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围绕德国著名流亡文学杂志《汇集》所引发的风波及相关评论,显示出该领域研究存在着片面的主导思想和评论模式,即以是否公开声讨纳粹为评价标准,这种政治化倾向将一个错综复杂的历史产物简单化,不仅抹杀了流亡文学多样性构成这一客观存在,也否定了与纳粹斗争的多样性及其合法性和有效性。流亡作家的历史定位蕴含在这一称谓之中,流亡业已表明政治取向,作家通过作品来接受历史评价;流亡文学的历史定位不仅取决于对纳粹的挞伐,而且还在于对人道主义的捍卫。  相似文献   

2.
蒲宁和纳博科夫都是著名“白俄”作家,在他们各自以白俄流亡者为题材的作品中,显示了两种不同的创作旨趣,即一种是悲剧精神,一种是悲喜剧精神。本文主要从两位作家的年龄、经历、境遇及与时代的关系中,探讨两种精神的成因。其实,无论从世事变迁,人既无奈又随遇而安的常情及二十世纪的普遍精神倾向来看,白俄流亡文学从悲到悲喜都是一种很自然的过渡——但来改变悲剧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作为小说《天一言》的流亡母题,程抱一通过天一漂泊传奇的一生,阐释了流亡者的生存状态、流亡者的精神追求以及追求回归的文化原乡。程抱一提出了阴性本体论思想,认为“阴”是天一所追求的生命本原。  相似文献   

4.
詹姆斯·乔伊斯被认为是一位流亡作家,撰写了许多有关流亡的作品。《死者》是乔伊斯的第一首流亡之歌,其主人公加布里埃尔在遭遇来自三位不同的爱尔兰女性的挫折时,他的意识经历了三次变化。本文通过分析加布里埃尔意识的三次变化旨在揭示乔伊斯流亡意识在《死者》中萌生,以期加深对其自我流亡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因为政治原因流亡国外期间,虽以英文写作,但从他早期的处女作《玛丽》,再到引起不断纷争的《洛丽塔》,又到《普宁》,还有其它一些英文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纳博科夫的作品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都是其流亡心灵的避难所,是他对故土、母语思念的载体。  相似文献   

6.
作为流亡者一分子的米兰.昆德拉,对于流亡下的生命存在有着独到而深刻的思考,而与流亡主题相关的东西也一直或隐或现地贯穿于他一系列的小说创作中。他将自身体验与哲学思索融合在一起,以自己个性化而又理论化的创作探询了人在流亡这一特殊境遇下的生命存在。  相似文献   

7.
从文学批评接受史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美国小说家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各个不同时期的接受状况,阐述了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前后的“菲茨杰拉德复兴”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及其影响,论述了他独特的创作个性和他的小说艺术与文体风格的特色,旨在解开当今西方文学界出现的“菲茨杰拉德研究热”的奥秘,加深对20世纪美国文学批评理论发展行程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流亡的反思、知识分子的再现和业余者的世俗性是萨义德主体文化批评理论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流亡是知识分子创作的动力和源泉,流亡赋予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建构的立场;知识分子的再现是考量其学术立场是否公正和判断其职责是否履行的关键;"业余性"是知识分子再现的全新角度和有效手段,文学批评应该立足于"世俗性"。萨义德的经典作品对于在全球化、后现代语境下的知识分子的学术研究和理论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菲茨杰拉德是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的小说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道德关系中各种矛盾的表现形式,带有浓郁的伦理色彩.通过作品,作者表达了对社会的伦理关怀以及重建社会伦理秩序的强烈诉求.文学的伦理学批评是一项悠久的历史传统,但中西文化差异必然导致对文学理解的差异,因此他的作品在东西方文化中呈现出多重的伦理意识和声音.由于作者与书中人物所处的伦理环境特殊,使小说中的伦理关系、小说人物所作的伦理选择,以及为读者提供的道德警示和教诲均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其不仅能让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还能使我们从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思考,为我们的时代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论纳博科夫的流亡意识与纳博科夫研究的多元文化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历了从俄罗斯到欧洲各国及美洲大陆的多年流亡之后,纳博科夫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流亡意识。文章分析了纳博科夫流亡意识的内涵,论证以俄罗斯文化及多元文化视角进行纳博科夫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受到了印象主义绘画深刻的影响,尤其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中,印象主义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印象主义手法是作家内心情感外化的重要手段。菲茨杰拉德不同时期的作品明显呈现不同的色彩,从而深化了美国梦破灭这个一贯的悲剧性主题。  相似文献   

12.
自我流放意识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作品中一个突出的主题。《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村上春树个人自传性质的小说,从这部小说的情节设置、主人公设置和文学语言特点,可以充分显现村上春树的自我流放意识。这种自我流放意识是时代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3.
纳博科夫小说表达的内容经常与其流亡异域的生活经历和生存形态相关.在创作中,他总是为其主人公设计一条乐观向上的路.他们在寻找回归故国之途中即使遭受重重阻碍,精神几近幻灭,但最终,主人公仍然能够从当下的生存劣境中超脱出来,在精神的国度里得以重生.  相似文献   

14.
《夜色温柔》是菲茨杰拉德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作品通过多视角人物性格的刻画及意识流手法的运用、立体化叙事角度契合的转换和巧妙的时空处理、独具匠心的结构安排和新颖的零度结尾,体现了作者精湛的现代主义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文学的独立成科,南朝文人开始真正以文学的眼光去探寻文学发展演变规律,表现出文学史意识的自觉。这不仅表现在撰史者首创“文苑传”,更重要的是,文人开始自觉地从“史”的角度深入研究文学发展演变规律,因此,他们对文学的承传流变及其内在根源都有深刻的认识。文学史意识的自觉是“文学自觉”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6.
论培养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情报意识与检索文献的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献检索课进入大学讲坛 ,已有近 2 0年的历史。但在我省高校艺术专业至今仍是空白。因此探讨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有必要培养情报意识与检索文献的能力 ,并开设艺术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公文的受命性要求作者撰写时要自觉进入“无我之境” ;公文强烈的主观性和鲜明的倾向性 ,要求作者写作时进入“有我之境”。公文写作必须处理好“无我”与“有我”的关系并使之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8.
我在自我理论反思与清理的基础上,郑重地提出对“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本质界定的质疑。目前,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论好像一块魔方,可以扭织出各种理论图案;它又像一剂万应的灵药仙丹,可以包治文学百病。可是,这是宣传出来的,并不是它本身的素质。面对不断出现的批评意见,主张“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学者也有自己的论证和辩解,但其论证和辩解多是枝节性的,并没有把握住受批评的要害,也有意避开了该辩解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母亲的形象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飘》中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尤其是她们所扮演的母亲角色的分析来揭示了女性自我意识逐渐衍变的过程,本文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分析、综合、概括、抽象,应用归纳、演绎、类比等方法,提出20世纪文学创作中女性意识的觉醒这一问题,旨在对研究该书在推动三四十年代女性觉醒和解放运动中的地位起到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学本质问题是近年来文学理论界论争的一个焦点问题,而在论争过程中往往混淆了文学的定位和文学的本质。文学的定位和本质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文学的定位是:文学是一种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社会意识形式。在这个定位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关于文学本质的新表述方式:文学是一种审美话语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