反映。运用地图进行教学,把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许多较为抽象的地理知识,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事象的分布及演变规律,有利于学生建立地理事象的空间概念,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发展学生智能。因此,在教学中合理使用地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