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北斗崇拜是两汉时期人们信仰世界的一大内容,不管是文献资料还是出土文物都能清楚地说明这一事实。问题在于为什么崇信北斗,通过梳理材料,大体可知汉代北斗信仰中最有代表性的观念主要有两点,一是北斗为“帝车”,是上天之主宰,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地上人君的象征;二是北斗为司命帝君,人死后归于北斗门下,其司职类似于后世的地狱阎罗。其中,北斗司命帝君的身份较少被人论及,而这一点恰恰又是对道教北斗本命神信仰影响最大的。同时,搞清楚这一点,能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人对身后世界的想象。   相似文献   

2.
道教有许多饮食禁忌,如禁忌食用自己和家人本命生肖动物、正一道禁忌食用牛肉、乌鱼、鸿雁、狗肉等四大荤。这些饮食禁忌的形成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道家道教思想的体现,二是道教本命信仰和北辰信仰的反映,三是儒释二家的思想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3.
瑶族宗教中常用的挂三台灯、挂七星灯、挂九星灯和挂大罗十二盏灯等几种挂灯仪式,全与道教北斗七星信仰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并受到了道教设灯仪祭拜北斗七星和授箓的影响。其中前两种仪式与道教北斗七星本命星信仰有极大的关联,挂灯经书的部分内容直接抄自道教《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与道教北斗信仰追求现世得道升仙所不同的是,瑶族挂灯主要在于祈求来世成仙。  相似文献   

4.
北斗七星信仰探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星辰信仰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原始自然信仰之一。在我国的星辰信仰中,北斗七星的信仰地位一度最为突出,影响也最为深广。这要归功于中国道教的勃兴。然而,随着道教的兴起、发展和衰落,被道教吸收、推崇并夸大的星斗崇拜,主要是北斗星崇拜,也经历了一个由兴至盛又...  相似文献   

5.
本命信仰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命"、"本命忌讳"在我国有悠久的信仰历史,且至今仍有迷信者,是今人熟悉的一种生活行为观念。本文考论本命信仰的文化背景与起源、本命年计算法、命理基础,以及各代的信仰情况。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表面上祟尚玄学,但思想深处对儒学有坚定而空灵的信仰,且在知行两方面都达到很高层次。由于家世中的儒学和道教传统,他奉儒具有道教与儒学结合的特点。受道教实践精神影响,陶渊明融合三玄及自身的生命体验,从道家的自然理论中发展出“新自然观”,为其儒学信仰建构了一个笃厚的天道自然观基础,由体致用,因用明体,将价值理想具体化为一种人生实践与生活方式,藉以安顿生命,成就人格。其思想理路与道德实践,与宋明新儒家同出一辙,故陈寅恪以“孤明先发”誉之。  相似文献   

7.
道教长生成仙信仰与壮族宗教民俗结合后发生了衍变.其中道教星辰崇拜与壮族民间追求长寿平安的习俗相结合,成仙信仰则与其葬俗相结合,使壮族民众除了向神灵祈求长寿外,还强化了他们追求彼岸世界幸福的愿望.道教长生成仙信仰在壮族社会中表现出明显的世俗化、民俗化特点,同时也成为壮族民间宗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在晚明的文学思想史上,屠隆是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在文学创作和仕途追求之外,屠隆对晚明不同的道教潮流几乎均有触及,甚至因为对求仙活动的极端追求被视为异端。这些宗教活动的展开除与其思想上追求朴拙的倾向有关,亦受到晚明江南文人之间亲疏不定的群体关系和地方道教环境的影响。本文在梳理屠隆的道教活动和宗教思想发展的基础上,希望将之置于晚明江南“文人道教”的环境中加以理解和考察,以反思明清文人道教传统中对与道教相关的信仰活动的多元表达与实践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汉末至魏晋,道教从民间蓬勃兴起,并逐步发展为神仙道教。道教信仰的核心是神仙信仰,东晋著名道教学者葛洪,著书立说,对以往的神仙信仰和各种方术作了系统地整理和理论上的阐述,并对民间道教和某些“流俗道士”的言行猛烈攻击,这对道教从原始民间宗教向成熟的以仙道为中心的官方宗教的方向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庄子》思想对道教的影响,通过深入解析相关文献,并联系道教实践,发现《庄子》“齐”与“忘”的思想对道教重玄学义理的建构起了重要作用,《庄子》“缘督以为经”、“守一”、“养神”、“吹啕呼吸”、“熊经鸟申”的养生思想构成道教炼养术的重要来源;同时《庄子》的神鬼思想也为道教所吸收,对道教神灵世界的形成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庄子》思想是道教的理论源头,反映了道家与道教的深层关联。  相似文献   

11.
明清徽州社会对佛教和道教是比较排斥的,但佛教教义对妇女却特别有吸引力。明清徽州大量的节烈妇女,过着一种极为幽闭的生活,必然要寻求一种精神的寄托。她们信仰的宗教主要是佛教,其形式以在家吃斋、诵经、奉佛为多,也有入寺烧香及出家为尼的。她们信仰宗教的动机包括消弭痛苦、抵抗逼嫁、祈福禳灾及寄托来世等。她们正是通过对宗教的信仰来抚慰失去亲人的创伤,祈求未来的平安,从而达到自我心灵的安慰。  相似文献   

12.
宋代佛教寺院和道教官观中大量出现御书阁、本命殿。御书阁、本命殿的寺院宫观同官方联系密切:或为了得到官方的庇护,许多寺院和道观的僧人和道士主动出资兴建御书阁、本命殿;或由于官方(或皇家)对本命说的尊崇贯穿整个宋代始终,使得一些寺院、宫观中出现了专门为皇家作法事的本命殿。作为官方同佛教、道教联系的中介,御书阁、本命殿的出现不仅反映了政治权力向宗教领域渗透,而且反映了僧人道士向统治者寻求庇护的动向,更是佛教、道教服务于当时社会,实现其自身价值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3.
神人、真人、至人、圣人是庄子哲学中精神自由的代表,具有自由自在、自至而成、自然而然、自性逍遥的特征。“神人”观念在被道教用来深化方士的神仙思想、构建游仙思想时,演变成为一种信仰。由于道教理论基础的先天性不足和宗教实践方式的可验证性,游仙思想最终走向了破产。但“神人”观念却由此从现实生活和文学创作两个层面对魏晋时期的精神生态产生了巨大影响,并深入到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之中。  相似文献   

14.
道教自创立之日始,即与“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道教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洞天福地”为崇拜对象,以山的“仙灵性”、“苞养性”为崇拜内涵,以祀神山居、入山修炼为崇拜形式的山崇拜信仰。考察了山崇拜信仰的形成原因,同时也分析了山崇拜信仰的实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海龙王信仰与舟山渔民的双重心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海龙王信仰是舟山渔民三大信仰之一。海龙王信仰的形成是综合了龙崇拜中的王权思想、海神信仰、佛经诸大龙王和道教龙王杂说而成,这也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是独立的龙文化体系。舟山渔民对龙王既有信仰崇敬,又有蔑视、轻慢的双重心理。  相似文献   

16.
目前学术界有这样的观点,就是道家道教的和谐思想可以成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借鉴,理由是道家道教也存在“与天和、与人和、与己和”的和谐思想。对此,笔者试图通过分析道家道教和谐思想的本质,来揭示其与当代和谐思想的“形同意不同”,主张对道家道教的和谐思想还得辩证看待,合理取用。  相似文献   

17.
汉魏六朝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以志怪小说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是在民间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道教一方面不断吸收民间宗教思想,另一方面又尽量将自己与民间信仰区别开来,正是在这一边吸收一边排斥的过程中道教逐渐成熟,成为了中国的正统宗教.早期道教的成长过程在志怪小说中多有反映.本文以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为主要材料,结合道教经典与历史文献研究早期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 ,学界对游仙文学的研究一般局限于游仙诗研究 ,而忽略了那些以仙境思想为内核的道教游仙小说。文章认为 :正是后者保留了社会原生态的一般知识、信仰世界的文化信息 ,是游仙文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道教的“仙境”思想是游仙小说的核心 ,其根源是华夏上古的神话传说 ,其特点表现为与“人境”同构的此岸化倾向。  相似文献   

19.
一种文化传统揭示着对应的生存方式与历史发展.通过人们的生活与生产、社会交往与风俗习惯,民间文化得以展现,传统首饰手工艺也是如此.中国传统民俗观念认为,金、银、铜、铁等金属制品都有一定的禳灾辟邪作用,因此,汉族及一些少数民族都有给小儿戴金属锁的习俗,亦称“长命缕”或“百索”;过本命大寿时,也常以黄金饰品压身以求镇邪.一些首饰还常被用于指事或为特殊的标记.这些或隐喻或暗示的装饰习俗既是功能的延展,也是民俗文化意识的反映.在这些文化传统中,以婚嫁为代表的传统习俗对首饰手工业的需求最为旺盛,也直接影响了首饰手工业的发展与沿袭.  相似文献   

20.
道教是中国的本教,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在道教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中国妇女一直是积极的参与者、迷信者,同时也是牺牲品。正是有了中国妇女的积极参与,从而在道教思想中形成了“重阴阳,等男女”的倾向;也正是因为道教思想中的这种倾向,因而对中国妇女的诱惑更大,毒害更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