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贵州省雷山县为例,对民族地区危房改造中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保护进行调查研究。首先分析传统民居保护现状,继而从保护结果本身和政府如何保护两方面分析保护的成绩与经验,接着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从主客观方面分析问题原因,最后从意义、理念和方法与手段的角度对危改中传统民居保护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2.
控拜传统民居景观价值特征体现了苗族地域文化特色的物化标志、苗族山地生存智慧以及苗族文化传承的文化空间。通过调查分析,控拜传统民居景观保护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即水、电设施功能低,使传统民居受到火灾威胁严重;排水与卫生设施缺乏,使传统民居景观吸引力下降;传统民居舒适性低,不能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多样性的文化变迁,导致传统民居景观保护受到外来文化的威胁。针对面临的问题提出对策,对村赛文化遗产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很多分布在民族地区的传统村落正在面临剧变,发展旅游成为很多少数民族村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传统民居作为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和该地优秀民族文化的代表,吸引了众多旅游者前来。旅游开发带来的游客流和旅游收入,对当地的传统民居保护到底起到怎样的作用?厘清这一问题对传统民居的保护至关重要。文章选取四川省丹巴县的甲居藏寨和中路藏寨,运用访谈的方式,对两个调查点民居保护状况进行调查并做对比分析,探讨旅游发展对民族村落传统民居保护的作用及其差异,进而根据民居保护的现状提出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黎平县侗族地区危房改造在保护侗族传统民居的风格、功能和整体民居风格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传统建筑文化提炼的简单化、建筑文化推广的表面化、规划过多强调整齐划一等问题和不足,应该从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对地方干部的相关培训入手应对这些问题,以利于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5.
面对中国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正面临着因人口大量流失而导致的衰败与消减,其承载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随之陷入无以为继的急迫问题,文章结合中国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逻辑与困境,在阐释传统村落及其民居的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人、村落与自然"三位一体的保护研究思路及其操作方法,即以满足村民现代生产与生活需求为目标,以村落及其所依托的自然环境整体保护为核心,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创新设计手段,为村民搭建与村落内外连接信息、财富和情感的通道,使村民回归传统村落,让传统村落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实现整体活态保护.  相似文献   

6.
水族干栏式民居,是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之一。随着农村的城镇化进程,使砖木和砖混结构建筑对传统的木结构民居建筑造成很大冲击,水族传统干栏式民居正处于濒危之际,对其抢救保护、开发利用与研究紧迫而必要。通过长期实地考察,对三都县水族村寨环境作分析,从结构、平面、造型及建筑文化去解读水族干栏式民居,并对水族民居现状及其引发的问题作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文化生态理论的泉州民居艺术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泉州是闽南文化核心区域,泉州民居作为闽南文化的载体,在自然地理气候、人文环境和历史条件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形成了特殊的艺术特征。从文化生态的角度研究泉州传统民居的保护,关注民居内生活形态的重塑和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传统材料制作工艺的保护,将民居保护纳入到闽南文化保护体系中考察,是对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的有力补充,也为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论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与区域建设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处理好区域的建设发展和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的关系 ,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和传统是每一个建设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福州是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但是福州的传统建筑文化近年来却由于旧城改造受到严重破坏。通过调研福建土楼民居以及广东汕头、福建泉州等地区的传统街区 ,分民居建筑和旧城保护两个方面论述在区域建设中保护传统建筑文化的意义。结合福州的传统建筑、街区建设性破坏的现状 ,以“三坊七巷”街区为例 ,提出几点保护的构想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着重探索满族民居作为满族文化的符号,在塑造地域特征、文化内涵、空间构成等方面的优秀思想,挖掘其蕴含的乡村景观价值,从本质上继承和发扬传统满族民居文化的艺术精神;对传统满族民居文化进行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现在和未来,为规划、设计具有满族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乡村景观提供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恒常的变迁过程中,土家族民居建筑在自身历史发展轨迹、变迁动力、变迁原因和功能方面都显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重要特征。面对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大趋势,土家族民居建筑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巨大压力,要从对现存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对传统建筑艺人的照顾和新艺人的培养、鼓励普通土家族民众参与保护以及立法等角度来加强全社会对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关注,从而更好保护这一土家族传统技术与文化。  相似文献   

11.
陕南传统民居是我国民居建筑与传统文化的瑰宝,记录了陕南地区历史与文化的发展。本文通过对陕南多地传统民居的大量考察、调研、测绘等获取了丰富的资料,充分了解陕南传统民居的成因与发展脉络,分析总结了陕南传统民居的形态与现状。并阐述了陕南传统民居的价值与保护意义,提出了合理可行的保护与发展的方法与建议。同时为陕南当地乡土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湘西民族传统村落是包括各类民居建筑及其承载的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民间习俗、民间信仰的集合体,是湘西各民族农耕文明下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承载着湘西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鲜活民族精神,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的重点就是保护好村落民居建筑,村落民居建筑与乡土文化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民居建筑是乡土文化重要的载体,文化是人的外化,反过来会影响人的生存状态、生存方式、思维方式。近年来湘西民族村落中乡土文化在多元文化冲击下被日益稀释,导致传统民居建筑不断被现代建筑取代面临消失的境地。传承乡土文化,让村民从内心上认同并自觉保护才能使湘西民族村落与时代同步,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13.
胶东沿海地区渔村在村落空间、道路结构、院落布局、单体形式等构成要素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通过分析传统渔村村落与民居的发展现状,提出了要依据传统渔村村落与民居的形成条件和发展历史,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及更新措施:选择性保留、创造性改造和适时性更新.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是活态的文化遗产,当今对其进行保护与转化需要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展开。以湘西苗族传统民居为例,可以运用符号学理论从语汇、语法、语境三个层面构建湘西苗族传统民居的符号识别体系,并结合时间与空间维度组成的文化坐标视角,遵循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符号真实性、可识别性、居民认同的保护原则,采用同形异质、位置重构、以象达境的更新方法,以期为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与民族文化的有效转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与英、法、美各国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定义、保护态度、手段等方面的对比,发现北京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具有历史建筑丰富、传统民居众多、居民久居其地的特点,但是目前北京的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及保护重点是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而忽略了对居民的保护,应对北京社区的发展进行长远规划,对民居与居民进行整体性保护,以达到保留保护区传统风貌,促进其文化、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贵州省民族村寨在保护与发展中摸索出很多可行而且富有实效的路子,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不完善,特色民居建筑破坏严重,劳动者文化水平低,劳动力流失严重,资金投入不足且分配不合理等。为了保护、发展民族村寨,可以采取多部门联动、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民居改造科学规划、加大对少数民族村民的技能培训等措...  相似文献   

17.
传统民居同其它古建筑一样,是人类历史留下的财富,应当重视和保护.湘南永州地区有很多传统民居保存较好,集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审美观念于一体,具有较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湖南省永州地区传统民居在历史与文化、艺术与教育、科学与环境、社会与经济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中西部黄土高原地区生土窑洞民居近年来逐渐走向衰落,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复杂。研究从生土窑洞民居的现状入手,从自然环境、传统习俗、社会伦理、建筑技术等多个角度做了深入剖析,找出窑洞民居没落的根源所在,探讨生土窑洞民居的未来如何保护与发展。黄土高原地区的生土窑洞是别具特色的民居建筑,以山西平遥横坡村生土窑洞民居改造设计为例研究通过多种改造利用方式,既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又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提供参考,并以此为途径探寻生土窑洞民居可持续发展的新生之路。  相似文献   

19.
笔者以清代至当代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民居文化习俗为例,论述了传统民居文化在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的传承和变迁趋势,对新疆少数民族社区民居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乡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保护与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丽乡村”建设关系到广大乡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也关乎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为避免盲目追求速度以及经济效益所造成的乡村建设性破坏,以乡土文化与传统村落环境的共生性发展关系为切入点,运用建筑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景观生态学、文化遗产保护等相关学科理论,探索乡土文化在当代乡村建设中所承载的重要文化价值。其具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凸显地域文化特色,提升生产、生活环境质量,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作用。乡村建设应以尊重传统文化根基为己任,通过“传承、保护”,“创新、新建”,“挖掘、改造”三种形式,在遵循保持、创新地域乡土建筑原则,延续、传承乡土文化资源原则,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产业导向多样性等原则下进行村落建设与改造,为当代乡村文化、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空间环境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